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秋英++徐海燕++張曉琳
[摘 要] 近年來,隨著資源的枯竭,環境的惡化,人們越來越注重綠色產業的發展。綠色產業經濟回報率高,是經濟可持續增長的重要途徑,但綠色產業作為新興產業,發展理念不成熟,高端品牌匱乏,缺少政策支撐。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的綠色產業已經初具規模,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產業集聚步伐日益加快,但在產業結構、管理模式、服務機制方面有待改善。揚州市應加快深化產業升級,推進節能減排,加強科技創新,加大政策扶持,以促進區域綠色產業的快速發展。
[關鍵詞] 江蘇省揚州;綠色產業;節能環保;發展的思考
[中圖分類號] F830 [文獻標識碼] B
產業綠色轉型,發展綠色產業關系到經濟結構轉型的速度和未來新技術產業提升的層次。在我國,綠色產業主要指促進綠色生產和發展綠色食品的行動,通過自主創新和技術進步,健全激勵與約束機制,發展和壯大那些能夠有助于減少負面環境影響、提供環境友好產品、服務和設備的產業,使得綠色新興產業發展對經濟增長、就業創造的貢獻不斷提高。具體來說,綠色產業包括新能源產業、節能環保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綠色農業、現代服務業。
一、綠色產業發展的必要性
綠色產業是綠色增長背景下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培育并發展壯大綠色新興產業,能創造新的經濟增長和就業機會,推動區域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一)經濟可持續增長的重要途徑
發展綠色產業是在追求經濟增長和發展的同時采取措施防止環境惡化、生物多樣性喪失,是一種強調可持續利用自然資源的方式。這樣的發展模式能使利用更清潔的增長來源的計劃最大化,從而實現更環保的可持續增長。
(二)經濟回報收益高于傳統產業
綠色產業強調的是以環境項目的投資帶動經濟的持續發展,綠色產業的經濟回報是以利潤的形式實現。聯合國的研究表明,在未來生態經濟政策導向背景下,投資于自然保護領導領域或所謂生態基礎設施等新興領域的經濟回報和勞動就業的收益要遠遠高于傳統的汽車制造、鋼鐵、信息等傳統部門或產業。
二、綠色產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作為新興產業,綠色產業發展雖然已在部分地區初見成效,傳統產業也在積極探索轉型通道,但由于對原有發展模式產生沖擊,又無道可循,目前綠色產業發展還面臨著較大的挑戰。
(一)綠色產業發展理念不成熟
在經濟發展中,受制于“低、小、散”的產業結構,江蘇省揚州市過去一直是走勞動力密集、資源消耗、環境污染的粗放型發展方式,對土地、資源、勞動力等要素依賴較大。特鋼、船舶制造等傳統行業生產過程中消耗能源多、排放污染多,發展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近年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得到有效落實,以服務業為主的新興業態發展較迅速,經濟轉型有了一定的成果。但綠色發展的理念還未深入滲透,重發展、輕保護的問題較突出,綠色轉型進程較慢。
(二)綠色產業高端品牌較缺乏
以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為例,主導綠色產業之一節能環保產業主要集中在真武鎮、小紀鎮、武堅鎮、樊川鎮、丁伙鎮相關區域。2013年,江都節能環保裝備產業共有企業近100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近30家,實現產值近108億元,利稅近10億元。環保特色產業集群的主導園區2014年節能環保產業實現開票銷售9.5億元,約占工業經濟總量的41%,近3年年均增長15%。但目前節能環保企業多數為中小型企業,資本金過億元的不到10家,大多只能提供單一技術的環保改造服務,與國際大公司所提供的總體解決方案服務模式相比,還處于低端層次。總的來說,缺少集研發、設計、工程總承包、設備制造、運營服務于一體的大型企業集團。關鍵技術與裝備也存在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的情況。
(三)綠色產業政策支撐不足夠
目前推進綠色產業發展的市場機制還不完善,現有的法律法規與政策體系不能完全滿足區域實施綠色產業發展的戰略要求。對于領導干部,缺乏綠色發展和節能減排指標的硬性考核;對于政策執行過程,程序繁雜,例如補貼政策實施不到位,影響了企業進入綠色產業的積極性,政策實施較滯后。
三、綠色產業發展實例分析
為獲取地區綠色產業發展的實際數據,筆者采用重點調查的方法,在揚州市江都區區域內,對綠色產業集聚區之一節能環保機械產業集聚區進行了調查,以期獲得有效的發展借鑒經驗。目前江都區節能環保機械產業集聚區已初具規模,有了一定的發展,集聚區內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產業集聚步伐日益加快,但是,目前還存在以下問題:企業多而不強;產品的多樣化、大型化、標準化程度低;公司集團化、國際化、規范化進展緩慢;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還未完全形成;缺乏完善的公共服務平臺。
(一)問題
1.產業結構有待優化
雖然集聚區內節能環保企業數量較多,但產品同質化現象非常嚴重,企業缺乏專業化分工協作,同類企業拼市場、打價格戰,對外競爭力受到影響,尚未在全國同類行業中形成主導性的市場同盟。
2.管理模式有待升級
