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璇
[摘要]產業要素是國家中心城市經濟職能中的重要支撐。武漢目前的產業現狀與其它國家中心城市比較還存在明顯差距。需要通過立足產業轉型、突出區域中心功能、堅持科技創新驅動、提升政府服務功能,促進中心城市產業的引領和溢出效應,提升城市產業綜合競爭能力。
[關鍵詞]國家中心城市產業結構武漢
[中圖分類號]F1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623(2016)01-0030-05
2010年,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全國城鎮體系規劃》,確立了五大國家中心城市——北京、上海、廣州、天津、重慶。自此,國內幾個特大區域中心城市將建設國家中心城市作為未來發展的戰略方向。2011年,武漢第十二次黨代會明確提出今后的發展定位:將武漢建設成為立足中部、面向全國、走向世界的國家中心城市,實現大武漢新的偉大復興。2012年,武漢正式頒布《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行動規劃綱要》,提出要借助中部崛起戰略、“兩型社會”建設和東湖自主創新示范區三項國家戰略,努力實現從中部地區中心城市向國家中心城市的跨越,并將武漢建設成為國家中心城市作為“十二五”規劃的重要戰略任務之一。2013年,武漢正式出版《武漢2049戰略》,這個中長期規劃制訂了武漢由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向培育“世界城市”的“三步走”思路:2020年前以建設“中部中心城市”作為“國家中心城市成長階段”;2030年前實現“國家中心城市成熟階段”的建設目標;2049年前成為“國家中心城市”并進入“世界城市培育階段”。近期,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了要在“十三五”期間,“發展一批中心城市,強化區域服務功能”。
顯然,我們需要培育一批國家中心城市,帶動區域協調發展,形成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但是,關于國家中心城市經濟職能中的重要支撐——產業要素,它應該具備什么樣的特征、評價體系、結構組成,還缺乏深入的研究。本文試圖根據比較研究,探尋武漢在建設國家中心城市中優化產業結構的路徑。
一、國家中心城市產業結構的理論闡述
(一)國家中心城市的概念
中心城市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隨著城市規模不斷擴大、生產要素持續向城市聚集、城市功能日趨凸顯的必然產物,它對內代表一個國家城市發展的最高水平,對外代表國家參與國際競爭和國際合作。2007年,《全國城鎮體系規劃(2006—2020年)》明確提出國家中心城市是全國城鎮體系的核心城市,在我國的金融、管理、文化和交通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中心和樞紐作用,在推動國際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方面也發揮著重要的門戶作用,它已經或將要成為亞洲甚至世界的金融、管理、文化中心。筆者認為,國家中心城市主要體現在功能與特征上,除了在全國范圍內居于核心地位,區域范圍內人口相對集中,擁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外,更體現在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等方面具備較強的吸引能力、引領能力、輻射能力與擴散能力,它應具備雄厚的經濟實力,先進的現代產業體系,更高的社會發展水平,良好的基礎設施,完善的綜合服務體系,是推動國家及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引擎,也是高端要素集聚、規模效應產生、各類創新擴散的始源之地。
(二)國家中心城市產業結構的相關理論
城市核心競爭力最重要的決定因素是經濟實力,而產業結構是經濟實力的重要表現形式,沒有優化的產業結構,城市的經濟實力不可能持續。因此,優化產業結構是提升國家中心城市競爭實力的根本表現。
國家中心城市的產業結構特征區別于一般城市的產業結構。英國著名工業之都的曼徹斯特、世界鋼鐵之都的美國匹茲堡、輝煌一時的“汽車之城”和“音樂之城”底特律、國內的蘇州等這些城市的發展實踐告訴我們,國家中心城市的產業特征不僅需要有較大的產業規模、完備的產業體系、較強的產業輻射,更應該有多元化的產業結構、持續發展的產業動力、引領創新的產業功能,將城市的資源、地緣、技術等優勢要素充分展現。按照我國各類城市發展實際,結合國際上通用的衡量標準,我國中心城市產業結構應當具備或至少具備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產業總量具備一定規模,是區域性的經濟中心。國家中心城市在經濟實力和產業規模上應當處于領先地位,擁有從周邊地區獲取資金、人才、技術等超強要素的集聚能力,并且具備較強的產業輻射能力,是跨國公司和國際性機構匯聚中心。
