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毅
(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部,遼寧 沈陽 110122)
?
【文化視點】
葛蘭西文化領導權理論的當代中國啟示
徐 毅
(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部,遼寧 沈陽 110122)
葛蘭西文化意識形態領導權理論的核心思想是,意識形態可以轉化為像物質力量一樣強大的一種道德和哲學的領導權力,在斗爭中繼續發揮作用。“文化領導權”這一由葛蘭西最早明確并加以闡述的理論發展到今天,在面對全球化和霸權國家意識形態威脅的新形勢下,如何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主導意識形態、如何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理論和制度,如何全面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葛蘭西;文化領導權;意識形態
安東尼奧·葛蘭西(1891-1937)是位具有強大內在創造能力的馬克思主義的西方貫徹者和理論家。他獨樹一幟的政治生涯的選擇,使其在意大利共產黨的發展壯大中發揮了首創的作用,造就了他獨樹一幟的理論家地位。他一生的熱情和精力都傾注在探索不同于東方的關于西方國家社會主義改革的道路。通過對西方資本主義現存的社會實際的深度解析和對現有的蘇聯式的道路的深化反思相結合之上,葛蘭西意識到資本主義的另一個發展方向,就是在其政權相對建立以后,為加強其強大的領導地位,首先一定要在整體的統治方式上進行合理的規劃;同時強調在適當使用暴力方式應對的情況下,也應把關注的重點更多的集中在對實際的意識和精神層面的控制上,加強對精神文化的整體操控,確保其掌握真正的領導權利。從而也表明資產階級具有頑強的適應性。
“文化領導權”這一現存的概念,是在結合相對實際的社會實踐的踐行中第一次被提出,并首創了“政治領導權”這一特別的視角。可以看出其潛在的精神實質就是所謂的意識形態領域里的文化領導權。其充分強調了統治階級采用的常見的非暴力手段的行為方式,采用學校教育、宗教熏陶等方式,強迫將其思想傳輸給下一階級,讓這一階級“主動的”接受其管理方式等,并使它成為上升為“集體意識”,從而獲得統治階級的合法地位。葛蘭西的統治在文化領導權的相對理論的考量中,通過對相對的不同方面的不同闡述,如:社會的不同階層或者與之相關的綜合論斷中,可以看出葛蘭西文化領導權理論的貢獻就在于他強調“文化”二字:不是以暴力的手段來獲得政權,而是強調在市民社會中改革道德、宗教、倫理等思想,通過實踐哲學來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和“有機知識分子”的廣泛傳播與參與,進而形成民眾對國家意識形態的贊同而實現國家政權。
可以說,掌握文化領導權的關鍵在于我們如何去認識它和利用它:既可以作為統治階級的一種意識形態控制手段,也可以看作是一種意識形態策略問題。9·11之后,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將自己的價值觀簡化成一套具有普適性的價值觀,強調包括捍衛人權、實行私有制、實現政治民主等內容在內的意識形態教條,憑借自己在意識形態上的霸權地位對違背相應準則的非西方國家進行滲透、施加壓力乃至實施制裁。可見,不斷應對與解決西方意識領域里存在著的霸權等相對潛在的威脅,做到正確處理好不同時期的社會轉型中存在的問題,在現今的社會發展中,通過對已有的葛蘭西文化理論的重拾,對未來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葛蘭西認為,政黨在它所占據政權的國家中的作用是特別的,豐富了我們對政黨職能的理解。“這種政黨不再直接地履行政治職能而只執行宣傳和社會秩序專門性職能,在道德與文化教育方面有影響”。[1]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需要從國家上層建筑的層面,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執政能力,以應對復雜國際環境的考驗。我們知道,基于葛蘭西的時代背景,其革命的重心更多的集中在對文化領導權的控制上。通過這一思想指導歐洲的具有革命力量的無產階級。不難發現,時代的變化具有重要的意義,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變遷,與葛蘭西時代相比發生了明顯的不同。