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瑞甜
[摘 要] 會計造假造成經濟、政治和社會危害。這是由于“兩權分離”、經濟利益驅動、監督不利等原因造成的。為有效防范與治理會計造假,應從公司內部入手,提高財務人員的專業素質和職業道德,加重單位負責人的法律責任,鼓勵股東主動參與監督公司,維護合法權益;全面實行誠信教育,加強會計造假信息的披露程度;從監督入手,合理地建立組織機構和控制制度,強化審計監督功能,完善審計體系、會計法律法規體系,補充、完善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
[關鍵詞] 會計造假;會計監督;防范與治理
[中圖分類號] F230 [文獻標識碼] B
會計造假是指企業領導和財務會計人員在會計核算過程中,違反國家法律法規和準則制度,做假賬和編制虛假會計報表的行為。從會計信息反映的角度看,會計造假表現為兩種類型:會計事項造假和會計報表造假。會計報表造假是故意謊報某些財務價值,造成增強獲利能力的假象,從而欺騙股東和債權人等利害相關人。會計事項造假通常旨在方便盜竊,或將公司的資產轉變為個人所有或使用。
一、會計造假的表現形式
企業會計報表造假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虛增資產,虛增利潤;二是虛增負債,隱瞞利潤。前者主要是國有企業和上市公司,因為國有企業經營業績的好壞,直接影響企業領導人的升遷;上市公司經營業績的優劣,直接影響到公司股票價格的高低。后者主要是私營企業和個人出資的有限責任公司,因為這類企業不注重業績,更關心的是如何逃避國家的稅收,少接收政府有關部門的攤派。
二、會計造假的危害
(一)會計造假的經濟危害
會計造假所制造的錯誤信息將嚴重誤導各類決策者,從而導致各個市場行為主體乃至國家相關決策機構被誤導而制訂出錯誤決策,破壞市場運行機制;市場經濟是一種信用經濟,會計信用則是這根經濟活動鏈條的基石,若沒有了信用,市場經濟形成的各類社會與經濟關系就不能順利建立起來,并無法持久維系。例如美國納斯達克公司前主席麥道夫的欺詐金額高達500億美元,時間長達數十年,便是人類歷史上金額最大的投資欺詐事件。西班牙、法國、瑞士、意大利等國家的銀行都受到極大損失甚至許多個人投資者傾家蕩產。
(二)會計造假的政治危害
損害國家財經法律法規和會計制度的嚴肅性,擾亂社會經濟秩序;助長個人貪污腐敗行為的滋生;一定程度上影響執政黨的政治地位、影響政府威信、影響社會政治穩定。
(三)會計造假的社會危害
會計造假使尚未成熟的證券市場飽受虛假錯誤信息的沖擊,嚴重誤導證券投資者的行為,破壞市場游戲規則,加劇市場投機和市場波動,影響社會安定。很大程度上引發社會不穩定因素、產生社會信用危機、影響職業道德建設。
此外,會計造假侵犯公司股東、債權人、顧客及雇員的合法權益,使其蒙受巨大經濟損失;通過隱匿收入、虛列支出偷逃國家稅款,導致國家稅收流失等等皆是會計造假的危害與弊端。會計造假最后所導致的結果只能是國家受損失,少數人中飽私囊。據統計,我國由于造假與腐敗造成的經濟損失和消費者福利損失估計每年在9785億到12570億元人民幣之間,約占我國GDP的13.6%-16.8%左右。而這龐大的數字也可看出會計造假對我國經濟所造成的重大影響。
三、會計造假出現的原因
(一)會計造假出現的根本原因是“兩權分離”
何為兩權分離?他是企業所有權和控制權的分離理論,是因為股份公司的存在而之所以存在的。貝里和米蒽思在一九三二年出版了《現代公司和私有財產》一書,剖析了美國最大的200家企業,發現這些大公司中很多都是沒有公司股份的人在高層進行管理。從這可以得出,當今的公司是存有“所有以及控制是分離的”,該公司實際上由職業經理人所掌控的。他以分散的所有權和管理方面的專業化,將有一個特別的壟斷管理知識和專業的業務信息管理人員掌握企業的控制。從根本上招致了“兩權分離”,也就是說,資產管理公司的老板不是本人,而是委托別人治理工作。總是在資本所有者的過程中分享剩余財產的終極所有權,進行資本運營的人是希望保持一定比例的順差擴充生產經營,甚至要去求取自己的回報(顯示為薪金、福利以及其他)。這便會無可幸免的呈現資本所有者和資本運作之間的矛盾,矛盾所構成的結果是:資本運作者為了本人會列出虛偽的資本、收入、虧損,也在無知無覺中產生了不好的后果,例如:會計欺詐,會計造假。
(二)經濟利益的驅動是會計造假出現的直接原因
直接原因也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是政治利益;二是經濟利益。通過會計造假將會給個人單位很多利益報酬,為了更多更好的“權”以及“錢”便會出現會計造假。
(三)會計造假的間接起因即是監督不力
現階段我國的審計監督體系與一直在努力發展的經濟依舊無法相適應,使審計監督一直是無能為力的樣子。我國的監督體系無法做到執法嚴格。執法不嚴,對所出現的一些事情沒有解決,招致會計造假這件事一直出現。
四、會計造假的防范與治理
(一)針對會計造假出現的根本原因,從公司內部入手
1.提高財務人員的專業素質和職業道德。會計人員是會計信息運營的處理者,由于會計信息在市場經濟中的重要作用,要進一步完善會計資格準入、考核、獎勵、培訓和退出方式,選擇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工作者;財務人員應參加繼續教育的培訓,應鼓勵會計人員主動學習,這樣才能掌握相關知識。為了更好地維護企業的合法權益,會計人員不僅要有自我的道德約束,也應該知道基本法律法規和政策,以法律約束自己的行為,以避免發生知法犯法事件的發生。