二是產業結構相對優化,是先進制造業中心或新技術產業中心。片面依賴單一產業、完全依附傳統產業的城市不可能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只有擁有良好的基礎設施、完備的產業體系、優化的支柱性產業,才能成為國家的先進制造業中心、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心或高新技術產業中心。
三是第三產業高度增長,是區域性服務中心和金融中心。國家中心城市不僅需要具備水平較高的生活性服務業,還應該有密集的金融、保險、咨詢、法律工商服務、經紀等生產性服務業,要逐步由批發零售、房地產為代表的基礎性生產性服務業,向研發設計、知識產權、科技成果轉化、信息技術等高技術生產性服務業過渡。
四是產業效率不斷提升,創新能力持續增強,是產業創新研發中心。國家中心城市通常是高校、科研機構、產業實驗室等創新要素的集中地,推動產業技術不斷升級與產業效率持續提升,成為區域性產業技術的風向標。
二、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產業結構發展比較
隨著我國改革進程的不斷推進,全國各主要城市,特別是5個國家中心城市,都憑借區域性產業政策優勢和資源配置優勢,通過粗放式的發展方式快速進入工業化中后期階段,并先一步進入產業結構調整階段,走在全國城市發展前列。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如何解決好發展與調整的矛盾是關鍵,從武漢目前的產業現狀看,與國家中心城市相比,還存在明顯差距。
一是服務業總量小,占比低。2013年,武漢服務業增加值4319.70億元,而5個國家中心城市中,北京和上海的服務業增加值已突破萬億元,分別達到14986.50億元和13445.07億元,是武漢的3.5倍和3.1倍。另外,廣州達到9963.89億元,是武漢2.3倍;天津6905.03億元,是武漢1.6倍;重慶5226.09億元,是武漢1.2倍。從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看,2013年武漢是47.7%,只是高于重慶41.5%,比北京的76.9%低29.2個百分點,比廣州的64.6%%低16.9個百分點,比上海的62.2%低14.5個百分點,比天津的48.1%低0.4個百分點。
二是工業規模小,集聚低。2013年,武漢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0394.07億元,而5個國家中心城市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最高的上海是32088.88億元,是武漢的3.1倍;其次是天津26400.37億元,是武漢2.5倍;廣州17310.24億元,是武漢1.7倍;北京17209.27億元,是武漢1.7倍;重慶15824.86億元,是武漢1.5倍。從支柱產業集聚水平看,武漢集聚度最高的為汽車及零部件產業,產值為2069.58億元,也是唯一過2000億元的支柱產業。而天津過2000億元產業有5個,規模最大的裝備制造業產值達到1.02萬億元。上海有4個,規模最大的電子信息達到6486.35億元。廣州有3個,規模最大的汽車達到3346.84億元。北京有3個,規模最大的電力及熱力生產達到3018.06億元。重慶有3個,最大的汽車達到2969.30億元。
三是高端產業小,創新低。2013年,武漢金融和房地產業實現的增加值只有1113.20億元,而上海4167.06億元,是武漢3.7倍;北京達到4161.59億元,是武漢3.7倍;廣州2418.65億元,是武漢2.2倍;重慶1797.18億元,是武漢1.6倍;天津1721.41億元,是武漢1.5倍。兩個行業占服務業的比重,武漢是25.8%,低重慶8.4個百分點,低上海5.2個百分點,低北京2.0個百分點。在工業方面,武漢高新技術產業產值5604.47億元,相當于北京的85%、廣州的74%、天津的68%、上海的65%左右,只是略高于重慶。2013年,武漢發明專利申請量是9735件,而北京67554件,是武漢6.9倍;上海39157件,是武漢4.0倍;天津21946件,是武漢2.3倍;重慶12562件,是武漢1.3倍;廣州12174件,是武漢1.3倍。
三、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產業結構調整面臨的問題
