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志強
公民意識是社會意識的一種存在形式,是一種現代意識,實質是強調一個人在社會、國家中所處的地位及個人對自己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的自我認識。公民意識教育是指以現代公民的本質特征為基本內容和基本目標而實施的各項教育活動的集合體,其核心是要使受教育者正確地認識、積極而負責地參與國家和社會公共生活,以發展國家和社會為己任。公民意識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包含了很多內容,如:維護、爭取自身的自由和權利的強烈意識;對社會中其他每一個個體、其他群體的自由和權利的關注、尊重和維護;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對社會公共責任的主動擔當;正視歷史、關注未來,自覺的懷疑傾向和批判精神;重視、融入、形成良好的社會合作關系,等等。而對于現在多數作為“小皇帝”和“小公主”長大的獨生子女來說,要真正學會合作,能形成良好的合作關系正是公民意識教育中不可忽視的方面。
因此,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給學生自主合作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團體合作和競爭意識,發展學生的交往與審美能力,讓學生在合作交流、活動探索中獲得知識、學會合作遠比手把手教會他們“是什么”更重要。筆者在自己的數學課堂教學實踐中認識到,要引導學生合作學習習慣的養成,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培養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究的習慣
合作學習是為了讓每一位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給每一位學生提供展示的空間,使學生能夠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通過組內交流、探討,使學生不斷完善自己的觀點,不斷產生新的想法。但是這一切成立的基礎就是:學生獨立思考。合作學習不是自己不用動腦筋,大家一起解決問題,學生應在自己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參與小組學習,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由于學生長期受“教知識”習慣的影響,學生只能處于被動接受狀態,他們不習慣也不會主動思考,不知從何想,更不知從何說,難于用語言表達。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耐心扶助,注意解題思路、思考方法的指導,與學生一起分析思考的方向,激發學生思考的欲望,培養學生思考的習慣。創設便于學生思考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逐步養成動腦、動口的習慣,使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說。
二、培養學生分工合作、相互配合的習慣
合作學習不是一種個人的學習行為,而是一種集體行為,這就需要學生有足夠的團隊意識。曾有一個古老的故事:“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因此,合作學習要想成功開展,建立分工合作的意識是必不可少的。
(一)分工。個人操作無法完成時,教師可以創設情境,激勵學生自發地合作,培養同學間團結協作的精神。如在學習統計圖的制作時,教師放了一段在學校餐廳拍攝的同學們選擇不同食品的錄像,要求同學們統計分別選擇米飯、面條、水餃、漢堡的人數,并制成扇形統計圖。放完錄像后,老師問:統計好了嗎?學生搖頭。老師又放了一遍,學生還是搖頭,說:人太多,記不下來。老師說:可以想想辦法呀!沒有老師的要求,同學們開始自發地結成小組,有的當記錄員,有的數吃米飯的人數,有的數吃面條的人數,有的數吃餃子的人數,有的數吃漢堡的人數,再放錄像,順利完成了任務。
(二)合作。合作意識的培養應該從合作氛圍的營造開始。例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的性質時,教師要求學生通過動腦、動手探究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并自己設計方法驗證。如果獨立探究,學有困難的學生就無所適從了,其他同學也很難把性質探究完整。這時運用集體的智慧,全班同學都積極行動起來,以好帶差,在合作討論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就能體驗成功的喜悅。
在相互合作中,學生能體會到團隊要想成功,不僅要維護自己表達想法的權利,還要對其他同學表達想法的自由和權利進行關注、尊重和維護。而現代公民意識中最核心的觀念,就主要表現在維護、爭取自身的自由和權利的強烈意識,以及對社會中其他每一個個體的自由和權利的關注、尊重與維護。
三、培養學生實踐操作、動手動腦的習慣
數學知識來源于實踐,學習數學知識同樣也離不開實踐操作。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實踐操作習慣。
(一)培養學生善于動手的習慣。新教材許多數學知識如《勾股定理的證明》、《七巧板》等,都是通過分一分、擺一擺、拼一拼、畫一畫、拆一拆等動手實踐后理解和掌握的,小組合作學習更有利于動手操作實踐,教師要著力培養學生積極動手操作實踐的習慣。如我在講授《圖形的展開與折疊》這一課時,將學生6人一組圍起來坐,每個學生用剪刀將正方體展開,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展示各小組的作品。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學習效果良好。
(二)培養學生把實踐與思維結合起來的習慣。實踐操作活動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活動,但往往會出現操作后仍不能正確解答數學問題的現象。這就是沒有很好地把實踐操作與思維結合起來。蘇霍姆林斯基說:“手和腦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手使腦筋得到發展,使它更加明智;腦使手得到發展,使它變成思維的工具和鏡子。”教師在指導操作實踐時,必須把操作與思維結合起來,使學生動手動腦,每操作一步都要與解決的數學問題相聯系,養成良好的實踐習慣。
四、培養學生的積極參與、攜手共進的習慣
合作學習不允許任何學生游離于集體活動之外,“出工不出力”,“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都是不行的。同學之間積極地互相依賴意味著大家在彼此合作、相互啟發中共同學習,而不是消極依靠某個學生解決全組問題,而另一些人在小組的掩護下逃避責任。為了使每位學生都能有效參與小組合作學習,教師應事先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組合作的規則,討論前,小組成員先獨立思考,把想法寫下來,再分別說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傾聽,每個人必須參與,然后討論,形成集體的意見。
誠然,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良好學習品質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在最初的合作學習和討論中,常見到的是學生各說各的,既不善于獨立思考,又不善于互相配合,還不善于尊重別人的意見,更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協。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學生就開始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開始意識到只有融入良好的合作關系,才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只有學會尊重他人,才能更好地發揮團隊的作用。當然,在學生合作習慣的養成過程中離不開教師的精心指導,我們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總結,為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進而促進學生公民意識的發展而不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