2.加重單位負責人的法律責任。虛假會計信息的根本原因主要是來自內部單位,“根源”主要是負責人。通常情況下,受規章制度和會計人員的法律與法規的牽制,不會主動造假。然而一些單位領導為追求政治或經濟利益,去指使或脅迫欺詐。一旦被調查,有關負責人也以“不懂業務”、“不知情”等理由來推卸責任,這種現象值得關注。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從一開始就找到“根源”。首先,要理解和支持會計核算工作,單位負責進行會計知識培訓,從而推動會計準則的發展;負責人應該加強問責制,并承擔法律責任,督促其加強財務管理并加強對負責人的監督,健全和完善離任審計制度三位一體的會計監督體系;同時也應該增加會計信息失真的刑罰,注重問責造假單位誰是直接責任人的責任,使造假的各個環節都受到損失,增強負責人的責任感。endprint
3.鼓勵股東主動參與監督公司,維護合法權益。在我國,特別是小股東,大多不重視行使股東權力參與公司管理。股東應該強化通過維護自己合法權益,促進企業有效運營而獲利的意識,從根本上解決“兩權分離”的現象。
(二)針對會計造假的直接原因,加強教育與處罰
1.全面實行誠信教育。加強正面案例與反面案例的宣傳力度,建立會計人員誠信的理念。企業會計舞弊,必須進行教育,提高社會誠信,提高企業會計人員負責人的思想道德素質,注意小集體利益、個人利益與職業道德的平衡。要堅持原則如敬業,誠信,尊重職業道德。這樣加強會計職業道德可降低會計造假的主觀動機,也減少了經濟利益的誘惑。
2.加重作假的處罰力度。目前會計造假一方面也是由于造假成本低,對會計造假雖已有相關行政處罰或刑事處罰的規定,但可行性差,缺乏具體的實施準則和司法解釋,懲罰力度不夠大,使一些違法違規者甘愿冒風險。所以必須細化處罰準則、責任主體和手段,加大處罰力度,充分發揮法律的權威性和威懾力,使造假成本遠高于可能獲得的非法收益。在合理高效的激勵下,加大對單位負責人造假的處罰力度,降低其預期風險收益,減少其利用職務之便授意、威逼會計人員制作虛假的會計憑證、記錄等現象發生。
3.加強會計造假信息的披露程度。通過提高會計造假信息披露水平,以加強對會計造假信息披露社會公眾的力量。因此,加強國家的監管,設置披露會計欺詐的專門機制,確認專業的會計信息,專業稅務審計,專項執法機關,這些都是治理會計欺詐行為所不可缺少的。
(三)針對會計造假的間接原因,從監督入手進行改革
1.合理地建立組織機構和控制制度。內部控制體系是指企業的各級管理部門在企業內部產生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基礎上,采取的一系列具有控制功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并將其規范化、標準化和制度化,而形成的一整套嚴密的控制體系。內部會計控制是內部控制的核心,良好的內部控制系統能夠防范金融詐騙,減少違規行為的發生。首先,各單位要建立合理的組織結構。其次,功能之間的聯系應注意與該組織結構的合理性。最后,在此基礎上建立適當的控制系統使職責、義務、權利和利益四方面相結合,實行好部門責任和崗位責任。
2.完善審計體系,強化審計監督功能。根據我國目前的財政、審計、稅務的實際情況,其他監督部門應當建立和完善會計審計法律制度。依法進行監督工作,明確責任和權力,并協調財政、審計、稅務等部門的監督,充分完成好政府監督部門的任務。完善內部審計監督機構,同時注重內部審計人員的培訓和宣傳,以便可以根據法律規定,盡職盡責地完成工作。根據建立的明確任務,相互監督,了解內部財務結構、方法和程序、內部審計,有效地執行相互制約的相關法律規定。維護會計人員的正當權益,保護和獎勵那些堅持原則、依法辦事、恪盡職守的會計人員,使其在受到威脅進行會計造假時可以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營造抑惡揚善的良好環境,促進會計職業道德的遵守。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只有監管制度健全,實現層層把關,相互制約,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會計欺詐行為。
3.完善會計法律、法規體系,補充、完善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會計法律、法規、制度等是財務人員從事會計工作應該遵循的規范和標準,是規范會計行為的工具。科學、完善的會計法律、法規、制度準則,是防范會計造假的重要手段。所以,國家應該根據市場經濟發展的特征及企業的實際情況,及時補充完善相關的財務規章制度,細化相關條款,填補和縮小規范中籠統之處或界定不清問題,防止違規者鉆法律法規的空子。針對相關法律法規的滯后性特點,應當加快制定頒布解決市場經濟迅速發展中新生問題的步伐,使企圖利用法律法規不完善之處獲取利益的不法人員無路可走。
治理企業會計造假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非一日之功,需要眾多管理部門多管其下,采用法治與德治相結合的方法和全社會共同參與,綜合治理,另外還需要營造一個大力倡導實事求是的社會輿論氛圍,最后,會計造假還是要從思想上著手,只有會計從業人員有了遵紀意識和敬業精神,思想上根本不去想做假賬,才能達到根治的目的。
[參 考 文 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金融企業會計制度——證券公司會計科目和會計報表[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11
[2]黃少華.企業會計造假的防范與遇制的研究與分析[J].財經界(學術版),2009(11)
[3]馬鳳燕.關于會計造假問題的防治分析[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32)
[4]郭國福.會計造假的原因分析及其防范措施[J].現代經濟信息,2009(13)
[責任編輯:王鳳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