經歷一個時期的粗放式發展后,如何過渡到可持續發展的增長方式,是武漢產業結構調整面臨的現實問題。目前武漢產業結構存在四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能耗高。武漢產業,特別是工業結構偏重的矛盾異常突出,節能減排是一個長期困擾發展的問題。2013年,武漢萬元GDP能耗達到0.760噸標準煤/萬元,與5個國家中心城市相比,高北京0.345噸標準煤,高廣州0.278噸標準煤,高上海0.215噸標準煤,高天津0.130噸標準煤,只比重慶低0.081噸標準煤。同類城市中,比CDP總量排在武漢之前的深圳多0.332噸標準煤,比成都多0.187噸標準煤;比與CDP總量緊隨武漢之后的杭州多0.239噸標準煤。在當前能源偏緊的大環境下,武漢又地處能源相對貧乏的湖北,今后能源的約束性矛盾將進一步顯現。
二是產業老。武漢產業結構從改革開放前后的“一鋼獨大”發展到鋼、油、車“多點支撐”,始終以傳統老產業為主,而在全國性結構調整中首當其沖的正是這三大產業。2013年,武漢鋼鐵、石油、汽車三大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36%,給全市產業調整尤其是工業結構調整帶來巨大壓力。尤其是近年來,這三大領域的產能還在不斷提高,根據全國行業發展數據,預計2015年全國鋼材產量將達到7.9億噸,產能過剩1.1億噸;原油加工量7.9億噸,過剩2.8億噸;PTA產量4500萬噸,過剩1200萬噸;汽車產量4000萬輛,過剩1090萬輛。武漢這三大產業如何經受市場考驗,順利完成結構的優化升級將是綜合實力做大做強的關鍵。
三是轉化低。武漢在建設國家中心城市中,最大的比較優勢就是綜合科教實力,2013年,武漢擁有的普通高校達80所,僅次于北京;在校大學生超過100萬人,居全國第一。除此外,武漢在兩院院士、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優勢,還擁有東湖自主創新示范區。但遺憾的是,這些優勢在產業結構調整中并沒有完全體現出來,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率過低。比如,深圳把科技研發的主戰場前移到企業生產一線,特別是大中型企業生產一線,建立了“4個90%”,即“90%的投入來自企業、90%的科技人員來自企業、90%的研發機構設在企業、90%的專利來自企業的研發和轉化模式”,就值得武漢學習和借鑒。只有通過高轉化才能實現武漢制造向武漢創造提升,進而完成產業結構的優化。
四是無核心。目前武漢經濟總量雖然進入全國城市前十名,在很多生產領域都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但還無法形成城市的“聯想行業”,主要原因是行業集聚度不高,沒有在全國形成一個市場核心。近年來,武漢提出過“中國車都”、“中國橋都”、“中國光谷”等打造核心行業的戰略口號,但在全國城市產業同構的大背景下,還難以形成真正的全國核心。如汽車產業是武漢市第一大產業,也是武漢項目引進最為成功的產業,2013年產值達到2069.58億元。而國家中心城市中,北京是2521.46億元,重慶是2969.30億元,廣州是3346.84億元。最少的天津也達到1843.15億元。國內其他城市,如長春、柳州、煙臺、成都、沈陽、青島和大連也都將汽車納入支柱產業發展規劃。
四、優化產業結構,提升
國家中心城市地位的路徑選擇
(一)立足產業升級轉型,做好“增、延、擴”工程
武漢躍居成為國家中心城市,必然要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形成“產業高地”,對周邊區域進行輻射從而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在經濟新常態的現實背景下,武漢只有率先完成產業結構轉型,才能在下一輪經濟增長周期到來時迎得先機。加快武漢產業升級,應著重從產業“增”、“延”、“擴”工程人手。“增”,主要針對如鋼鐵、石化類的傳統產業,而增加的重點不是商品產量,而是增加企業效益。這類產業產能過剩、效益減少、轉型困難,國家也正從宏觀層面考慮出臺對這類產業進行控制性調整,通過適當減少產量,增強產品質量,提高商品價格等方式增加企業利潤。“延”,主要針對現代優勢產業,延長農產品深加工的產業鏈。從國家宏觀規劃看,無論是中部崛起規劃,還是長江中游城市群建設,武漢都定位為國家的重要糧食基地,武漢應抓住這一戰略努力打造成國家級農業示范區、高新農業示范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大宗農產品期貨交易示范區,成為國家的長江綠色生態走廊。除此以外,武漢的很多其它產業,在原材料、生產、研發、銷售、品牌之間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斷裂,要進一步深化“千企升級三年行動計劃”、“工業重點產業鏈構建工程”,做強做大武漢優勢產業并使這產出溢出效益。“精”,主要針對高科技產業,包括高科技工業與高科技服務業。立足武漢的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地球空間信息及應用服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力爭用三至五年時間盡快形成3~5個新的千億級支柱產業。同時,大力發展金融、商貿、會展等現代服務業和研發設計、科技成果轉化、信息技術等高技術服務業,形成武漢園區經濟、科技經濟、人才經濟、服務經濟的綜合現代產業體系。
