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展文,歐琳宗
(1.梧州學院 社科部,廣西 梧州 543002;2.梧州學院 文法學院,廣西 梧州 543002)
90后大學生網絡道德觀現狀及教育策略
羊展文1,歐琳宗2
(1.梧州學院社科部,廣西梧州543002;2.梧州學院文法學院,廣西梧州543002)
[摘要]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中國網絡社會逐漸成型,網絡也成為當今大學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90后大學生群體由于出生時代背景、個人的性格、閱歷等影響,在網絡道德觀總體良性的同時,也存不容忽視的問題。該文通過研究90后大學生網絡道德現狀,商討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創新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道德觀;現狀調查;教育策略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與手機的普及,90后大學生成為中國社會使用互聯網頻率最高的群體之一,互聯網也深刻影響著他們的衣食住行,甚至行為習慣。面對90后大學生接觸互聯網而產生的一些網絡道德問題,如何創新90后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成為我們高校德育教育工作面臨的新課題。
一、90后大學生網絡道德觀界定與調查說
(一)網絡道德概念
中國傳統社會歷來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以德治國。當今中國更強調“依法治國”“以德治國”相結合。要實現“以德治國”就必須了解何謂“德”。“德”簡而言之就是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也是人類社會中一種特有的社會現象”[1],它指的是能夠體現每一個社會成員品質、修養、思想的是非善惡美丑觀念,是協調與其他社會成員之間關系的特殊規范的總稱。道德與法律的最大區別在于它沒有強制的約束力,僅依靠自身信仰與其他成員輿論來維護。
有學者認為網絡道德觀是“順應信息新時代的產物,是通過輿論、信念、和傳統習慣,以善惡為標準來評價人們的上網行為,調節網絡時空中人與人之間關系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2]。由此可見,大學生網絡道德觀主要就是指在大學生現代網絡社會中,通過網絡輿論、自己信念與傳統習慣,以善惡美丑為標準去評價他人網絡,調節網絡社會中自己與他人、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統稱。
(二)大學生網絡道德觀調查問卷設計及回收情況
為了更好地了解大學生日常網絡生活以及上網過程產生的網絡道德問題,筆者所在項目團隊對梧州市主要兩所高校(梧州學院、梧州職業技術學院)進行了大學生網絡道德調查問卷與訪談。問卷與訪談牽涉到被測學生的性別、學歷、日常網絡活動、對網絡熱點事件輿論看法、網絡信息真偽辨別、網絡法規認識、網絡安全意識、網絡道德教育接收情況、自我網絡控制力等。問卷采用匿名自愿方式填寫,問卷發放對象涵括了高校主要學科類別學生以及大學一年級到大學四年級的學生。發出調查問卷500份,回收調查問卷456份,調查問卷回收率達到91.2%,由此可見,調查問卷具有較高的客觀度與研究價值。
二、90后大學生網絡行為特征與網絡道德存的問題
90后大學生網絡道德觀存在的問題需要從其網絡行為以及網絡道德觀偏差的原因進行分析。
(一)90后大學生網絡行為特征
1.大學生網絡行為呈現依賴性。訪談調查結果顯示,在梧州學院、梧州職業技術學院兩所高校的456份問卷中,網齡5年者以上有364人,占總人數的79.82%,網齡2年以下有52人,占11.4%。在上網頻率上,每天上網一小時的人數達到442人,占96.29%,參與問卷調查的大學生表示每天都會上網,可見90后大學生網絡依賴度相當高。這也印證了大學生中流行的口頭禪“人世間最痛苦莫過于沒有網絡”。
2.大學生網絡行為目標呈現多元性。在調查中發現,90后大學生上網的主要目的涉及眾多領域。問卷調查統計顯示,大學生上網的主要目的集中在“在線影視、游戲”等娛樂性領域(50.04%)、“微信、微博、QQ、發送電子郵件”等社交領域(62.28%)、“查閱資料、瀏覽新聞”等資訊領域(34.65%),根據數據分析可知,大學生上網不僅僅是學習的需要,更是放松身心、擴展社交、獲取資訊的需要。網絡社會的發展,正在改變著90后大學生的行為模式。
3.大學生網絡行為呈現無序性。一個成熟的網絡社會必須有一群成熟的網民及一套成熟的法律道德體系。中國網絡社會正進入一個轉型期,法律監管缺失而道德約束不力從而導致網民網絡行為無序。90后大學生由于其個性十足、性格叛逆導致其網絡行為呈現較多的無序。在調查問卷中,約有60%學生有過“發表過對他人的人身攻擊言論或者隨意剽竊他人研究論文成果”的行為。
