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學院商學院 吳雁珂嘉興學院南湖學院 鄭芳
?
影響外來務工人員健康的因素研究①——基于Grossman健康需求模型的理論分析
嘉興學院商學院 吳雁珂
嘉興學院南湖學院 鄭芳
摘 要: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外來務工人員的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本文在Grossman模型的基礎上,系統地分析了健康需求的基本理論,以及健康與收入、醫療成本、年齡、教育、參與保險等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其中,收入、生活成本,這兩項指標是影響健康的直接因素,大多數學者都認為收入越高,生活成本越低,健康狀況越好。而教育則決定了社會地位以及工作性質,受教育程度越高,越能在良好的環境下工作,健康惡化的概率也會顯著降低。而年齡和參與保險,這兩項指標對健康惡化或改善程度不明顯,同時存在長期發展的變化關系。
關鍵詞:外來務工人員 健康 影響因素
鄭芳(1987-),女,嘉興學院南湖學院,主要從事經濟學,國際貿易方面的研究。
改革開放后,我國城市化發展取得了突出成就,城市化率每年以近一個百分點的速度在提高。農民進入城鎮的速度加快,由農民變成產業工人,在技術含量較低的生產加工勞作中重復著簡單機械的行為,從而賺取比在農村更高的收入。近年來,每年城市新增外來務工人員大約有1000多萬人,這相當于世界上一個中等規模國家的人口。外來務工人員是我國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城市現代化建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健康的體魄是外來務工人員依附的重要資本,是他們得以在城鎮維持生活的關鍵因素。
外來務工人員是我國城鄉二元戶籍制度下的一個獨特群體,在統計上已經被納入“城鎮戶口”,但在就業、住房、醫療、子女入學、社會保障等方面還不能與城鎮居民享受平等待遇。外來務工人員在城市的生活成本較農村相對要高,一旦健康狀況惡化可能意味著對已獲利益的損害,甚至使外來務工人員個人及其家庭“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因此,外來務工人員的健康問題不僅關系到我國工業化的進程,還關系到未來社會經濟的發展。
Grossman[1]在研究健康需求模型時,考慮更多的是消費者長期的效用,這與我國的外來務工人員進城務工的性質不約而同。消費者在某一時間段內所作的選擇,不只會影響到現階段的效用,也會影響到未來各期的效用。根據Grossman的分析,健康這種生產函數,主要從健康消費的需求角度來衡量,它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健康是一種消費品,健康與否是效用函數的根本,健康的消費者會有滿足感,產生正效用,生病則會帶來副效用;第二,健康是一種投資品,它可以決定生產者從事市場活動的時間和強度。所以,當健康作為消費品時,消費者需要從市場上購買醫療服務,同時需要花費一定的休閑時間來進一步保障健康。購買醫療服務跟收入密切相關,收入水平高則可以購買醫療保險、社會保險、商業保險等,患病的時候得以治愈的概率較大,以及日常生活中購買保健品、營養品等行為會較多。而當健康作為一種投資品時,健康地工作又可以帶來一定的收入,來進行健康的消費。一旦患病,則正常參與市場活動的收入、預期的休閑時間等都會變成患病成本。
根據Grossman理論可知,個人健康狀況會受到收入、年齡、教育等個體特征以及自然要素和社會要素的影響,針對嘉興市外來務工人員的工作和生活狀況,本文將基于Grossman的健康需求理論,詳細探討收入水平、年齡、教育等因素是如何影響外來務工人員的健康狀況,以及該影響效果又會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約。
3.1收入
收入水平變動帶來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增加對健康的需求上,通過以下兩個途徑來實現:一方面,收入提高會使得健康的價值成本更高,因為外來務工人員是在健康的條件下參與工作獲得收入,生病帶來的曠工行為會使得這部分收入為零,這就會讓務工人員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收入提高后,務工人員會逐漸有能力收入購買各種保健物品來投資健康,因為投資健康的邊際成本下降。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收入提高后,醫療需求增加的幅度會等于健康需求增加的幅度。這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得出這樣一個觀點:外來務工人員收入水平的提高能夠改善生活質量,進而提升自身的健康水平的。國內大部分學者的研究也支持了這一觀點,王桂新、蘇曉馨、文鳴(2011)[2]、吳曉瑜、李力行(2014)[3]等學者通過實證研究發現:外來務工人員收入水平對健康水平存在正向影響。但是,務工人員,尤其是年輕的務工人員,往往靠消耗前期的健康來換取較高的收入,小病小痛根本就不去就醫,更不會將相關費用花費在醫療服務上。因此,國內有一些學者研究指出雖然城市外來務工人員的自評健康與收入呈現正相關關系,但是,高職業地位者“健康良好”與收入存在負相關關系。周菲(2009)[4],劉瑩(2011)[5]認為,個人收入的獲得是在損耗健康,高收入者的健康狀況惡化。
3.2生活成本