隨著科技革命的發展,全球化出現在視野中的各個領域,最終會迎來社會文化的全球化發展趨勢。拿美國來說,其超級更具有重要的意味,不僅在其強大的政治和經濟的背景下,同時也不斷的加強其文化的控制。潛移默化的將其價值觀傳播到我國文化領域,進行一些鼓動宣傳,對我國傳統文化來說是一種新的挑戰。通過對思想領域的觀念傳播進而影響普遍大眾的價值觀,利用這種心理,傳播其文化領域所宣揚的霸權主義,建立文化意識形態上的霸權主義。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共產黨處在一個全面加強文化意識形態領導權建設的關鍵時期。執政黨的意識形態和文化執政能力往往通過主流意識形態體現出來。任何政黨,都毫無例外地高度重視意識形態建設,從而使自己的政治思想和政治理念成為現實的和社會的意識形態。可見,對于中國共產黨來說,加強其文化價值觀的有力宣揚,通過對我國自我價值觀的正確培養與養成,形成一種相對的國際形勢上的整體認同,進而有力的防止不良意識形態的出現,加強本民族價值觀的有效鞏固與發展,最后深植于心。不斷增強執政黨的文化執政能力。
通過對國家的建立與發展的了解中不難看出,其有效的發展必須有相對精神領域的支撐,否則做不到長久的發展,如同曇花一現。在文化不斷的多元化的發展中,階級社會這個標簽還有存在相當長的一定時期內,因此,我們需要知道:意識形態領域里的發展,一個領導權的放棄,同時象征著另一個相對領導權的產生。對于文化領導權也是如此,社會是不斷滲透中的。這絕不是說在人類社會歷史越來越變成“世界歷史”的今天,在面對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匯、交融、交鋒,都不加分析地采取“去意識形態化”和僵硬隔絕的做法,恰恰相反,我們更應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增強文化開放意識,全面擴大對外文化交流,促進文化互鑒、維護文化多樣性。可見,我們需要深入到問題存在的內在領域,意識領域里的問題,只要它所存在就不會以廣大群眾的集體意識所轉移,其具有強大的本質恒久性。
可見,從某一層面來看,意識形態的不斷變異,甚至是崩盤,對蘇聯,甚至是整個東歐的社會陣營來說,都是其滅亡的十分重要的因素。同時也留下了不斷的深刻反思:錯誤地對待人民內部的不同觀點、自我封閉、信仰危機、對意識形態創新的排斥態度等無疑都是重要因素,但意識形態領導權的喪失卻是最致命的。與此截然相反,以民主、自由、人權為外交工具;以自由市場經濟“神話”為允諾;通過將社會主義國家的教育對象集中在相當多的青少年身上,這種方式有效的將有形化成無形,通過相對的平和的方式,對社會主義國家進行潛在的不斷的操控,進而達成其不斷侵略的目的。文化滲透的形式發生了變化,但程度上不斷加深,范疇上加大領域的延伸,它是一個沒有終結的過程。“文化帝國主義的政策是微妙的……它的目的不是征服領土和控制經濟生活,而是征服和控制人們的心靈,以此作為改變兩國之間權力關系的手段。人們能夠設想,如果一國的文化,特別是它的政治意識連同其一切具體的帝國主義目標能夠征服另一國所有決策人物的心靈,那么這個國家就將贏得比軍事征服者和經濟控制更徹底的勝利并在比軍事征服者和經濟主宰更穩定的基礎上,奠定它的優越地位。”[2]尼克松《1999,不戰而勝》這一書中曾提出,在美國的戰略發展中,思想文化的相對滲透有著重要的地位作用。“如果我們在思想意識戰中敗北,則我們所有的武器、條約、貿易、外援和文化關系,都將毫無用處”[3]。因此,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意識形態的力量,企圖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打一場沒有硝煙的思想戰,促成其“紅色文化”的不斷變化,使共產主義世界自我瓦解。可見,爭奪意識形態、思想文化的領導權正是“和平演變”的實質。
回顧中國改革開放的短短歷程,從改革之初對人性、人道主義、異化問題的討論,到對傳統文化的反思,直至今天,我們知識界、思想界的確也經歷了一系列風雷動蕩與變幻時期。與這些社會思潮相伴隨,我們的意識形態工作也幾番上下起伏,甚至一度有人提出“意識形態淡化論”,這不能不招致意識形態工作失誤。但值得慶幸的是,歷經風風雨雨,以及國內外重大事件的輪番沖擊,中國知識界、思想界正漸漸形成一種冷靜、成熟、睿智、富于獨立思考的精神,一種真正求真務實的作風。和以往相比,至少今天的理論界、思想界已經能夠較客觀地、實事求是地看待西方資本主義,也能夠較客觀地、實事求是地分析自己,也許真正形成那種以馬克思主義為主核切合中國特點的成熟理性,還需要一段艱難的“磨合”,但這已經意味著一個正確的起點。由此可見,意識形態領域里的發展變化,不單單指一個方面,我們所需要做到,還要抓住一個關鍵的時間截點。首先可以從加強整體的建設入手,注意加強對人才,特別是知識份子的重用。緊緊抓住整個社會的意識形態領導權和文化領導權。