(二)90后大學生網絡道德觀失范表現
由于90后大學生是網絡社會的最活躍群體之一,他們的網絡行為折射著大學生網絡道德的水平高低,由于諸多原因,90后大學生存在著以下一些網絡道德失范的表現:
1.隨意侵犯他人隱私。由于現在90后大學生網絡社交比較活躍,微信、微博、陌陌等交友平臺異軍突起,使得大學生可以在虛擬的空間內建立起自己的朋友圈,給圈里的熟人、同學曬一下“幸福”或者借他人照片等在自己的朋友圈內曬一下,以此來贏得人氣。在回答“是否有過不經朋友同意轉發他空間的日記或者照片到自己空間或者未經當事人同意將當事人隱秘影像材料分享到自己朋友圈的行為”的問題時,有216人回答“是”,占47.37%。由此可見,此類不經意的隱私侵權已經超越了“人肉搜索”,成為了侵犯他人網絡隱私的道德失范新常態。
2.瀏覽不健康的網站。在中國大陸地區,瀏覽成人色情網站屬于非法行為。90后大學生正值青春沖動期,在現實社交能力弱、精神空虛、獵奇心的作用下,瀏覽非法成人網站成為他們公開的秘密。在“你認為下列哪些網絡行為屬于不道德的行為(可多選)”問題中,調查問卷選擇比例最大是“瀏覽色情網站”(92.76%),但是有意思的是,選擇“瀏覽成人網站或曾分享他人”選項的學生卻占65.8%,其中男生比例占據男生被測人員的91.8%,而女生比例為被測總人數的13.8%。可見男生是90后大學生瀏覽成人非法網站的主要力量,道德約束力較弱。
3.剽竊他人學術成果。論文是大學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尤其是畢業的時候,通過畢業論文是拿到畢業證和學位證的必須條件。為此如何在短時間內、在平時沒有太多研究的基礎上寫出一篇論文是大學生們頭痛的事情。在被測學生中,有421人在“是否有過在網絡下載他人論文成果稍作修改當成自己的論文成果的行為”的回答中選擇了“是”,這個比例占總人數的92.32%,選擇“請教老師、自己獨立完成”的學生僅為不到8%。由此可見,學術成果剽竊抄襲已經成為90后大學生一個不可忽視的網絡道德問題。
4.傳播、發布謠言或者不實報道。90后大學生生性好奇而社會資歷淺、是非辨別能力較低,極容易在無意識狀態下被反華勢力、部分丑化社會的不良媒體利用。在“你平時在朋友圈最容易轉發信息類別”的問卷中,選擇“反映社會問題的大新聞”“網絡大V的爆料”“西方媒體爆料的中國新聞”這三項的比例分別是26.32%、40.57%、23.68%。而轉發的動機僅僅是因為“新鮮、有爆炸新效果”。部分大學生在訪談中還表示,有時候會因為不喜歡某個人而在個人朋友圈或者網絡貼吧發布一些關于這個人的主觀臆斷評論或造謠誹謗。
(三)90后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的原因
當前大學生網絡道德觀之所以出現一些偏差,究其原因有以下4個方面。
1.主觀方面原因。90后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主觀原因包括自律意識弱、自我管理能力不足、身心發展、社會閱歷少等。由于90后大學生“心理發展尚未完全成熟,缺乏社會經驗,所以他們的自控能力也相對有限”[3]。在平時忙碌的學習與就業壓力下,他們容易身心疲憊,需要借助網絡來將壓力釋放出來,來放縱自己的行為,來實現自己在現實社會中不能實現的愿望。如沉迷網絡游戲者大部分是學習成績較差、社會交際較弱、性格懦弱的男生,他們在游戲里實現自己的英雄夢,但是由于自我約束能力差,經常因為玩網絡游戲而影響宿舍成員正常作息,引發宿舍內部矛盾;瀏覽成人色情網站則大多源于90后大學生的青春期獵奇與精神生活空虛,為了滿足好奇心理與彌補空虛,不惜違法登陸色情網站或下載分享色情影音。至于網絡轉發或者發布謠言、抄襲他人論文成果,是90后大學生群體社會閱歷淺造成的。
2.高校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滯后。大學生的德育工作主要依靠高校教育,大學生網絡德育教育也應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新領域。隨著中國網絡社會的快速形成,90后大學生已經成為我國高校上網的主力軍,在此條件之下,90后大學生的道德教育應該能及時從傳統的課堂教育擴展到網絡教育,并且將網絡作為道德教育主戰場之一。但是現實情況并不如此,當前國內諸多高校網絡教育基本依靠“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一門課,專門的網絡道德課程少之又少。即使少數高校開設了網絡道德教育課程,但因受制于師資良莠不齊、教育內容脫離實際、教學手段傳統等原因而收效甚微。
3.網絡監管立法緩慢。“推進網絡依法有序規范,確保互聯網可管可控”[4]99是我國網絡管理法制化、規范化的要求,也是依法治國方略的基本要求。由于網絡具有虛擬性與開放性,傳統的道德規范與法律法規已經難以對公民的網絡行為產生實際性約束,加之我國的網絡立法與網絡道德規范尚未建立健全,都是導致當前90后大學生網絡道德行為失范的主要原因之一。
