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桂蘭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新課程標準加強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這充分說明了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如何構建生活化的數學課堂,化抽象、枯燥的數學為有趣、生動、易于理解的事物,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其實是源于生活無處不在的,數學學習就在生活中。下面我就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構建生活化的數學課程談談看法。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說明了只有學生對所學東西產生濃厚興趣,才能進行積極探索,燃起求知欲望和學習熱情。新課程標準的重點一點是注重學習的情感與態度的培養,有趣的課堂教學情境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情感,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全身心投入學習。
低年級學生愛玩、好動,我在教學時根據學生這一特點,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玩得有意思,學得有趣、深刻。例如:我在教學千克、克、噸的《有多重》時,先出示笑笑、淘氣幫助一位盲人叔叔過街的情境,讓學生模仿,并且提問“誰高,誰矮”,讓學生從中觀察并領悟到比身高的要領和規則、再進行實踐活動,從而掌握比高矮的知識與技能,并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全身心地投入學習。又如:在教學《猜數游戲》一課中的“想一想”,我引導學生講《小老鼠背土豆》的故事,通過拓展故事情節,很自然地引出了多種的數學問題,我再加以點撥,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了數學知識,并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二、聯系生活實際,促進自主學習
課程改革重點之一,就是讓學生學習產生實質性的變化,自主學習是新課程觀念所提倡的學習方式之一。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取過程上的主動參與者。”由于一年級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有限,教師只是單純地讓學生探索是有困難的,我們可以讓學生聯系生活,自主學習、掌握數學知識,獲取知識學習的方法。例如:一位老師在教學《乘車》一課時,教師扮演火車頭,同學扮演車廂(旅客),列車先進時有旅客上、下車,讓學生列出算式,10-8+3=5,5+5-2=6,6-3-1=2,2-1+7=8……從而使學生聯系自己乘車生活實踐,初步體會運算順序,更深刻地領悟到生活中有數學。我在教學《整理房間》時,讓學生想一想平時媽媽是怎么整理房間,接著引導學生想想,冬冬的房間應怎么整理,學生結合各自的生活經驗,從而弄清楚分類的標準及方法。
三、探索生活規律,掌握知識技能
第斯多惠說過:真正的教師不是把經過千年來勞動建成的大廈指給學生看,而是引導他們對建筑材料進行加工,和他們共同建筑樓房,并交給他們建筑之術。在數學課堂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聯系生活,還要讓學生能夠探索生活。
《課標》指出:讓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信息,數學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左右》時,讓學生充分理解左手、右手的作用,從而讓學生理解左右的相對性。再請兩位同學面對面從而確定左右,接著讓學生對著鏡子,更進一步認識左右的相對性。又如,我在教學《小貓吃魚》的練一練第3題,學生說圖意,小雞啄食將會出現什么情況?有的學生會說第一個槽盛米,第二個盛水,有的說第一個槽盛糠米,第二個盛米飯……學生從生活中喂雞的情況說小雞先吃米再喝水;有2只吃糠米,3只吃米飯……從而列出5=( )+( ),5-( )=( )的有關算式。從而讓學生在探索生活的過程掌握數學知識,培養數學技能。
四、超越生活經驗,培養創新能力
陶行知先生說過:教的法子來自學的法子,真正的教育必須培養出能思考會創造的人。《課標》指出:使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的多樣發展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小學生的直觀想象力豐富,并且喜歡做各自各樣的游戲,在課堂上可結合學生生活經驗,把想象和現實生活結合起來,使學生提前體驗社會生活,豐富社會經驗,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例如,我在教學1—10的認識時,由于低年級學生在幼兒園學過了,我就讓學生對舊知識進行再創造,想一想是怎么認識的,怎么記、怎么寫。有的學生說“6像哨子”,“2像家里的鴨子”……這樣給學生表演的機會,到黑板演示,不但喚醒了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能想象或超越生活的情景、事物,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又如:一位老師在教學《小貓吃魚》一課的“試一試”,教師首先讓學生“動”起來,“活”起來,模擬“擲圓圈”和“吹泡泡”,充分感受生活中“擲圓圈”和“吹泡泡”的可能性與不確定性。又設計這樣一組練習題,笑笑共擲了( )個,套住了( )個,用加法表示是( )+( )=( ),用減法表示是( )—( )=( ),最后讓學生大膽猜測、想象,進行開放式練習,初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總之,數學要把課堂還給學生,以兒童為基點和起點,從兒童的現實生活出發,使學生在生活形象的例子里,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讓數學知識得到提升,從而使生活課堂化,課堂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