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紹敏
(安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
【文化哲學】
《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的意識形態思想
劉紹敏
(安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把“德意志意識形態”作為獨特的分析對象,將“一般的意識形態”作為批判對象;從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理論出發,論述了意識形態的含義、特征,以及如何“跳出意識形態”。馬克思把意識形態看作是一種否定性的概念。簡單地說,它就是對現實的一種虛幻或顛倒的反映。馬克思對以黑格爾思辨哲學為基礎進而誕生并發展起來的顛倒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也做了批判,是唯物主義歷史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德意志意識形態》;一般的意識形態;社會現實
馬克思的意識形態思想發展歷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845-1856)是意識形態思想的創立階段”[1],這一階段《德意志意識形態》最為重要,主要是從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理論出發,論述意識形態的含義、特征,以及如何“跳出意識形態”。“第二階段(1857-1870)是意識形態的深入探討階段”[2],這一階段主要致力于從物與物的關系的掩蓋下剖析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所以《資本論》第一卷最重要。“第三階段(1871-1895)是馬克思意識形態學說最為成熟的階段”[3],在這一階段,馬克思主要探討了人類學研究領域中各種意識形態的謬誤,重點分析了意識形態相對獨立性的問題。本文主要分析《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的意識形態思想。
雖然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沒有專門為意識形態下定義,但在以下論述中我們可以有所領會。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認為市民社會完全是從現實的生產交往中發展起來的,這一名稱構成了任何一個時代的國家思想觀念的基礎。因此,我們可以把意識形態看作是觀念的上層建筑。在《路易?波拿巴政變記》中,馬克思認為由于社會生存條件不同,社會占有形式不同,導致以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觀構成的整個觀念上層建筑的不同。顯然在這里馬克思把意識形態理解為具體的情感、幻想等。從這些論述得知馬克思的意識形態的含義主要有以下幾點。
(1)意識形態是一個總體性范疇。即是說,意識形態是各種思想意識形式的總和,包含政治、法律、道德、宗教、藝術等意識形式。(2)意識形態是現實的人的生產實踐在人腦中的反映。馬克思認為,我們必須以從事生產實踐活動的人為出發點,進而可以考察其生活過程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3)意識形態以語言為媒介。馬克思認為,精神注定要和物質糾纏在一起,震動著的空氣層、聲音都是物質的表現,其實就是語言的表現。同時,意識形態和語言還有另外一種關系,即各種各樣的意識形式都要借助語言表現出來。(4)意識形態在某種程度上是社會的產物。馬克思認為,語言是最具有社會性特征的,而意識形態不得不依賴這種語言來表現,這樣看來,意識形態在一定程度上是社會產物。
上述四點只能涵蓋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的某些方面,有必要對馬克思意識形態概念的基本特征進行考察。
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并沒有專門的篇章來探討意識形態的特征,但實際上馬克思已從不同角度闡述了意識形態的一些特征。筆者認為,在這本著作中,意識形態概念具有以下特征。
(一)意向性
意識在任何時候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換句話說就是意識形態所表現的內容不是空泛的,而是人們具體生活過程在觀念上的反映。意識形態具有意向性,即有自己的適用范圍。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認為意識形態的意向性絕不是靜止的,而是處于變動中。在這里,他用提問的語氣問道:“人們的觀念、觀點,隨著人們的社會存在的變化而變化——這很難理解嗎?”[4]意識形態的意向性告訴我們,意思形態的全部內容和表現形式都是對現實生活過程的真實反映,只有深入了解社會實際,才能真正了解形形色色的意識形態。
(二)相對獨立性
