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瑞 李麗虹
[摘要]語言產業是信息產業、知識產業和綠色產業,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廣西語言資源豐富,語言產業發展潛力巨大。當前廣西語言產業的發展既面臨機遇,也面臨挑戰。需要政府層面高度重視,加大扶持力度;開展行業間的組織、協調和管理;搭建研究和實踐的平臺;開展理論研究和行業規劃;注重實踐,突出特色,多出產品;把資源的開發、利用和資源保護有機結合起來。
[關鍵詞]廣西語言產業機遇與挑戰措施
[中圖分類號]F12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623(2016)01-0078-04
語言產業是學術界近幾年才提出的一個概念,指“以語言為內容、材料,或是以語言為加工、處理對象,生產出各種語言產品或提供各種語言服務的產業形態。”(賀志宏,陳鵬,2012)中國翻譯協會預計,我國語言服務業年產值在“十二五”期間將會保持年均15%的增速,在2015年語言服務企業年產值將超過2600億元(郭曉勇2010);中國互聯網絡中心預測,未來5年,中文語音市場將達到1300億元(見陳鵬,賀宏志,2013)。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差異巨大,語言資源各不相同,語言產業發展前景也不盡一致。本文選擇語言資源具有獨特個性的廣西作為研究對象,探討邊境民族地區語言產業發展的戰略和措施。
一、廣西語言資源和語言產業發展概況
(一)廣西的語言資源
廣西地處我國西南邊境,與東盟相鄰,是我國西部惟一一個沿海、沿江、沿邊省區。廣西民族眾多,除漢族、壯族外,還有10個世居少數民族。除回族使用居住地的漢語方言外,其余民族均有自己的語言,分別是漢語、壯語、越南語、瑤語、苗語、侗語、仫佬語、毛南語、京語、彝語、水語和仡佬語。即使是漢語,廣西的漢語方言也多種多樣,包括桂柳官話、粵語、客家話等多種類型。可以說,廣西是語言的富礦區。
上述諸語言的地位是不同的:其中,漢語普通話是官方規定的通用語言,漢語(包括普通話和漢語方言)也是廣西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②;而在少數民族語言中,壯語的使用人口最多,水語、仡佬語等語言的使用人口則很少,已屬瀕危語言。
除本土語言資源外,廣西的外源性語言資源(指來源于境外的語言資源)也很豐富:由于地處邊境,廣西有一些邊民會說東盟地區的語言,小語種學習需求市場廣闊;由于時處現代,與其他省區一樣,廣西學習英語的人也非常多。
(二)廣西的語言產業
語言產業的各種業態形式在廣西都存在,但有些產業,如語言創意、語言科技、語言康復等產業發展水平較低,發展得相對較好的語言產業有:語言培訓業,包括外語③培訓、面向外國學生的漢語培訓④、面向少數民族的漢語培訓等;語言翻譯,包括“漢-英”翻譯,“漢-東盟小語種”翻譯,“漢語-壯語等民族語言”的翻譯等;語言測試,包括英語測試(包括四六級、托福、雅思、WSK等)、面向外國留學生的漢語考試(包括HSK考試、BCT考試等)、面向中國學生的普通話水平測試等;語言出版,包括字典、詞典、語言教材的出版等。整體上看,語言產業發展不均衡是廣西語言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除此以外,廣西語言產業還具有三大顯著特征:
一是廣西語言產業具有涉外性和涉少數民族性。由于地處西南邊境,加上近年來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立,廣西成為中國-東盟交流的“橋頭堡”,所以廣西涉外(尤其是涉東盟)語言活動非常多:一方面,大批外國人士選擇到廣西來留學、工作或生活;另一方面,大批廣西人要到國外去工作、學習、生活或在國內接觸外國人士,這些都衍生了大量的語言業務,而這些業務是廣西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廣西的語言產業具有濃厚的“涉外”色彩。與此同時,廣西是我國5個民族自治區之一,這里生活著11個少數民族(見前述),少數民族人口占到了全部人口的近40%,各民族雜居的現實導致了眾多“涉少數民族”的語言業務,于是,廣西的語言產業又帶有明顯的“涉少數民族性”。
二是廣西語言產業整體水平不高,但潛力巨大。目前,廣西的語言產業還沒受到充分重視,沒有統一的政府機構或行業組織進行管理或協調,自發的、零散性的語言業務居多,上規模、上檔次的語言企業不多,在全國有影響的語言企業更少。而另一方面,廣西語言環境特殊而復雜,多語種并存的現實決定了廣西的語言產業(尤其是語言翻譯業務產業和語言培訓產業)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同時,近些年來,廣西社會、經濟發展迅速,在可預見的將來,廣西人民的語言生活將更加豐富、多樣,這些都決定了廣西的語言產業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三是語言資源保護在語言產業發展中占有重要位置。發展語言產業包括語言資源保護和語言資源開發兩個方面。相較于其他省區,廣西在保護語言資源方面有更多的需求和更大的業務量。這不難理解:廣西有多種少數民族語言,有些語言目前使用人口已經越來越少,有的甚至已經成為瀕危語言(如前文提到的水語、仡佬語等),不管是從社會學的角度還是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廣西都要大力保護語言資源,而這也成為廣西語言產業的一大特色。
(三)廣西發展語言產業的機遇與挑戰
克服經濟發展障礙、促進社會和諧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廣西要發展經濟,就必須掃除不同民族和方言區人民交流的障礙;要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就必須保護現有各種語言資源。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給廣西發展語言產業列出了明確的發展清單。