受家族管理模式的限制,不少節能環保企業很難改變現有的組織治理結構,制定戰略性的中長期發展規劃。少數企業缺乏有效創新的機制,產學研結合層次不高,高尖端人才比較匱乏,企業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3.服務機制有待完善
目前節能環保企業融資渠道較為單一,未能形成多元化的保障機制,企業做大做強缺乏資金支撐。同時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服務環境、服務項目、服務手段還有待完善。
針對集聚區內綠色產業發展的現狀,為逐步突破區域范圍,發揮更廣的輻射作用,集聚區進行了調整,形成了以企業發展為根本,科技創新為動力,平臺建設為支撐的跨越式發展模式。具體措施包括:
(二)措施
1.扶持企業做強
發展是第一要務,積極培育擁有自主品牌、掌握核心技術、市場占有率高、引領作用強的龍頭骨干企業。鼓勵企業突破家族管理的瓶頸,通過治理結構調整增強企業競爭力。對環保特色產業的龍頭項目、關鍵技術在引進、開發階段,由政府協調項目資金,達產見效后,給予當年新增稅收地方留成部分50%獎勵;實施科技創新“引領、支撐、培育”三大計劃,對企業進行鼓勵扶持,對企業購置先進設備、正常投產使用后,給予不超過5%的財政專項補助,不斷增強節能環保產業集聚區對地方經濟的貢獻。endprint
2.引導自主創新
科技創新是產業發展內在動力,加快環保機械產業集聚示范區的發展速度,關鍵取決于企業的創新能力。集聚區以龍頭企業籌建“博士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為契機,大力拓展創新渠道,提升企業自主創新水平,增強品牌效應。
3.加快產業集聚
引導和鼓勵企業大規模開展技術改造,大力提高技術裝備水平、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斷擴大環保特色產業規模。堅持以“招大、送優、引強”為主攻方向,鼓勵本地重點企業拿出優質資源、優勢產品,通過資產重組、股東置換、上市等多種形式,主動與世界500強、國企央企全方位的合作,形成市場聯盟,促進產業擴張。
4.推動平臺建設
以工業集中區、環保特色產業園為核心,加大道路、電力、給排水、物流、倉儲、技術研發中心、綠化等硬環境建設;加強專項資金、創業扶持、投資融資、人才培訓、市場營銷服務等軟環境建設,為節能環保機械特色產業集群經濟集約、節約、集群發展發揮有效作用。
四、促進綠色產業發展的措施
以實例為借鑒,綠色產業的發展應走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公眾積極參與的道路。要積極推進傳統產業綠色化,加大對綠色產業的投資和信貸,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綠色轉型和可持續發展。
(一)深化產業升級
產業結構對于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都有重要影響。在未來發展過程中,應以減物質化和非物質化為基本原則,逐漸降低簡單勞動產業所占比重,發揮區域創新優勢,大力發展現代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加大綠色產業的經濟比重。
(二)推進節能減排
今后要繼續將節能減排作為重要抓手,促進結構調整和發展轉型。節能減排需在結構調整上做文章,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的過快增長,以能效、環保、安全、質量標準加快淘汰落后產業、產品和工藝技術。嚴格實行排污許可管理制度,強化目標責任制的落實和評價考核,避免重化工業的盲目擴張。
(三)加強科技創新
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是實現綠色產業發展的重要動力。要摒棄資源浪費、環境破壞的傳統技術,加快開發綠色低碳技術,優化生產工藝。在有色金屬、鋼鐵等行業中,開發新型高效綠色低碳技術,提高資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在節能環保產業中,鼓勵企業加強與科研院所橫向合作,吸收智力資源促進科技創新,最終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科技支撐體系。
(四)加大政策扶持
建立多元化的綠色產業投融資機制,調動全社會投資的積極性,形成政府、企業和社會相結合的多元化投資格局。例如,對于節能環保產業,從政府層面,市財政每年投入一定的財政資金設立政府專項扶持、鼓勵資金,對節能環保企業給予扶持;政府的科技三項費用、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引導基金、中小企業創新基金等其他政府資金向節能環保產業傾斜。從社會層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吸引國內外企業、戰略投資人,在國家政策允許條件下,以各種形式設立節能環保裝備研發、生產企業。
綜上所述,發展綠色產業,應從區域發展階段的實情出發,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點,依靠觀念提升、政府投入、機制完善、企業創新,走出區域特色之路。
[參 考 文 獻]
[1]周宏春.發展綠色產業、加速經濟轉型[J].環境保護,2010(6)
[2]張靜進,等.江西省產業綠色轉型發展對策研究[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15(6)
[3]袁健紅,等.綠色產業發展倒逼江蘇經濟轉型升級[J].生態文明,2014(2)
[4]李博.北京經濟發展方式的綠色轉型研究[J].碩士學位論文,2009(5)
[責任編輯:劉玉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