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茹
(大同大學大同師范分校,山西 大同 037039)
?
【文史論苑】
日落黃昏意象在唐代詩歌中的情感內涵
張曉茹
(大同大學大同師范分校,山西 大同 037039)
黃昏意象早在《詩經》中便有體現,經歷了數個朝代后,文人對黃昏意象的描寫達到高峰,同時也宣告唐代詩詞主要的言辭特征形成。黃昏意象在中國的古典詩詞中具有極為豐富的內涵及寓意,而在盛唐這樣一個盛世,黃昏意象便在這樣一個大時代背景下與唐建立了一種難以言喻的聯系。
黃昏意象;唐代詩歌;情感內涵;詩歌載體
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有許多意象被詩人所運用,其中黃昏意象在古典詩詞中更是十分常見。太陽朝起夕落,人們從太陽這種極為規律的現象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出于對這種力量的恐懼和崇拜,而將生活與之緊緊聯系起來。朝陽初生象征一些新事物的誕生,夕陽西垂則意味著衰亡。正是在這種自古就萌生出的情感中,日落黃昏自然而然出現在詩人創作中。黃昏意象在唐朝詩歌體系中,以一種極為富有內涵的時代寓意的形式出現。[1]在大唐眾多詩歌里,流傳至今的與日落黃昏相關的詩詞近兩百首,其中有歲月飛逝功業未成的悲嘆,也有渴望歸于寧靜的憧憬。詩人通過對黃昏意象的不同體現方式和手法,展現了唐朝所特有的精神面貌。
中國的封建社會在大唐盛世這一階段走到了巔峰,在這一時期,政治開明,國力強盛,經濟繁榮。在這種背景下,國家的昌盛影響了絕大部分詩人對自己的定位,導致這個時代的許多詩人擁有極為強大的自信心,有十分遠大的理想,但是,社會現實的殘酷以及政治的灰暗與復雜,使他們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當理想破滅時,看著西邊殘陽,詩人內心的孤獨與失落感達到極致。例如,詩人李白在自己報國無門時,看著“日從海旁沒”而“長嘯倚孤劍”,通過對黃昏意象的描寫,宣泄自己苦悶壓抑的心情。再如,孟云卿歷經世間艱辛,但仍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便借曹公的悲壯結局,以一句“白日忽西暮”來表達自己心中萬分失落的情感。
受漢魏風骨的影響,唐朝詩人大都具備極度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及憂患意識,所以悲嘆苦悶絕不是唐代詩歌的主要腔調。詩人大都以拯救天下蒼生為己任,他們內心無時不刻不處于一種十分亢奮和激進的狀態,想要投身于報國的偉業中。盡管時運不濟,他們也會時常悲嘆,但他們的豪情和執著卻從未放棄過。[2]同樣是日落黃昏,李白一句“回鞭指長安,西日落秦關”卻使這一意象中充滿了激情,讓人可以從中感受到李白此時高昂的生命力。在這種困苦環境下的掙扎反抗此時更顯悲壯,成為大唐盛世各種氣象中最為突出的一面。
佛教在唐朝的傳播力度及傳播范圍十分大,在各個方面影響了唐朝詩人對與情感抱負方面的表達及態度,看似豁達自然,但實質是救世濟民,或許詩人不重視功成名就,但從不回避責任。就著日落西山,斜陽傍山,朦朧的霧氣與殘留在朦朧山水之中的余輝相互勾勒出了一個極為雅致、寧靜的景色。這一景色使詩人感到一種禪宗打坐式的寧靜與祥和,更使詩人心寧神靜,從而想要遠離喧囂,尋找一種靜謐的人生體驗,讓被塵世喧囂浸沒的心靈得到慰藉。如詩人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詩人對太陽升起到日落之后江面上的不同美景進行描寫,通過吟詠不僅表現出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的超然物外的情趣,更是將人生的開始與結束的際遇融入景物之中。詩人在這種時間和空間十分寧和的環境中體會從未有過的愜意,因此黃昏日落在此種環境下更富有獨特的藝術性。
通過黃昏這一意象,文人墨客在文字言語中參禪悟道,在追求人生感悟時又能不忘初心,不失本性。詩人可以身處世俗生活,心卻得禪于天地,從一草一木、一事一物之中體會生命真諦,洞悉存在之根本。通過對落日黃昏意象的深刻發掘,讓詩人在落日黃昏之中感受禪意,為他們提供寧靜的精神家園,成為詩人保持內在自由個性的基礎。
在繁榮昌盛的大唐盛世,無數才子立志報國,隱藏了多少別離的愁苦。文人墨客為理想與抱負浪跡天涯;將領士卒保家衛國遠赴沙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夕陽西下本是歸鄉回家之時,但游子遠離家鄉,難免從內心深處產生無限哀愁。