一般而言,一個外來務工人員收入的主要支出在于住房和衣食支出,滿足這些基本需求之后多余的收入才會投資自身的健康管理上。如果一個外來務工的家庭恩格爾系數很高以致于沒有存余,那么該務工人員就會比較忽視自己的健康問題。生活成本提高,從外來務工人員的消費角度來看,一方面,健康的相對價格提高后,通過替代效用,消費者會減少對健康的需求;另一方面,假定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隨著生活成本上升,消費者實際收入也會相應減少,使得收入效用也下降,從而對健康的需求量進一步降低。苑會娜(2009)[6]指出,農民工進城后健康狀況惡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進城后生活成本不斷上升。
3.3年齡
年齡問題雖然不會直接影響健康,但是,外來務工人員普遍在20~40歲之間,這個年齡段是外出務工的最好時機。在黃金務工年齡,消費者對健康的需求是上升的,因為閑暇時可支配的時間都是奢侈的,是與工作時間對立的。而當超過黃金務工年齡的時候,消費者對健康的需求是下降的,因為隨著消費者的年齡不斷增加,外來務工人員逐漸退出勞動力市場,閑暇時間較多,投資健康的受益期會變短,對健康的需求反而越來越小。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淡出勞動力市場的務工人員會增加對醫療的需求,因為這時候的務工人員已經沒有收入來源,希望政府會提供醫療保障,如果政府不能普及外來務工人員的最低醫療福利,則他們會對健康的投入增加。換言之,投資健康的邊際成本會上升。趙忠(2006)[7]的研究表明,年齡與健康存在非線性關系。30歲以前正相關關系,30歲以后隨著年齡增長,健康程度反而下降,并且呈加速趨勢。
3.4教育
通過各方面的研究表明,外來務工人員很容易陷入教育水平低與身體不健康的惡性循環中。外來務工人員必須決定是否進入勞動力市場以及什么時候進入該市場,由于工人可以得到的各種工作對應的薪酬標準部分地依賴于他的勞動技能和受教育程度,他就會權衡取舍是在當期參加工作還是繼續學習,當期參加工作可以馬上獲取相應的收入,而繼續學習是為了將來能獲取更高的收入。換言之,教育程度提高后,投資健康的邊際成本會下降。隨著工作環境、工作強度等逐漸從純體力勞動慢慢轉移升級,勞務所得也會越來越高。教育程度的變動會使得外來務工人員更加追求生活的高品質,教育的改變會使投資健康的邊際成本降低。黃乾(2010)[8]指出大部分農民工由于受教育程度低而只能從事臟、苦、累等工作,這些會加速健康折舊,導致外來務工人員健康惡化。郭蕊,孫晶,李勝偉[9]等通過對北京市場的調查發現,也認為外來務工人員文化程度低,對健康知識認識匱乏,對疾病的敏感度較低,健康程度就低。
3.5參與保險
參與保險和醫療成本是兩個相輔相成的概念,在醫療保險介入后,消費者通常只需自己負擔就醫費用的一小部分,其余大部分的醫療費,則由第三方支付。也就是說醫療保險的存在,使消費者的醫療服務將不受價格變動的沖擊,就醫的需求彈性會隨著醫療成本變高而變大。因此,外來務工人員多大比例參與社會保險,甚至有沒有能力參與商業保險等,都會對他們的健康產生一定的影響。在就醫費用大幅度減免的時候,外來務工人員的身心健康滿意度都會提高。蔣收獲(2008)[10]、苑會娜(2009)分別指出農村外來務工人員,他們一方面無法享受農村居住地提供的衛生服務,在勞務輸入地也屬于體制外就業,基本是處在衛生服務資源供給體系和保障體系的真空地帶。醫保異地報銷難,轉移接續難,使得農民工難以享有醫療保障體系的基本權利。參保成本高導致參保意愿下降,直接影響了外來務工人員的健康保障。而另一些學者研究指出保障模式的多樣化甚至會對外來務工人員的健康產生負面影響。龔晶,孫素芬(2014)[11]指出各類保障模式的受益面都比較窄,農民工保障模式的改善和保障模式的不斷增加,農民工的投入成本高,受益率低,保障模式沒有充分發揮出應有的健康保障效果。
參考文獻
[1] Grossman,M. On the Concept of Health Captial and the Demand for Heal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2,80(2).
[2] 王桂新,蘇曉馨,文鳴.城市外來人口居住條件對其健康影響之考察——以上海為例[J].人口研究,2011(2).
[3] 吳曉瑜,李力行.城鎮化如何影響了居民的健康?[J].南開經濟研究,2014(6).
[4] 周菲.城市農民工收入與健康:職業地位的影響[J].經濟論壇,2009(22).
[5] 劉瑩.中國農民工健康狀況動態趨勢分析——基于1997~2006年CHNS調查數據[J].新疆大學學報,2011(6).
[6] 苑會娜.進城農民工的健康與收入——來自北京市農民工調查的證據[J].管理世界,2009(5).
[7] 趙忠.我國農村人口的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J].管理世界,2006(3).
[8] 黃乾.教育與社會資本對城市農民工健康的影響研究[J].人口與經濟,2010(2).
[9] 郭蕊,孫晶,李勝偉,等.對北京市外來務工人員健康狀況和就醫行為的調查研究[M].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14(4).
[10] 蔣收獲.改善流動人口衛生保健服務利用的策略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2008.
[11] 龔晶,孫素芬.保障模式影響農民工的身心健康嗎?[J].農業經濟問題,2014(9).
作者簡介:吳雁珂(1994-),女,嘉興學院商學院,主要從事新型城鎮化方面的研究;
基金項目:①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 20151035 4016)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F24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6)01(b)-15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