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吉貴
(瀘州職業技術學院人文系,四川 瀘州 646000)
?
【文史論苑】
瀘州“生基”墓考
徐吉貴
(瀘州職業技術學院人文系,四川 瀘州 646000)
在四川南部的瀘州市各縣區,分布著大量的“生基”。“生基”是為還活著的人修建用來祈福的類似墳墓的洞穴。“生基”的第一個字應為“生”,而不是“深”。瀘州“生基”一般沒有葬尸骸,但少數例外。瀘州古老的“生基”多為宋代的,且數量龐大,雕刻精美。這些宋代“生基”基本都是大石板砌成的石室墓,且體現了鮮明的多民族融合的特點。
生基;深基;墓葬;陰陽家;瀘州
在四川南部的瀘州市各縣區,分布著大量的“生基”,幾乎每個鄉鎮都有發現。這是一種石砌的類似墳墓的洞穴,有的很精美,石板上刻有雕像或圖案,有的則很簡陋,只是一些光滑的石板。大部分洞穴空空而已,有的里面卻有未完全爛掉的棺材板或骨灰罐,偶爾會看見一些骨頭。瀘州民間還流行一句歇后語:生基頭打牌——鬼場合。走訪當地老百姓,包括很多老年人,他們對“生基”的由來和作用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他們對“生基”都比較忌諱,不愿近距離接觸這些洞穴,甚至不愿談論“生基”這一話題。這些都給瀘州“生基”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其實,“生基”不單瀘州地區有,在四川乃至西南一帶,甚至全國各地都大量存在。古代盛行于西南地區,現今東南一帶較盛行。不過各地稱謂不一,除了“生基”或“深基”說法外,還有森基、生期、古墳洞、苗子墳、活人墳。
“生基”其實不是為安葬死人而修建的一種墳墓,而是為還活著的人修建的用來祈福的類似墳墓的洞穴,所以又稱為“種生基”。其主要用于祈五福: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
在古代,“生基”也稱壽藏、生墳、壽墳、壽穴、壽域和壽基等。種“生基”起源于道教,主要是正一道家。老子在《道德經》中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黃帝內經·素問》也載:“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古代道教認為人有“三魂七魄”,而好的風水寶地蘊藏著天地間的靈氣,認為父母之遺體既能“持地靈以傳子孫”,那么風水佳妙的“生基”也能吸收龍脈靈氣,使地靈旺氣傳到己身,庇蔭生人。[1]所以,古人在修道的過程中一般會選擇一個風水好的地方建一個窟室,修建“生基”,并在其中放入事主的生辰八字和貼身之物,如衣服、頭發、指甲、血液等物,擇吉時藏于“生基”,并作法,以期起到“藏魂寄魄”“天地人合一”等作用。
道家的這種做法慢慢擴散到民間。古代很多堪輿家(陰陽家)本身就是道士(直到今天瀘州民間的陰陽家一般同時也是道士),他們在主人遇到災厄、沉疴不起或諸事不順時往往勸說主人擇風水吉地來修建“生基”,來替生者祈福、添壽添丁或消災解厄。
民間傳說,漢高祖皇帝謀士張良曾于徐州子房山自建生基,修煉于此,終修得正道,福蔭后世,其第八世孫即張道陵。漢末太常卿趙岐自建生基,于內畫季札、子產、晏嬰、叔向及自畫像,并在生基內灑上紅沙,放置自己的衣服和頭發,活了九十多歲,無疾而終。類似的傳說助長了民間修建“生基”之風。[2]
修建“生基”的風俗由來也久,各朝代都有,但極盛于宋、元、明這三個朝代,尤其是宋代。現今一些偏僻農村仍有此遺俗。20世紀90年代,瀘州市古藺縣修活人墳(即生基)之風盛行,在縣城附近就有半個山坡,且很多比較奢華,占用了大量耕地。
走訪瀘州各地群眾,查閱地方志,很多人都把“生基”誤說誤寫為“深基”或其他稱謂。如瀘州民間流行的歇后語“深基頭打牌——鬼場合”,就把“生基”誤說為“深基”。其實,正確的寫法應是“生基”,其中“生”字,就是活著、生存的意思。[3]
出現誤說或誤寫的原因很簡單,瀘州方言中后鼻韻母較少,“sheng”發的就是“shen”的音,所以,瀘州人把“生基”發成“深基”的音。再加上“生基”一般都是深1.5米以上的洞穴,加之一般在林深草深的陰森偏僻處被發現,民間就更把“生基”誤說誤寫為“深基”了。
“生基”的第二個字“基”,是地基、墻基的意思,這是“基”字的本義。如《詩經·周頌·絲衣》:“自堂徂基”。賈思勰《齊民要術·園籬》:“于墻基之所,方整深耕”。[4]
在“生基”中,由道士(陰陽家)放入事主的生辰八字、姓名、指甲、頭發、幾滴血、符、咒等物,用以祈鑲,所以后人發現的“生基”一般里面是空的,沒有尸骸。需要說明的是,即使是達官貴人或富商,一般也不會“隨葬”金銀玉器等貴重物品,最多放些銅錢。