在唐朝,詩人的鄉愁以及相思之情多通過黃昏意象來體現,岑參的《暮山秋行》就是其中的典型。“疲馬臥長坡,夕陽下通津”,面對一副夕陽將沉之景象,詩人通過描繪深秋的黃昏景色及黃昏籠罩下的事物,將一個身心疲憊的仕子形象描摹得淋漓盡致。[3]
另外,在離別詩中,黃昏日落意向也獨有出現。詩人巧妙利用黃昏這一意象,表現了歸鄉和送離的矛盾,體現了詩人心理上產生的悲傷情感,使得別離的傷情在日落黃昏時分體現得更為濃厚。離別之后,便自然生出無限思念。表達此種思念的對象多以因忠君報國而背井離鄉的將士為主要人物,詩中多有對邊關塞外的景色事物進行描寫,如王昌齡《從軍行》“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張旭《春草》“春草青青萬里余,邊城落日見離居”。在這些詩歌中,對黃昏的描寫不是來源于詩人偶然間發出的感慨,而是詩人有感于將領士卒浴血奮戰一心報國而背井離鄉,本應在日暮時分與家人相聚團圓卻不得面對茫茫大漠時,從內心深處產生的一種沉重的悲傷,這種對黃昏意象的沉重體現,在大唐盛世的繁華之中,平添了許多悲壯。
當人作為一種自然的獨立個體而生活在自然之中時,便沒有快樂也沒有痛苦,因為一切都來自自然又終于自然,但是,當人從自然之中走出來,不再是一個自然體的時候,痛苦和快樂便隨之而來。大唐盛世的生活喧囂而浮躁,詩人在其中常感受挫敗和感傷,為了能重新感受到快樂,詩人們毅然決然地回歸自然,從自然中尋找自我。中國人自古以來便有日出日落相互伴隨的生活習慣,詩人便把渴望回歸的感情完全寄托于日落這一意象之上。正因如此,詩人有了擺脫世俗浮躁而尋回本心的渠道,而黃昏日落便成為詩人表達自己內心之中這種尋求寧靜快樂的最好載體。
王維在田園詩《渭川田家》中,對關中平原的古老寧靜以及田園景色進行了生動描繪,“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表現了詩人對日暮歸家和對自然的親近之感。再如李白的《游南陽白水登石激作》:“目送去海云,心閑游川魚。長歌盡落日,乘月歸田廬。”詩人紛紛從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的朝廷官場回到了田園之中,黃昏的祥和與田園生活的寧靜產生了共鳴。
對生活在唐朝的眾多詩人來說,他們始終被儒家思想所主導,促使他們積極追求功名,渴望建功立業,但又因為道家思想的左右,極力追求自由寧靜的生活,保持精神上的獨立。通過兩者的對立統一,唐代詩人把這種對田園生活的情趣通過黃昏日落表現到了極致。
黃昏,將人類對生離死別的傷感匯聚到一起,人們在這一時刻深切地感受死亡的迫近,生出無限對個體生命的思考。太陽的朝升夕落就如同生命的運行軌跡一般:生命的誕生與逝去,就在朝陽和夕陽之間進行著。正因如此,當人們面對夕陽西下的景象時,不由自主地便會聯想到生命正在流失,死亡正在來臨。在唐代詩詞中,通過黃昏意象來表現生命逝去的用法隨處可見,如李白《古風》所寫:“黃河走東溟,白日落西海。逝川與流光,飄忽不相待。”太陽從東方徐徐升起,從西方緩緩落下,如同經歷了生命從誕生到逝去的整個過程。盛唐詩人在面對黃昏落日之景時感嘆這如白駒過隙般輕易流逝的生命與青春,在日暮殘陽里獲得了對生命的感悟。
生命的存在與消亡是所有關于哲學和文學思想的出發點,詩人在面對夕陽西下之時,深知生命有限,從而感到十分的焦慮不安,這種焦躁不安情緒的產生可能來源于個人理想和現實的落差,也有可能是因為耗盡一生但仍未尋到生命的真諦,從而產生了無限的凄涼之感。
在唐代的詩歌中,詩人在努力履行自身責任的前提下,他們并不被這個時代所束縛,而是將獨立個體自由精神以及對社會現實的理性認知融入黃昏意象中,體現了人和自然的高度統一性,也通過自我實現的過程為黃昏意象賦予了更多的深意。
[1]李文佳.唐詩黃昏意象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3,(7):18-19.
[2]海剛.淺析盛唐詩歌中的黃昏意象[J].昌吉學院學報,2004,(4):68-71.
[3]王立.暮靄沉沉詩境闊——中國古典文學中的黃昏意象[J].學習與探索,1991,(5):113-119.
【責任編輯:王 崇】
2016-07-10
張曉茹(1976-),女,山西大同人,講師,主要從事唐宋文學研究。
I207.22
A
1673-7725(2016)09-02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