產業升級帶來的機遇與挑戰。語言產業整體上屬于服務業,是第三產業,發展語言產業有助于提升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語言產業從整體上說還屬于高科技產業(尤其是語言科技和語言翻譯、語言康復等產業),發展語言產業可以提高人們社會生活的質量和水平。
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中國-東盟自貿區于2010年1月1日正式全面啟動;廣西作為中國-東盟交往的“橋頭堡”,承擔著連接中國-東盟的重任。相關資料顯示,2013年,廣西貨物進出口總額為328.37億美元,其中,對東盟的貨物進出口總額就達到了159.15億美元。可見,廣西-東盟的經貿往來十分頻繁。頻繁的經貿往來必然帶來大量的人文交流。就目前情況看,廣西正處于歷史上對外交流最活躍的時期。這些交流要求我們提供高質量的語言服務和語言技術支撐,這既是一種挑戰,同時也是一種機遇。
二、廣西語言產業發展的戰略與措施
鑒于廣西語言資源和語言產業的現狀,因應廣西語言產業發展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我們認為,要發展廣西的語言產業,需要制定切實可行的戰略和措施。
(一)政府部門高度重視、大力支持語言產業的發展
語言產業是一種新興的綠色產業,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光明的發展前景,但人們對它的了解并不多,理解也不深入。語言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而政府支持的前提是予以足夠的重視。因此,政府部門應該盡快組織人員開展相關調研(既包括理論調研,也包括實踐調研;既包括區內調研,也包括區外對照性調研),盡量掌握第一手數據和資料,客觀評估發展語言產業的條件、基礎和風險,充分認知發展語言產業的價值和重要性,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支持語言產業的發展。在財政上,為語言企業和研究機構提供一定的資金撥款;在金融上,給予語言產業企業低息或無息貸款;在稅收上,給予減免稅收的優惠。
(二)加強組織、協調和管理
語言產業作為一種產業實體早已存在。就廣西而言,語言翻譯、語言培訓、語言出版、語言測試等產業都有一定的規模;然而,另一方面必須看到,這些產業的從業主體有的是個體業者,有的是企業(有私營的,有國有的),有的是事業單位,還有的是政府機構,其主管單位也分屬于教育、新聞出版、外事等多個部門,應嘗試建立各部門間的聯絡機構和相應的聯絡機制,在更高一級的政府和行業層面加強組織和協調;同時,還要加強監管,隨時掌控行業動態,制定、完善相關管理規定,有效促進行業有序發展。
(三)注重搭建平臺
應搭建理論研究平臺和實踐平臺。理論平臺方面,應依托廣西區語委、新聞出版局、教育廳等行政機構或廣西大學、廣西民族大學、廣西社科院以及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等教學、科研機構或企事業單位,搭建廣西語言產業的研究平臺,組建研究團隊,開展系列研究。在實踐平臺方面,建設語言產業園區是發展語言產業的有效途徑(賀宏志、陳鵬,2010),廣西應該立足于自身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緊扣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的主題,規劃建設語言產業園區。在園區內實行配套管理政策,促進園區健康快速發展。
(四)加強語言產業的理論研究和規劃
語言產業是一門新興產業,學界的研究還很不深入;而關于廣西語言產業的研究幾乎還是空白,因此,加強語言產業的理論研究十分必要。廣西加強理論研究應該注意幾個問題:一是組織人員開展基礎性調研工作,重點是開展語言資源的普查工作和語言市場需求的調研,這是其他研究的基礎,也是制定合理、合適的語言政策的前提。二是開展專題研究,應組織專家隊伍開展專題研究,比如某些高校開展語言培訓產業研究,某些出版社開展語言出版產業研究等等。三是開展特色研究,如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諸如“漢語一東南亞語言”互譯產業研究、廣西多語背景下語言測試產業研究、邊境地區語言培訓產業研究等等。四是加強基礎理論研究,采取以廣西語言產業的個別性研究為中心、兼及一般性理論研究的策略,一方面凝聚力量、逐步形成研究特色,另一方面與國內外的研究保持同步,隨時吸收最新研究成果并為學術前沿貢獻力量。以理論研究為指導,結合廣西的語言產業實際情況制定合理、合適的語言規劃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五)注重實踐,突出特色,多出語言產品
語言產品是指利用以語言為主要材料生產出來的產品。語言產品可以實物的形式出現,如語言書籍、語料庫、語言類商品名等,也可以服務的形式出現(而且主要是以服務的形式出現),如語言培訓、語言測試、語言翻譯等。應加強面向東南亞的語言翻譯;邊境地區的語言培訓;民族地區的語言測試;廣西和東盟語言出版等。
(六)語言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利用相結合
語言產業的發展包括多個方面,關注語言產品開發和利用是關注語言產業的現在;關注語言資源的保護則是關注語言產業的未來。我們必須同時關注眼前和未來。開發和利用廣西的語言資源主要涉及對廣西語言市場潛力的挖掘和語言產品的生產。而保護廣西語言資源則至少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各少數民族語言和方言自身的保護,包括盡量防止語種的消失和保存有聲資源等;二是對少數民族語言和方言產品的保護,比如保護用少數民族語言或方言記錄的文獻(廣西有很多少數民族語言文獻,比如用壯字、彝文、水字等記錄的文獻)和其他用語言文字記錄的文化產品(如廣西地方民歌、戲劇等),這些都是非常值得保護的語言產品。廣西應該同時關注語言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將二者納入統一的規劃框架,使二者良性互動并共同發展。
(責任編輯:垠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