正如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一樣,社會意識作為意識形態的組成部分,必然也具有相對獨立性。相對獨立性是指意識形態的發展是和其他各種事物的發展交織在一起的,即自身沒有單獨發展史。馬克思認為,意識形態作為對現實生活狀況虛幻顛倒的反映。他在談及道德、宗教等意識形態時指出,與道德、宗教和其他意識形態相適合的意識形式都不具備獨立的外觀。馬克思在這里不是說道德、宗教等意識形態沒有歷史,而是說意識形態反映人類生活現實,隨著社會存在變化而發生變化,所以宗教、道德等意識形式沒有自己完全獨立的發展史,即意識形態的發展具有相對獨立性。
(三)意識形態是占統治地位的階級意志的表現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認為統治階級的思想觀念在任何時代都處于支配地位。換言之,每一時期精神的產物,一定是意識形態的一部分,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處于支配地位的思想觀念不外是處于支配的物質在觀念上的反映,統治階級不僅生產物質資料,也生產精神資料,所以只有深入探究抽象的意識形態與現實利益之間的關系,才能真正理解某一時代的意識形態。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認為超階級的意識形態是不存在的,必須將意識形態和階級利益緊密聯系在一起,對意識形態的認識才會更加深刻。
(四)意識形態以觀念的方式統治著現存世界,是一種虛假的意識
馬克思在批判青年黑格爾派時說:“德國唯心主義和其他一切民族的意識形態沒有任何特殊的區別,其他民族的意識形態也以觀念的方式統治著世界,把觀念和概念看作決定性的力量,把一定的思想看作只有哲學家才能揭示出來的秘密。”[5]意識形態作為一種虛假意識,以觀念統治世界是意識形態普遍的特征,那么意識形態是如何觀念的統治世界?筆者認為有以下兩點:第一,把統治思想和一定階段上的生產關系分離開,這樣就可以從統治思想中抽象出觀念等,進而得出結論,即意識形態觀念的統治世界;第二,就是黑格爾在《歷史哲學》中考查的前進運動概念,即把統治思想看作是脫離任何經驗的“概念的自我規定”。
馬克思所處的時代有很多人嘗試跳出意識形態的包圍。例如,費爾巴哈以現實的感性代替醉醺醺的思辨;“真正的社會主義者”作為一種過渡性的思潮,無法擺脫意識形態的羈絆,將終生宣傳所謂的“真正的社會主義”,這些跳出意識形態的嘗試均以失敗告終。所以,馬克思指出,要想跳出意識形態的包圍,必須認清現實,訴諸實踐。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對無產階級提出“跳出意識形態”包圍的偉大歷史使命。他認為,廣大人民群眾必須擺脫幻想、觀念、統治和想象的存在物,打破虛假觀念的枷鎖,反抗這種虛假觀念的統治。筆者認為,“跳出意識形態”有以下幾種途徑。
(一)必須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
德國思辨唯心主義體系往往從意識出發,把意識看作是有生命的人;馬克思則是從現實的、從事實踐活動的、活生生的個人出發,把意識僅僅看作是主體對客體的意識。馬克思指出,只有深入考察具體生活實際,深入理解意識形態的虛假性和顛倒性,才能真正完成“跳出意識形態”包圍的歷史使命。
(二)必須堅持唯物主義觀點
必須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對“反動的社會主義”“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等各樣的社會主義思潮進行了深刻批判。馬克思指出,這些思潮根本沒有跳出意識形態的包圍,因而不能成為無產階級解放的思想指導,所以馬克思提出共產黨在培養工人階級的階級意識上決不能停止。
(三)必須訴諸實踐活動
馬克思強調,“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和改變事物的現狀”[6]。他認為消滅意識形態的一切形式和產物的動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這樣看來,批判只是理論上的環節,而要徹底消滅意識形態必須訴諸實踐,只有訴諸實踐,才能徹底改變現存世界,使之合理化。
綜上所述,馬克思的意識形態理論為我們認清各種各樣的意識形態提供了強大的認識武器;同時,意識形態的斗爭在很長時間內還將繼續存在,因此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是必然選擇。
[1][2][3]俞吾金.意識形態論(修訂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4.64.64.
[4][5][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88.16.48.
【責任編輯:周 丹】
2016-07-10
劉紹敏(1990-),女,安徽六安人,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A811.2
A
1673-7725(2016)09-015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