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子祥 周瀛瀛
(西華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0;西南交通大學,四川 成都 611756)
?
【文史論苑】
淺析中國水墨山水畫中的黑白關系
葉子祥 周瀛瀛
(西華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0;西南交通大學,四川 成都 611756)
水墨山水畫中的黑白關系,其具有濃厚的文化內涵和哲學思想。正如太極八卦,萬物皆始于道生其一之中,作畫亦是如此,最單純的即是黑白之間不斷變化和提升。“計白當黑”正是先賢畫士智慧的集中體現,所以我們既要好好地繼承也要嘗試著創新,同時結合西方繪畫的哲學觀,不斷的加以改良運用,使當下中國水墨畫的發展富有活力。
水墨山水;黑白;筆墨
中國水墨山水畫中的黑白對比相較是最為平淡樸實的,沒有浮華的色彩但依舊使人流連忘返,一旦深陷其中便無法自拔,自古中國人就以樸素的思想指導著藝術的實踐,大到瓊樓玉宇、蓮池桂湖,小到精書美畫、名瓷雅玩,無不體現。中國畫家也是不遺余力的力求革新突破,但始終無法剝離開與黑白墨色的關系,用墨也成為了國畫學習最為基本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從青綠到淺絳再到水墨,從工筆到簡筆再到潑墨,一路走來,中國畫由繁及簡,由表及里,及至近代黃賓虹、李可染皆以畫黑山水聞名于世,可見黑白之間實為玄妙之極,無以言表。
(一)水墨山水黑白觀的產生
“觀摩佶之畫畫中有詩,味摩佶之詩詩中有畫”。王摩佶的畫意詩意皆為妙品,蘇東坡言之既學之。王維的《鹿柴》詩說:“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他的《山居秋暝》詩寫到:“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中國藝術很推崇空靈的美,“空山”就是這樣一個靈氣來往的地方。如其所畫《枯木怪石圖》枯藤盤旋,老辣蒼勁,奇石婉轉,厚積薄發,僅用黑白,意韻漸生。大筆懸臂而起,焦濃重淡清一氣呵成,怪石的深沉,枯枝的漫旋,在大幅的留白中自然天成,融為一體,彰顯出畫家對生活的熱愛。
(二)古人對黑白觀的理解
中國人對黑白世界很入迷,正如我們靜觀棋盤上的黑白落子,鋪展開來蘊藏著無盡的奧秘。老子言“大白若黑”卻揭示了虛實的微妙變化,觀黃賓虹先生的《山水》,滿幅的山石黑密厚重,其下部淺灘的勾皴擦染留白的畫法,皆極隨意自然,如水成紋,不見人工雕琢之痕跡。唯有畫中人物、石梯、屋舍只勾勒輪廓,安置于群山之中,黑白分明突顯畫家所營造的山水真趣。石濤曾說“山水真趣,須是入野看山時,見他或真或幻,皆是我筆頭靈氣。”似與不似之間,正是這筆與墨會所形成的獨特審美觀,黃賓虹的畫變化無方,或以淡出,或以黑勝,或以線顯,或以點優,或以空靈主,或以濃茂出,不可捉摸。這就是太極氣:陰陽、黑白、虛實。
(三)空靈為最高境界
水墨山水畫面中的空靈并不是畫中空空如野,而是在黑白、虛實映襯下的靈氣往來的空靈,對此惲南田說的好:今人用心,在有筆墨處;古人用心,在無筆墨處。畫的好壞并不是在于畫得多少,而在于畫家對黑白虛實的把控,布局構圖的靈心獨運,及能于繁密處見出空靈。中國水墨山水畫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大白若黑”這一思想的踐行。相傳王維初畫水墨山水以來,隨著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水墨畫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中國畫的代表,并相繼影響東亞各國,成為東方藝術之魂。
(一)黑白不同之妙用
一陰一陽之謂道,一黑一白之謂法,法度無非就是在陰陽黑白的多少間做一規范,意趣也隨之油然而生。譬如:云林(倪瓚)心畬(溥儒)的片石株樹散人篇舟,物已不多卻是大量留白,禪情雅趣自當浮現;黃鶴(王蒙)賓虹,高山浩流危樓巨松,緊密繁雜更是濃墨重彩,厚重磅礴躍然紙上。可見留白是計白當黑而非空白,與滿紙筆墨恰是異曲同工,正是黑白的變化使我們在欣賞作品時感到賞心悅目。
(二)學習水墨之方法
中國繪畫與其他畫種的根本區別在于,中國畫的畫法不是純粹意義上的技法技巧,中國畫的畫理也不是一般的繪畫原理,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產物。中國水墨山水畫是一種佛道儒并存的藝術,是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山水畫的布置,極重虛實,黃賓虹先生曾說“虛處不是空虛,還得有景。密處還須有立錐之地,切不可使人感到窒息。”所以所謂的無畫處有空白,其實就我個人的觀點而言這是符合人的眼睛看東西的限度的,實際上畫中的空白不是它沒有東西,而是我們眼睛不注意看的東西,故成空白。綜上所述,水墨山水畫的黑白關系既與疏密、虛實相關,又與筆墨相聯,這促使我們學習水墨山水畫要掌握“兩個務必”,務必要精心考究構圖,務必要勤于研習筆墨。
我國的水墨山水畫,自唐以來經過上千年的傳承和發展,得以發揚光大,可是真正領悟其中道理的人,寥若星辰。所以潘天壽先生在《論畫殘稿》中說:“中畫不研究文史、金石、書法等,吾知其只能抄襲些古時人舊樣,不易有深沉之新創獲。”及《1962年對學生談創作問題》中也說道:“藝術上的變革,離不開現實生活。現代的社會、生活環境起了變化,人的思想意識必然起變化,藝術也自然起變化。所謂新,不僅是新題材、新內容,更重要的是新的感受、新的意識。黃山雁蕩,千百年來總是如此,但畫家的感受、意識可以不同,表現可以不同”。中國畫中的黑白在傳統繪畫和現代繪畫中的體現,通過黑白的關系衍生出不同的流派。南北朝的疏密二體,唐宋的南北宗法,元明的文人院體,清末民國的百家爭鳴,都無一例外的源起于黑白之間那微妙的聚變。
潘天壽先生言:“我國物質文明在元明以前為世界有地位之古國,精神文明方面言,至今猶不落人后。尤以藝術范圍內之國畫,數千年來自有特殊之成就及深遠之造詣,為全世界所不能非議者。”隨著社會的變遷,觀念的改變,中國畫藝術形式的地位不會變,運用黑白這種最為單純的語言描繪事物的方式也無法被代替。在借鑒學習的過程中應不斷的提高自我修養,完善手中筆墨,結合當今社會現狀,古為今用方能指導我們的藝術實踐。
[1]朱良志.曲院風荷——黑白世界[M].北京:北京中華書局,2014.147.156-157.161.
[2]陸儼少,陸亨.山水畫芻議[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3.80.
[3]梅墨生.大家不出世——黃賓虹論[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23.31.
【責任編輯:王 崇】
2016-08-07
葉子祥(1991-),男,四川成都人,主要從事課程與教學論研究。
J20-02
A
1673-7725(2016)09-02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