4.家庭網絡道德教育缺位。對于90后大學生良好道德情操的形成需要學校、社會、家庭三方互動,形成“共同育人,全員育人”。在當前90后大學生網絡道德行為示范中,家庭網絡道德教育缺位是一個重要原因。面對中國迅猛的互聯網發展形勢,家長們尚未建立適應這一形式的家庭網絡道德教育,僅僅將網絡道德教育寄托于高校教育和社會法律的約束。90后大學生家庭網絡道德教育引導的缺失,增大了高校網絡道德教育的壓力和社會網絡道德教育、社會網絡法治的負重。面對著高校網絡道德教育滯后、社會網絡立法監管緩慢的嚴酷網絡道德壓力,家庭網絡道德教育的缺位,無形中更加惡化了90后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環境,這也是90后大學生網絡道德行為失范不斷出現的原因。
三、提升大學生網絡道德觀教育有效性的可行之策
“一個民族、一個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道德價值”[4]96。而90后大學生網絡道德觀失范的糾正有賴于我們高校、社會、家庭互動“全員育人”體系發揮作用。具體而言,要解決當前90后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的對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引導鼓勵90后大學生網絡道德自律
90后大學生作為一個成年人,對自己的行為具有一定的榮辱感,要引導他們參與網絡活動時遵守現實社會的公序良俗,摒棄網絡僅是虛擬社會的錯誤想法,形成“網絡社會也是現實社會的反映,網絡行為也要基本的道德底線”的意識。在“網絡行為變成一種徹底的獨立自主的行為時,他更多的是依賴個人的自律”[5]的情況下,我們更應該鼓勵他們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取向與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道德來衡量網絡行為,進行必要的自省、自律。在履行自己的網絡道德責任的前提下,弘揚社會正氣,自覺主動監督舉報其他網民的網絡違法行為、譴責其他不道德的網絡行為、為傳播社會正能量的網民行為點“贊”。
(二)強化高校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
高校是大學生道德教育的主陣地,必須肩負起網絡條件下90后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任務,切實提升他們網絡道德水平。高校今后的大學生網絡教育應該采用“思政課教師授課——輔導員教育——計算機學科教學”三方互動模式開展。思政課教師講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應該及時加入有關網絡道德的相關內容,或者及時開設網絡道德教育專門課程,改變我國專門網絡道德教育“進展緩慢,有些地方還處在空白”[6]的現狀。同時將網絡道德教育平臺擴展到網絡空間,利用微博、微信、QQ等對大學生進行有關網絡道德行為規范教育的引導和互動。輔導員則利用平時主題班會和談心談話的機會,對所帶學生進行網絡道德教育引導,并對學生存在的網絡道德失范的現象進行必要的警示,同時鼓勵各班級根據社會公序良俗形成班級的網絡道德行為公約。計算機學科教師在教學時,引導大學生們正確使用網絡技術,恪守網絡法律與道德,并且給思政課老師、輔導員必要的網絡道德教育支持,如協助設立網絡道德教育網站、參與校園網絡道德規范技術標準界定等。
(三)“校、社”互動,強化大學生網絡管理與道德規范
各高校應該積極協助各級政府開展網絡依法管理,根據社會要求與學校實際,建立完善的本校網絡道德行為規范與網絡監管體系。如針對90后大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而影響他人正常作息且屢教不改的情況,可以采用定時斷網的管理模式來遏制其網絡道德行為失范。網絡道德規范應在征求全校師生意見的基礎上實行,各級政府網絡監管部門與高校合作,提供大學生喜聞樂見的網絡道德教育技術與平臺支持,為打擊對大學生身心發展產生不良影響的網站與網絡行為提供技術支持,擬定出符合網絡發展實際和體現國情的網絡道德行為規范標準。
(四)家庭歸位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
家長是學生生命安全的監護人,也是學生成才成長的引路人。在90后大學生的教育中,家庭教育應該發揮獨特的引導作用。身為90后大學生的家長,應該主動多一點與孩子溝通,了解其在學校的學習生活狀況,多了解當今網絡社會動態,并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網絡道德觀念,對孩子網絡道德失范進行必要的監管糾正。家長們不應該僅僅關注孩子的學習表現,而忽視了對孩子身心、道德方面的人文關懷。
