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近年來,國家首次明確將安徽并入長三角,并把“長三角城市群”建設提升到區域發展戰略高度。長三角城市群區域40個城市的“十二五”規劃雖有對地方優勢的考慮,但主導產業定位雷同度較多,產業發展目標缺乏細化的定位支撐,缺少求同存異。目前長三角城市群產業存在上海難以全方位發展,江蘇經濟發展缺乏新意,浙江產業發展后優勢不足,安徽工業發展落后的問題。長三角城市群應努力提升第一產業,大力改造第二產業,并把自主創新戰略放在首位。同時,還需要加大技術改造創新的力度,淘汰落后產能,合理引導企業兼并重組。
[關鍵詞] 長三角城市群;產業雷同;“十二五、十三五”規劃;規劃的啟示
[中圖分類號] F830 [文獻標識碼] B
“十二五規劃”即將結束,“十三五規劃”陸續出臺。本文基于產業組織理論中主導產業選擇的相關理論,通過比較分析長三角城市群區域40個城市的“十二五”規劃綱要產業篇,明顯發現:雖有對地方優勢的考慮,但主導產業定位依然重復,雷同度較高;產業發展目標缺乏細化的定位支撐;戰略口號趨于一致,缺少求同存異。
一、長三角城市群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產業篇—主導(優勢)產業
資料來源:由各市政府網站《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整理而來
通過比較40個城市的主導產業和優勢產業并結合各地“十二五”規劃的具體內容,我們可以看出,
1.優勢產業主要是有資源優勢和良好傳統發展基礎的產業。紡織(服裝)是大部分城市的傳統優勢產業。食品業基本成為保底產業,只有少數幾個城市還在作為主導產業。
2.發展戰略新興行業是城市產業發展規劃的共性。政府主導性的行為造成一些不合理項目的建設,經濟效果不明顯。
3.裝備制造業和石油化工業等是較發達長三角城市的首選和傳統主導產業。這兩個產業都屬于資金密集型產業,在“十五”“十一五”期間為當地經濟發展貢獻了很大力量。
4.傳統低附加值加工業是發展較為緩慢的長三角城市的傳統主導行業。但是,已經逐漸將這部分產業有計劃的進行改造,并外移到中部地區。
二、長三角地區產業發展總體特征
長三角地區的產業結構的演變總體經歷了由改革開放之前的“一、二、三”到改革開放初期的“二、一、三”再到現在已成穩定發展格局的“二、三、一”的演變階段。
具體來說,目前長三角城市群產業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
1.上海一時難以完全承擔起國際大都市和增長極的角色定位。上海本身的產業發展已經進入高級階段,但是在引導和統籌規劃方面缺乏經驗,并且缺乏廣闊的城市腹地支撐發展。
2.江蘇的經濟發展缺乏新意,在持續高速發展的過程中遇到了資源、能源和交通等基礎設施瓶頸的約束,最初依靠外資發展起來的產業園區面臨自主創新實力提升的壓力。
3.浙江產業發展后發優勢不足,缺少技術和資金支撐,傳統勞動密集優勢產業仍然面臨升級壓力,尤以紡織業及相關附屬行業為主。浙江省勞動力成本比較低的優勢將逐漸減弱,而資源缺乏和技術水平較低的劣勢將日益顯露出來。
4.安徽工業發展仍處在初級到中級的過渡階段,傳統資源和勞動密集產業比重較大,市場調節機制不明顯。第二產業未能充分增加附加值,產業鏈較短。第三產業比重偏低、發展偏慢,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后。
三、結論和建議
長三角城市群未來產業發展的方向為:努力提升第一產業,效率和可持續發展并重;大力改造第二產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有步驟分層次分區域地發展戰略新興產業;根據區域發展的實際需要推進生產性服務業,全面發展生活性服務業,把自主創新戰略放在首位。
1.上海市在產業升級改造中需要扮演好國際產業中心的角色。支持高技術產業的發展,推動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推動金融、現代物流、服務咨詢等現代第三產業的發展。改變以往較多依賴外部經濟發展的現狀,避免受國際經濟不景氣和金融波蕩的不良影響。
2.江蘇產業發展需要著力提升產業集群的質量和規模,發揮原有工業產區的增長極作用。對于蘇北和蘇南產業發展的要求可以適當求存同異,尤其需要充分意識到蘇北地區發展的不利因素是缺少工業基礎和優勢資源。
3.浙江產業發展的基礎并不牢固。引進先進的企業管理體制和培養人才是當務之急。開發新技術,發展資金密集和技術密集的第二產業是改變浙江“區塊經濟”的主要措施。
4.安徽的傳統產業比重偏高。適逢國家提出發展長三角城市群的戰略機遇,把握此機會。長期的資源型發展和路徑依賴,導致第二產業發展缺乏競爭力,需要加大技術改造創新的力度,淘汰落后產能,合理引導企業兼并重組。
[參 考 文 獻]
[1]羅斯托.從起飛進入持續增長的經濟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35-36
[2]殷君伯,劉志迎.泛長三角區域發展分工與合作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167-171
[3]李慧.泛長三角區域產業結構、產業集聚與梯度轉移研究[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10
[責任編輯:劉玉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