現在瀘州發現的部分“生基”里有尚未完全爛掉的棺材板或骨灰罐,偶爾會看見一些骨頭。原因有三。(1)有的古人在“種生基”時,除了放入事主的生辰八字、姓名、指甲、頭發、血、符、咒等物外,還放入煮熟的豬大腿、雞鴨等祭祀物。后人發掘“生基”,自然偶爾會看見少數的遺骨。(2)少數“生基”的主人特別喜歡此風水寶地,臨終前囑托家人在自己離世后葬入此“生基”。(3)“生基”的主人本無意死后葬入此“生基”,但倉促離世后家人要么來不及擇地另葬,或者無錢擇地另葬,于是把死者葬于“生基”。[5]
另外,瀘州有的“生基”中并沒有棺材板或骨灰罐,卻有一些貝殼(主要是蚌和螺螄)或碎玻璃,讓人費解。其實原因也很簡單。這是后世的人怕亂丟棄貝殼或碎玻璃劃傷腳(古代和近代農民多赤腳),便把貝殼、碎玻璃等尖銳物倒入偏僻的廢棄無主的“生基”中。
第一,瀘州發現的古老的“生基”多為宋代的,且數量龐大,雕刻精美。兩宋時期,社會不斷發展進步,商業氣氛也日漸濃厚,宋朝的經濟呈現繁榮富足的景象,而四川地區也因為其土地肥沃、資源豐富和相對安寧的政治氣氛等,經濟繁榮,百姓富足。早在唐朝,就有“揚一益二”之說,蜀地的經濟實力幾與江南揚州相當。瀘州歷來是“瀘夷”聚居區,因而戰略地位十分重要,一直駐扎有數量可觀的軍隊。另外,得益于沱江和長江交匯的水上交通的便利,瀘州商業十分繁盛。這都說明宋朝時的瀘州必然是一座經濟發達、貿易頻繁的川南重鎮,可謂盛極一時。古人歷來就有“生基種太平”之說。經濟繁榮,很多家庭生活富裕。除了買地外,古人最重要的投資便是“種生基”和修墓室。所以現在瀘州發現的宋代“生基”數量多,室內空間大,雕刻精美。
到了南宋末,瀘州和重慶地區成為蒙宋戰爭的主戰場,人們流離失所,經濟凋敝,尤其到了明末,由于種種原因,四川人口更是銳減,十室九空,當然有經濟實力“種生基”的人就更少了。所以,現在瀘州發現的“生基”和古老的墳墓多為宋代的,元明清的很少。
第二,瀘州發現的大量宋代“生基”,基本都是用大石板砌成的石室墓。全國各地的“生基”多為土坑墓、土堆墓、石室墓、磚室墓及崖洞墓,而瀘州發現的宋代“生基”多為石室墓,由厚重平整的大石板砌成,四壁和頂上、地下都是平整的石頭。墓頂中高,兩頭略低,恰似一座轎子,老一輩石匠稱之為“轎頂拱”。墓室呈長方形或正方形,多為數個墓室相連,正堂兩邊還有耳室,仿地面真實住屋。墓中石壁多有雕像和雕花,刻字較少。這與全國各地的“生基”有較大區別,也與瀘州地區清初“湖廣填四川”后出現的“生基”不同。清初“湖廣填四川”后出現的“生基”多為土堆墓。
第三,瀘州宋代“生基”石板上的雕刻體現了多民族融合的特點。瀘州宋代“生基”石板上的雕刻,無論是人物造型、創作題材,還是畫風,都鮮明地體現了多民族融合的特點。瀘州處于川滇黔渝交界處,歷來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史稱“瀘夷”聚居區,古代與和僰人、僚人居住地區接壤。除了漢族外,還居住有大量的苗族、彝族、回族等同胞。南宋末,蒙宋在瀘州進行了幾十年的拉鋸戰,又出現了很多蒙古族士兵和居民,甚至還有蒙漢通婚現象。所以瀘州宋代“生基”石板上的雕刻,無論是人物造型、創作題材,還是畫風,都粗獷豪放,體現了多民族融合的特點。2001年,瀘州市瀘縣牛灘鎮灘上村一個宋代“生基”出現在世人面前,墓室兩側門柱上竟然雕有兩個真人大小的蒙古女武士造像。
在四川省瀘州市發現了中國最為密集的宋代石室墓群,與之伴生的,是大量宋代“生基”。一直以來,這些“生基”墓上都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關于他們的修建原因和用途眾說紛紜。瀘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繼續深入研究瀘州宋代“生基”墓,對進一步發掘瀘州歷史文化和發展瀘州旅游經濟,都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1]霍巍,黃偉.四川喪葬文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76.
[2]陸建松.魂歸何處——中國古代喪葬文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67.
[3]蕭易.瀘縣宋墓,雕刻在石頭上的南宋[J].中國國家地理,2011,(6):12-14.
[4]王鑫,何林隆.瀘縣宋墓,穿越時光的南宋記憶[J].中國西部,2015,(11):28-39.
[5]鄭曉江.中國殯葬文化[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2.94.
【責任編輯:王 崇】
2016-07-10
徐吉貴(1971-),男,四川瀘縣人,講師,主要從事古代文化和就業指導研究。
K877.45
A
1673-7725(2016)09-02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