總之,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是當前高校大學生教育需要關注的領域,也是事關網絡安全、高校德育教育的關鍵一環,高校、家庭、社會應該互動起來,全員參與到關注90后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中來。
參考文獻:
[1]黃寰.網絡倫理危機及對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66.
[2]衛靖.大學生網絡道德現狀、原因及其對策研究[D].太原:中北大學,2014.
[3]黎影,楊成.大學生網絡道德失范問題及對策[J].教育探索,2011(8):121.
[4]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5]柳萍,張大衛.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課題[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2006(3):95.
[6]王淵,等.大學生網絡道德現狀分析及教育對策——基于武漢市9所高校大學生的問卷調查[J].學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2014(4):75.
歐琳宗(1984-),男,廣西藤縣人,梧州學院文法學院輔導員,講師,政治學理論碩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實踐、中國政治文化。
(責任編輯:高堅)
On Network Moral Values and Education Strategies of College Students Born in 1990’s
Yang Zhanwen1, Ou Linzong2
(1.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 Wuzhou University, Wuzhou 543002, China;2. College of Arts and Laws, Wuzhou University, Wuzhou 543002, 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a network society has been gradually come into being and network has become an indispensible part of the daily life of today’s college students.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background connected with their births, their personalities and experiences on college students born in 1990’s, their network moral values contain some problems that cannot be ignored though they are proper as a whole.This paper,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network moral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born in 1990’s, makes a discussion on education strategies for network moral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moral values; Investigation of current situation; Education strategies
收稿日期:2015-11-26
基金項目:2012年廣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立項課題(2012SZ013);2012年梧州學院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Wyjg2012B016)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535(2016)01-0081-05
[作者簡介]羊展文(1971-),男,湖南邵東人,梧州學院社科部副教授,法學碩士,研究方向: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政治教育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