意識形態的建設首要考慮的是精神領域間的一種互動,它是一種潛在的,被認為是發展的較為明顯的關系,并且存在于與民眾過的發展過程中。某一層面上,集中體現了民眾的整體的意愿,是較為常見的一種相對于社會整體心理的反映,是主流意識形態合法性的基礎,因此合民心順民意是意識形態建設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一定階級和集團為保持政治機器的正常運行,往往需要通過意識形態教育和灌輸來表達本階級和集團的思想路線、政治立場和政策主張,以贏得民眾的支持和參與,因此,意識形態對民眾意愿又要發揮導向作用。在這里值得注意的,意識形態的整體正確性的有效培養同民眾所選擇的可承受并選擇不存在一致意義上的對等關系。換句話說,對于這種統治階段的階級的相對意識來說,民眾的可選擇承受的度,即關聯于這現存的意識形態的自身,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與其不斷變化的方式等手段有潛在的內相聯性。更有甚者還存在著一定的載體意識。社會主義說闡述的意識形態不單單具有其表象意識,同時具有相對的理論意義,這種理論是在充分結合馬克思主義科學的基礎上,本著服務群眾的主旨,可見具有潛在的群眾基礎,同時也體現了一定程度上的前瞻性。同時不容忽視的是,在發展過程中,還應重視對實際出現問題的處理程度,避免教條主義的發生于發展,進而加強民主的整體支持與認同感。
意識形態建設工作能否取得人民群眾的認同,也是檢驗其工作是否有成效的重要標志。可見,對于群眾的教育工作是得到其有效認同的基礎,只有不斷的加大關于社會主義的整體價值觀和共產主義的有效教育,讓馬列主義深植于人民群眾的內心,同時還應做到實時的傾聽,知道其所知,解決其所想。從而形成整體上的一致向心力,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
在中國現代化的現今,不同領域和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都取得了相當大的程度的發展。在看到這些重大發展的同時還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不足。最為明顯的主要表現在道德、法律和誠信等主要方面。這些情況的相對出現,造成相對社會失范等局面的產生,阻礙了其良好的發展步速。社會的不斷變化與發展,需要整體的社會成員的共同有力的參與,在不斷競爭中尋求平衡和發展,做到各方面整體上的一種相對的平衡,使整體的公民意識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最終達到自律和認同。從而在整體的社會群體的教育中,應逐漸樹立其自發的公民的整體意識,使“文化領導權”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從而加強整體的法制與民主建設,加強公民的意識教育,形成一種良性的法制化發展,進而推進整體上的建設,建筑良好的“文化領導權”。
[1][意]李鵬程,安東尼奧·葛蘭西.葛蘭西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34.
[2][3]尼克松.1999,不戰而勝[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9.
【責任編輯:董麗娟】
2016-06-18
本文系2014年度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擴大主流意識形態影響力和吸引力的對策研究”(項目編號:L14DKS020)、2016年度遼寧省經濟社會發展項目“網絡媒體下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研究”(項目編號:2016lslktzimks-1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徐毅(1978-),女,遼寧沈陽人,講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02
A
1673-7725(2016)09-0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