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志琨
【摘 要】養身之道通常來講,即“養身的理論”。而養身之術“養生的方法”,它包括飲食、宗教、民俗、武術等等。身體健康以不單單是唯一,心理健康也尤為重要,醫學上來講健康不僅指身體沒有疾病,心里上、社會上也得正常,則為亞健康。縱觀古今,孫思邈——著名的醫學藥家,在養生上課稱之為先驅,被世人稱為“藥王”,他的養生之道對后世之人頗有裨益。
【關鍵詞】孫思邈;養生理論;作用;意義
中圖分類號:R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2-0189-01
藥王孫思邈,生于隋開皇元年,卒于唐永淳元年,享年102歲。年幼時候身體不好,尋醫問藥而把家中積蓄花光。他自幼聰明過人,通百家之說,崇尚老莊學說,兼通佛典。堅定自己一生要投入到醫學臨床研究,他對各科非常擅長且精通,有二十四項成果,賦予了自己一生的傳奇——開創十八歲時立志學醫,二十歲就開始為鄉鄰治病。他對古典醫學有深刻的研究,對民間驗方十分重視,并且經常走進我國山河之中,采集各種藥草,是繼張仲景之后中國第一個全面系統研究中醫藥的先驅者,他為祖國的中醫發展建樹了不可磨滅的功德。不受名譽與利益的誘惑,多次拒絕為官只為投身于醫學事業,被唐太宗李世民贊“鑿開徑路,名魁大醫。羽翼三圣,調合四時。降龍伏虎,拯衰救危。巍巍堂堂,百代之師”。宋徽宗敕封為“妙應真人”,被后世尊稱為“藥王”。他對藥物的采制與研究,精通與致用,以及其著作對后世的養生之道多有指引,且孫思邈自己養生也讓后人受益非淺。在自己的理念里他尤為重視婦女和兒童的保健,著《婦人方》三卷,《少小嬰孺方》二卷,置于《千金要方》之首。
何為養生?養生可有養生之道,養生之術。生命誕生的那一刻也意味著生命時間的流逝,如何讓生命之延續?養生一詞開始傾入人類的思想。養生并不是說九年不會死,只是讓人們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與心理,讓生命長壽。養生一詞最早源于先秦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靈樞·本神》:“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避邪不至,長生久視。”養生又稱攝生、道生、養性、衛生的意思等,養為保養、調養、補養,生即為生命、生長。養生先為養心,保持心胸開闊,遇事不怒,心平氣和。再為養體,要輕語動,不要懶保證氣血的運行暢通周流。三為合理飲食,不偏食、過飽、過饑,飲食全面適當。四為維護身體健康,預防為主,有病趕緊治療。最后注重養脾胃和腎,脾胃運化給身體需要的源泉。
很多重要的穴位都在頭部,頭痛、耳鳴、脫發、白發都可以在“梳發”中防止,其方法是我們可以將手掌互搓使得掌心發熱,大概36下,經過人體后腦勺后再掃回頸部,每天早晨晚上各做十次。故稱發常梳。
為助于眼睛保健,糾正近視,需做到合眼,然后用力睜開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重復3次,此稱為目常運。
要保持頭腦清醒,可將口輕輕合上,上下兩排牙齒互叩,牙齒互叩一定要發出聲響,即為齒常叩,通常做三十六下,此方法可以使得上下顎經絡貫通,預防蛀牙和牙骨退化,加強腸胃功能的吸收。
平時多注意要注意雙手同身體有一定韻律的擺動。當身體扭向左時,右手在體前,左手在體后,在體前的右手輕輕地拍打小腹,在體后的左手輕輕拍打“命門”穴位,反方向重復。腰常擺至少做五十下,自身及條件允許的話做一百下最好。可以強化腸胃、防止消化不良、防止胃痛,固腎氣以及防止腰痛。
要提高消化吸收,我們需要把手搓三十六下,把手搓暖后兩手相交叉,圍繞在肚臍上面進行順時針方向揉。揉的范圍由小到大,同樣做三十六下,可以有效消除腹部鼓脹。
相傳有一套動作是十全老人乾隆最得意的養生功法。那就是吸氣時,將肛門的肌肉收緊。閉氣,堅持數秒鐘,堅持到不能忍受時,然后將氣呼出全身放松。無論何時何地都以練習。攝谷道(即提肛)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二十至三十次效果更佳。
要延年益壽,應由雙腿做起。我們需要將兩腳并攏,膝關節貼在一起,隨后人微微下蹲,雙手放在膝關節上面,向左右扭動,各做二十下,這就叫做膝常扭。多做可以強化膝關節。
全身多個器官的反射區就在我們的腳底,經常搓腳可以強化全身的各器官,降血壓,治失眠,消除頭痛。平時多用兩只手互為同側腳搓揉,由腳跟向上至腳趾,再向下擦回腳跟為一下,做三十六下,;兩手大拇指輪流擦腳心涌泉穴,共做一百下。已達到預防疾病的功效。
養生,保養生命,是生命價值的體現。在現代化背景下,人們依然能夠找到現代化的高科技與自然健康的生活之間平衡點,適應環境的變化,享受自然的健康生活,享受自然的生命。但是養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他需要長期的、堅持不懈的,需要潛移默化的習慣,更待積極主動的進去。所以深化養生實踐活動,去挖掘中華名族傳統養生的當代價值就變得重要,人們應積極的去與現代生活通同進最為的自然的生活方式,讓中醫養生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個方面。
參考文獻:
[1]嚴天放.孫思邈的養生之道[J].現代養生,2006.
[2]許沛虎.孫思邈對傳統老年醫學的貢獻[J].恩施醫學專報,199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