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政玉
?
為了大地的豐收——淅川縣土地整治項目建設紀實
◎章政玉

淅川縣地處豫鄂陜三省七縣市結合部,是擁有67萬人口的農業大縣。在只爭朝夕的發展大潮中,淅川縣利用國家土地整治政策,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譜寫著富民強縣的絢麗篇章。
長期以來,農業基礎設施薄弱困擾著淅川縣農業可持續發展。加之,淅川縣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地,為服務南水北調作出了巨大貢獻和犧牲。丹江口水庫修建時淹沒了淅川縣城,淹沒土地54.3萬畝,耕地28.5萬畝;工程實施后,又淹沒土地22.96萬畝,耕地近13萬畝,留守群眾人均耕地不足0.5畝。
2009年11月至2013年1月,國家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淅川縣的生態環境、調水水質及庫區沿岸滯留移民生產生活問題,分別在淅川實施了投資6.3億元的渠首土地整治項目和19.94億元的移土培肥項目。這兩個項目以推進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基礎生產條件,提高耕地生產能力,建設現代農業和促進農民增收為主要內容,對廣大淅川農民來說,不啻于天降甘霖。
在兩個項目實施過程中,為了確保高質量高標準的建設,淅川縣按照“工作職責明確、工作規范有序、作風務實高效、責任落實到人”的原則,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制度保障體系,為工程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實施基石。
“現在種地可省事了,機井和管道分布在田間,旱能澆、澇能排。豐收不再靠天了。”項目區的群眾如是說。對已完工的項目區,用“天翻地覆”來形容其變化一點兒也不夸張。走進渠首土地整治項目一期、二期工程,香花、九重、厚坡項目區和移土培肥項目一期工程,老城、金河、上集、馬蹬項目區,放眼望去,機耕路四通八達,排灌渠交織成網,農業生產熱火朝天,處處洋溢著現代農業氣息,與移民新村構成了一幅“平疇沃野吐新綠,民富村美譜新曲”的新農村畫卷。“在政府的引導下,在移土培肥項目區發展大棚農業,夏季種植西瓜,冬季種植蔬菜,一個大棚全年純收入就3萬余元。”老城鎮穆家山村的穆老漢提到大棚年收入,就直念叨黨的政策好。兩個項目以“治水、整地、培肥”為重點,始終堅持提高耕地質量,改善農業生產基礎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收到了立竿見影的實效。基礎設施的極大改善,成功搭起了發展現代農業、精品農業的平臺。
按照“整治一片,成功一片,效益一片”的目標,在抓好土地整治、改造中低產田建設的同時,淅川縣根據“一縣一業,一鎮一品”的總體思路,利用整治、培肥后的高產田,大力引進現代農業投資企業。如金河鎮引進的南陽弘森有限公司,在后營村項目區計劃投資2億元發展名貴花卉觀光植物園,馬蹬鎮引進的福森藥業集團在馬蹬鎮種植“百草園”,香花鎮引進的河南鑫帝生物公司栽植的玫瑰園等等。
為將每一個土地整治項目做成“陽光工程”,淅川縣從項目招投標到過程建設,都嚴格按制度辦事。通過嚴格執行項目公示制,全面實行了公開招投標制,積極推行工程監理制和嚴格實行資金報賬制,使項目建設和資金使用都置于陽光之下。項目實施前,利用廣播、電視、網絡、宣傳窗等載體,對項目的范圍、整治任務、建設內容等進行公示,聽取群眾意見,接受社會各界人士的監督。項目建設中,不僅聘請群眾義務監督員進行監督,而且對工程建設實行全方位的監理、監督。項目竣工后,建立公示牌,注明項目完成的投資、工程量、工程效益及工程移交后的管護人等內容。
“三分建,七分管”,淅川縣把項目后期管護作為項目建設的一個重要環節來抓,建立了屬地管理制、用水者協會管理制和重點工程專門機構管理制。對還沒有完工的項目,淅川縣超前謀劃,提前介入,層層召開項目區后期發展座談會,開展移土培肥項目區后期發展論文征集活動,實行了項目區整治后耕地向大戶流轉等措施。對已完工、驗收的項目,及時明晰產權,建立管護制度,制定管護措施,明確管護責任,選準管護人員,落實管護經費,確保了項目能夠長期發揮最大效益。(作者單位:淅川縣國土資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