(二)突出城市中心功能,強化產業區域輻射能力
武漢2049發展戰略制定了“三步走”戰略,第一步是成為中部中心城市,這是今后成為國家中心城市的前提與基礎。依據經濟輻射理論,武漢要成為區域性中心城市,要實現包括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影響和作用,其中經濟輻射力是構成城市輻射力的最具有活力的部分,產業輻射力是這個活力的核心。提升武漢國家中心城市輻射能力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一是發展總部經濟,提升武漢產業輻射能力。武漢已具有發展總部經濟所需的雄厚產業基礎和完備的產業體系,但是需要有發展總部經濟的載體。不斷涌現的漢口中央商務區,漢正街中央商務區、東湖中央文化區、王家墩商務區、青山濱江生態商務區、武昌臨江商務區,造成了發展同質、惡性競爭、資源閑置的趨勢。武漢應統籌思考,優化環境,加強規劃,大力發展總部經濟,形成武漢特色的產業鏈、產業園區、產業集群的輻射效應。二是彰顯產業特色,重構“武漢造”城市品牌。要讓武漢的產業特色形成口碑效應,大力扶持和復興“老字號”品牌企業,重現傳統“漢陽造”的工業和“貨到漢口活”的商業,同時做好現代“科技城”、“人才谷”、“金融中心”的文章,在全國打造獨具特色的“漢派產業”。三是利用武漢臨空臨港的交通優勢,向周邊區域輻射。對接國家三大支撐帶戰略,重點融合到長江經濟帶建設的沿江綜合運輸大通關中,充分運用“鐵水公空”的站點,發展高級別口岸與保稅園區,構建我國中部地區立體交通網絡和全國“立交橋”式樞紐,形成長江經濟走廊和特色產業走廊。
(三)堅持科技創新驅動,培育產業持續增長能力
創新決定城市未來,成為國家中心城市,首先要成為全國“創新高地”。武漢要借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之杠桿,撬動實現城市復興的偉大夢想。通過增強產業持續增長能力,吸引高端科技產業、高端人才聚集,帶動科技創新產業的全面、健康、持續、穩定地發展。一是科技產業化創新。將產業與科技高度融合,一方面要建立“以科學為基礎的技術”引領的產業,這部分產業以高新技術為主,武漢主要集中在信息通訊、新能源與新材料、生物醫藥、地理空間信息及應用等產業,另一方面要建立“技術為基礎的科學”引領的產業,這部分產業以傳統優勢產業與支柱產業為主,集中在汽車及零部件、高端裝備制造、石油化工等產業。二是產業模式創新。武漢要大力發展互聯網+、物流、商貿、工程設計、金融、會展、時尚創意等生產性服務業與現代服務業,拓展電子商務、服務外包、總部經濟等產業方式,在做大規模的基礎上,實現新的產業業態和新的商業模式,而這種模式的創新正是對現代制造業的改造與升級。三是產業鏈創新。國家賦予武漢在長江經濟帶建設中的重要戰略地位,爭取成為國家中心城市的武漢更應該肩負起產業引領的使命。武漢與周邊省市在產業發展上有明顯同質性,應加強與周邊區域的產業整合,建立中心城市與腹地區域的產業傳導機制。可以重點啟動產業的項目管理、產業鏈重構、區域合作等機構。
(四)提升政府服務功能,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培育能力
爭取成為國家中心城市,武漢應首先在政府服務與制度環境上“先試先行”,營造匹配的政策體系,為建立現代產業體系培育肥沃的土壤。一是建立新型的審批模式。放寬市場準入,從過去對企業和項目的“核準制”向“備案制+核準制”轉變,推行“一口受理”、“三證合一”、“一照多址”等注冊登記制度,實現審批“零時限”、“無縫式”,形成了內外資統一的政府新型行政管理模式,營造武漢萬眾創新、全民創業的營商氛圍。二是建立新型的流程模式。實行集中招標、分級管理、權限下放、并聯審批、重點推進等方式,推進產業項目盡早開工,并且建立“三平臺一綜合”模式加強事中事后監管。“三平臺”即社會信用平臺、企業年報公示平臺、信息共享平臺。“一綜合”即建立健全綜合執法制度,可以考慮成立“武漢產業競爭委員會”,共同制訂武漢產業發展目錄與發展規劃,確定近期、中期、遠期產業發展規劃,簡化對產業的重復監管,構建扶持武漢市產業發展的協同機制,增強產業綜合競爭能力。三是建立新型的服務模式。既要建立“普惠制”的財政鼓勵政策,又要有“優惠制”的稅收獎勵措施。武漢可以有選擇性對一些重點產業環節、重點產業項目、重點產業園區實行差額征稅,或對產業所需的緊缺高端科技人才采取個人所得稅減免、股權激勵、分期納稅等方式,吸引產業與人才落戶,建立武漢成為國家中心城市的新型政府服務模式。
(責任編輯:垠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