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華
(江西財經大學,江西 南昌 330013)
?
【語言與文化】
基于人際元功能的庭審話語分析
陳艷華
(江西財經大學,江西 南昌 330013)
庭審話語作為僅出現在特定場合的話語,自身的特殊性造就其成為案件再現的一種特殊文本。本文運用人際元功能的相關理論,從語氣系統和介入系統兩個方面分析庭審話語的人際意義,發現庭審中話語雙方的地位不平等,希冀對今后庭審中各方目標的實現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人際元功能;庭審話語;語氣系統;介入系統
語言學家研究語言的過程實質上是通過分析語言的結構和成分來挖掘其深層意義的過程。庭審話語作為一種特殊文本,已然被學者們關注和探析。庭審話語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特定規則和程序下建立人際關系,如廖美珍認為,“法庭審判話語是在特定地點,按照特定的程序和規則,由具有不同目的的話語參與者主動或者被動參加的,各自為達到一個符合自己目的和利益的結果,以互相說服為方式而進行的活動”[1],因此,運用人際元功能的相關理論來研究庭審話語,不僅可擴大語篇研究范圍,且對我國司法工作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以韓禮德(Halliday)為代表的功能語言學派將語言元功能分為三種: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其中人際功能指的是語言不僅可以傳遞信息,還有表達講話者的身份、地位、態度、動機等功能。通過這些功能,講話者使自己參與到某一情景語境中,來表達自己的態度,并力圖影響他人的態度和行為。[2]韓禮德認為,人際功能主要通過語氣和情態系統實現,在韓禮德的理論基礎上,馬丁(Martain)認為評價理論系統也應歸屬于人際功能,且指明了其包括三個次系統,即介入、態度和層次。[3]總結以上兩位學者的觀點,Thompson指出人際功能應由語氣、情態、交往、協商和評價等系統來實現。[4]本文基于韓禮德等人提出的人際元功能相關理論,從語氣系統和介入系統來分析庭審過程中,合議庭的參與者,即法官、公訴人、辯護人、被告人,如何運用人際功能來實現其目的。
本文案例轉寫于中國法院庭審直播網,內容是成都市高新區人民法院關于周某以危險舉動威脅公共安全的案件審理。2011年4月19日,被告人周某吸食冰毒后,懷疑被人追殺,沖進加油站,手持加油槍和火機威脅工作人員報警。
(一)語氣系統在庭審話語中的人際功能體現
韓禮德在其著作中指出,語氣系統大概分為陳述語氣、疑問語氣(一般疑問和特殊疑問)和祈使語氣。[5]由于本文研究的對象是庭審話語,從其自身的特殊性考慮,只涉及陳述語氣和疑問語氣。陳述語氣主要是表述事情經過或表達個人觀點。以下對話中,公訴人、被告、審判長、辯護律師分別簡稱為“公”“被”“審”“辯”。
例(1):
公:被告人周某,現在公訴人依法對你進行詢問,你應該如實回答。
被:是。
例(2):
審:警察到達現場后,你為什么不下車,請直接回答。
被:我只是想要把事情說清楚,然后自己主動下車的。
例(1)中,公訴人以陳述語氣開啟話題,除具有引出話題的作用外,還有勸說或威脅被告人積極配合工作的作用,如“依法”“應該”等詞匯,目的是從被告人口中得知事實真相,便于審判長就案件事實,作出公平、適切的判斷。例(2)中,審判長運用“請直接回答”的語氣開啟話題的同時,也控制了話題的發展方向,被告人只能被動回答問題。從以上兩個例子可以得知,公訴人和審判長在庭審話語中處于主導地位,而被告人處于從屬地位。
疑問語氣目的是尋求新信息,一般疑問句目的是對當前信息加以肯定或否定,而特殊疑問句的目的則是獲取新信息。
例(3):
公:案發時你做了哪些事情?
被:我沖進加油站,讓加油站工作人員為我報警。
公:你搶過加油槍沒?
被:不是搶過來,是拿著加油槍覺得自己更安全。
公:為什么你拿著加油槍覺得自己更安全?
被:我沖進加油站那刻,加油槍離我最近,我尋求一種保護。
公:打火機什么時候拿出的?
被:當時我頭腦不清醒,這些記不清了。
公:記不清了?
