王瑩瑩++宋英慧
[摘 要] 資產是會計學中最為重要的概念,自20世紀初以來,許多學者都試圖對資產加以定義或闡述其本質。通過回顧國內外現行資產定義,著重對我國的資產定義進行評價分析,并以此為基礎,可將資產定義為:資產是指由于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由特定主體擁有或控制的能夠可靠計量的資源;資產來源于資源,由特定的主體所控制的,該資源的成本或者價值能夠可靠地計量。只有當與資產有關資源的成本或者價值能夠可靠地計量時,資產才符合確認的要求,因此在定義資產時,應當注重實務計量的需要。
[關鍵詞] 資產;定義;資源;分析與評價
[中圖分類號] F230 [文獻標識碼] B
一、明確定義資產的必要性
從企業生產經營的角度看,資產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企業的生產力。可以說,資產是企業得以將生產、經營等活動進行下去的必要資源,也是企業生存和發展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而且只有通過資產,才會有收入、費用、負債等會計要素的產生。同時會計要素既是會計確認和計量的依據,也是確定財務報表結構的內容和基礎。因此,對各會計要素進行明確的界定,尤其是對資產有一個確切的定義是十分有必要的。這也是自20世紀初以來,迄今仍值得推敲的一個會計理論問題。
二、對于資產定義的文獻回顧
國外學者及相關準則制訂機構基于不同的認知視角,提出了如下三種極具代表性的觀點:
(一)未來經濟利益觀
經濟利益觀最早可以追溯到未來服務說的提出。最先提出資產定義的是美國會計學者斯普瑞格(Charles E.Sprague),他也是第一位把資產定義為未來服務的現在價值或過去與現在已收到的服務的貯存。
之后,經濟學家兼會計學家坎寧(John B.Canning)受經濟學家歐文·斐雪(Irving Fisher)的影響,在論述會計時引進了經濟學原理,據此給出的資產定義是:“資產是指符合貨幣形態的未來服務或任何可轉換為貨幣的未來服務,它對某人或某批人的收益權具有合法保障,并且這種服務只有在對某人或某批人有用時才能作為一項資產。”
直到1962年,“資產是預期的未來經濟利益”的觀點才在由斯普羅斯和穆尼茨(Sprouse & Moonitz)主持撰寫的《會計研究論叢》第3號(ARS No.3)中被提出:“資產是一個企業由于過去和現在的交易而獲得的未來經濟利益和權利。”未來經濟利益實際上是未來服務所造成的,因此,未來經濟利益同未來服務或未來服務的貯存有著內在的聯系。
目前,美國會計文獻中最流行的資產定義也強調未來經濟利益觀:“資產是某一特定主體由于已經發生了的交易和事項所產生的結果而取得的或能控制的未來經濟利益。”
(二)資源觀
資源觀強調資產的本質是資源。該觀點始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美國會計原則委員會(APB)在其第4號公告中提出:“資產是存在于某一特定主體中的以經營為目的的經濟資源。”這是首次明確地將資產定義為經濟資源。
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在其1989年4月發布的《財務報表的編制和報告的框架》中完善了對資產的定義,成為目前資源觀最具權威性的定義:“資產是企業控制的資源,是過去事項的結果,這些資源能給企業帶來未來經濟利益的流入。”
(三)權利觀
1993年,曾任美國SEC首席會計師的舒爾茨很強調資產應具有交換能力,所以他給出的定義是:“資產是現金、對現金或勞務活動的要求權,以及能夠單獨出售、變現的一些項目。”
1999年12月,英國會計準則理事會(ASB)頒布了《財務報告原則公告》,指出資產是由于過去交易或事項的結果而使一個主體能夠控制的未來經濟利益的權利或使用權。
我國學者對于資產定義的研究有很多,其中葛家澍教授提出的觀點比較有代表性:“資產是特定企業由于交易和事項取得或控制的,由企業分配和運用,旨在為企業帶來未來經濟利益的經濟資源。”
我國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中對資產的定義也強調“資源觀”:“資產是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財政部,2006)
三、對于現行資產定義的分析與評價
(一)資產來源于資源
根據利益相關者理論,企業的各種資源最初都來自利益相關者:一部分來自投資者投入,稱為初始資本;另一部分來自債權人投入,稱為企業的債務資產。這些資源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物質基礎,企業的資產也正來源于此。所以我們可以說資產就是經濟資源,會給企業帶來未來經濟利益。而經濟資源指的是能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信息資源、人力資源、經濟權利資源等。所以“經濟資源”本身就有能夠帶來經濟利益的含義,無需贅述。也就是說,現行資產定義中的“資源”與“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表述是重復的。
(二)資產是由特定的主體所控制的
這里所說的控制并不是法律形式上的完全控制,而是實質上的控制。既然強調控制,那么就應該提到企業和會計主體是不同的:企業是會計主體,但會計主體并不一定就是企業。會計主體是指會計工作為其服務的特定單位或組織。它既可以是一個企業,也可以是若干企業組織起來的集團公司;既可以是法人,也可以是不具備法人資格的實體。所以,此處借鑒美國“特定主體”的提法可能會更加嚴謹。
(三)該資源的成本或者價值能夠可靠地計量
我國新《企業會計準則》提出了資產確認應同時符合以下兩個條件:1.與該資源有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2.該資源的成本或價值能夠可靠地計量。“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可以說是對主體持有資產目的的表述,但定義中并沒有體現“資源可量化”的要求。
在財務會計中,從交易、事項發生時開始,把原始數據加工成會計信息需要經歷確認、計量、記錄、報告等復雜的處理程序,會計要素能否準確的計量決定了其是否能夠進入到會計信息系統中。也就是說只有當與資產有關資源的成本或者價值能夠可靠地計量時,資產才符合確認的要求。因此在定義資產時,應當注重實務計量的需要。
基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可將資產定義為:資產是指由于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由特定主體擁有或控制的能夠可靠計量的資源。
[參 考 文 獻]
[1]朱宇翀.《資產概念的比較分析——兼論<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中資產定義的科學規范性》[J].財會通訊(綜合),2010(5):110-112
[2]張華軍.資產定義探析[J].綠色財會,2013(4):11-12
[3]羅維、陳義吉.FASB、IASB聯合項目下資產定義芻議[J].財會通訊(綜合),2011(7):127-128
[4]葛家澍.制度·市場·企業·會計[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
[5]奧喜平.論資產定義的不足及資產的本質[J].財會月刊,2012(11):3
[6]牛曉虎,李衛東.資產的定義:回顧與思考[J].財會通訊(學術版),2007(7)
[7]魏欣媛.資產定義的文獻綜述[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4(6):222-223
[8]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潘洪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