被:對。
例(3)中盡管互動雙方的問答次數相當,但雙方運用了不同的語氣。公訴人以特殊疑問語氣開啟對話,目的在于索取新信息,之后一連串的疑問句,是對得知信息的真實性進行確認,且在互動會話中,公訴人一直處于主控地位。換言之,公訴人在互動話語中限制了被告人答話的內容和方式。如公訴人詢問被告人拿油搶的原因后,立即終止話題,轉換到新的話題“什么時候拿出打火機”,顯而易見會話內容完全由公訴人控制。其次,當公訴人不確定被告人的回答信息是否真實時,會選擇重復提問以確認信息的真實性,如被告人回答“這些問題記不清了”,公訴人再次提問“記不清了”。再者,公訴人在質詢過程中用“搶”這個詞,而被告人回答時用“拿”,兩者有本質區別,“搶”是性質惡劣行為,“拿”是中性詞,詞的運用對審判長評判被告人的行為至關重要,雙方用詞將引起審判長的深思,影響裁判結果,因此,在庭審調查階段運用不同的語氣,目的在于增強修辭效果,以達到說服他人的目的。
(二)介入系統在庭審話語中的人際功能體現
馬丁指出評價理論系統有三個子系統組成,即介入、態度、層次。介入語步是指在互動交際中,語步不按照言語交換發問者所期待的回應進行,而是回應者以重復、疑問、否定或避而不答的方式予以回答,以達到其確認、澄清、拒絕或逃避的目的。[6]
例(4):
公:你動過加油槍的扳機嗎?
被:當時頭腦不清醒,記不清了。
例(5):
公:你有沒有對現場工作人員或警察說過,如果不趕快處理好這個事情,你就要點燃油搶。
被:沒有,我說把事情說清楚后,會跟你們走的。
例(6):
公:你之前在公安機關的交代都屬實嗎?
被:我當時頭腦不清醒。
公:意思就是,在派出所的交代是正確的,對嗎?
被:對,反正就是頭腦不清醒。
在例(4)中,被告人用“頭腦不清楚,記不清楚”等詞匯回復公訴人的詢問,因沒有確鑿的證據支撐公訴人論證的合理性,被告人回復達到逃避目的。在例(5)中,被告人用“沒有”這個詞匯否認自己揚言要點燃加油槍,意圖澄清自己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且運用“會跟你們走”表明自己態度誠懇,主動認錯。在例(6)中,被告人依然用“頭腦不清醒”對公訴人的問題采用避而不答的策略,最終目的通過人際策略希望得到從輕處罰。
例(7):
辯:在打工中有沒有和人發生糾紛?
被:沒有賺到錢就回來了,在工作上有一些小糾紛。
辯:和你發生激烈沖突的人,有說過“要找你算賬”之類的話嗎?
被:有。
辯:你到成都后,這樣的聯系還有嗎?
被:和那邊老板通過電話。
例(8):
辯:你與工作人員是否有過糾紛或者矛盾?
被:沒有。
辯:在整個過程中你有沒有機會按打火機?
被:有。
辯:那你有沒有按打火機呢?
被:沒有。
辯:我想確認一下,你是否有一次按過?
被:從來沒有按過。
辯:那你有沒有想過按打火機?
被:沒有想過。
辯:如果工作人員不報警,你想過按打火機嗎?
被:不會。
例(9):
辯:當警察到達后,你自己主動下車,還是被制服?
被:自己主動下車。
辯:你吸食毒品后,是否能控制自己的行為?
被:雖然覺得有人追殺我,不可能拿自己和群眾的生命開玩笑,做出過激行為。
辯:你對當天行為感到后悔嗎?
被:相當的后悔。
在例(7)中,辯護律師詢問被告人是否與他人有糾紛,且與之有沖突的人是否說過“要找被告人算賬”,被告人的回答是肯定的,照應了之前被告人懷疑被人追殺,請求幫助。在例(8)中,辯護律師重復詢問被告人是否有機會按動扳機以及他是否想過按動,被告人肯定自己不會傷害無辜,間接論證被告人不存在危害公共安全的動機,只是心理崩潰,頭腦不清醒狀態下的錯誤行為。在例(9)中,辯護律師從被告人的態度入手,通過“自己主動下車”,肯定“自己不會做過激行為”,“相當后悔”等詞匯表達此刻被告人悔過之意,以便達到說服審判長從輕處罰的目的。
本文在分析庭審話語的人際元功能的過程中,發現庭審中互動雙方地位不平等,導致庭審話語人際意義的實現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從語氣和介入兩個系統分析庭審話語,揭示互動雙方社會角色的同時,以期對今后庭審中各自目標的實現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1]廖美珍.法庭問話及其互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50-51.
[2][3][4]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等.系統功能語言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15-135.115-135.115-135.
[5]李詩芳.法庭話語的人際意義[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7.
[6]于梅欣.辯護律師人際策略研究——系統功能語言學視角[J].當代外語研究,2015,(6):17-22.
【責任編輯:周 丹】
2016-07-10
陳艷華(1989-),女,河南鶴壁人,主要從事商務英語與教學研究。
H314
A
1673-7725(2016)09-017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