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秉林
創建世界一流大學,更新教育觀念是重要先導。大學的內部治理結構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制度保證。必須堅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適應經濟社會需求、遵循教育教學規律、發揮學校優勢特色的原則,不斷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必須具備穩定的人力資源和物質資源保障。大學文化建設要貫穿于學校發展和人才培養的全過程。
2015年11月,《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正式頒布,明確了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總體目標、建設與改革任務,以及支持措施和組織實施。《方案》是在國家于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先后實施“211工程”和“985工程”基礎之上的完善與深化,是實現人才強國戰略的必然選擇和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重要舉措。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需要政府的指導扶持和社會的理解支持,而基礎和關鍵在于大學自身認真抓好內涵建設和綜合改革,增強國際視野,在辦學理念和治理能力、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隊伍建設和文化建設等方面有所突破。
明晰的辦學理念和目標定位
創建世界一流大學,更新教育觀念是重要先導。包括樹立先進的教育觀和教育價值觀。要堅持立德樹人,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還要樹立科學的發展觀。要堅持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和速度(節奏)協調發展。正確的人才觀和質量觀也是必要的。要重建富有時代特色的人才觀,重構符合大眾化高等教育階段發展規律的多樣化的質量觀。最后是現代的教學觀。要堅持因材施教,尊重學生的選擇權,鼓勵學生興趣特長的發展和全面素質的養成。
學校的定位既要具有一流意識,又要堅持實事求是。研究型大學可以建成一流大學,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高校同樣可以建成一流。要瞄準國家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科學借鑒教育發達國家的辦學理念和經驗,找準定位、各安其位、多樣化探索,切忌盲目攀比、同質化發展。發展目標要體現學校的辦學理念和辦學定位,反映學校對于社會需求和國家戰略的適切性;要符合教學科研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并考慮到學校的歷史沿革和發展現狀;要內涵清晰、表述準確、體現特色,并在校內形成高度共識,得到社會廣泛認可。
科學的治理結構和運行機制
大學的內部治理結構,涉及到學校的領導體制、決策機制、內部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制度保證。能否完善大學領導體制,與政府對大學的治理、大學內部權力格局和學術生態密切相關,是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實現校務公開和信息透明,能夠落實教職工參與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權利,發揮師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保證社會知情權和公眾問責權。另外,要協調好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的關系,讓二者各司其職、相互協調、相互制約,同時優化大學組織結構,調整職能處室設置和院系設置,改善行政管理和學術管理效能。還要制定實施大學章程,明晰學校與政府、學校與社會,以及學校內部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建立和完善現代大學制度。
還有一些制度建設需要加強,包括人事聘任制度和考核制度、教學和學生管理制度、學科和科研管理制度、財務會計和資產管理制度、常態管理和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機制等,實現科學化、規范化和精細化管理。一流大學的建設,需要這些制度保障。
先進的培養模式和質量保障
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必須堅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適應經濟社會需求、遵循教育教學規律、發揮學校優勢特色的原則,不斷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首先,確立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要根據學校定位和學科專業特色優勢明確培養目標,并在此基礎上從優化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和滿足社會需求的角度明晰人才培養規格。其次,加強專業建設。專業設置要科學規范、體系合理;要完善專業準入和退出機制,重視專業內涵的調整。第三,優化課程體系,重視能力培養。要從學生知識結構和課程體系整體優化的角度,平衡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夯實學科基礎與加強技能訓練之間的關系;要兼顧系統性、前瞻性和實用性,不斷更新教學內容;要重視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問題意識和批判精神、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養成,合理安排教學實踐和職業技能訓練,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第四,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要轉變教學觀念,利用互聯網技術,探索個性化、多樣化教學,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要借鑒國外經驗,結合學校實際,嘗試探究式教學,如基于問題的學習、研討式學習、案例教學等,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第五,加強教學建設。要加大經費投入,樹立精品意識,抓好課程和教材建設,重視實驗室、實習實訓和社會實踐基地建設。
要加強大學內部質量監控和保障體系建設,完善質量標準,優化指標體系,改善評價方式,強化評價結果的反饋和改進機制,注重對于學生學習效果和資源使用效益的考評。同時,要在改革和建設過程中注重實踐積累、經驗總結和理論升華,逐步形成辦學特色。
精良的人力資源和物質資源
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必須具備穩定的人力資源和物質資源保障。
在人力資源建設方面,首先,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要優化教師隊伍結構,如年齡、學科、職稱、學歷、學緣結構,以及專、兼職和“雙師型”教師結構等;要關注新挑戰,制定和實施教師隊伍建設規劃,加強師德建設,倡導敬業精神和團隊精神,堅持學術規范,引導教師、教學、科研相長,不斷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要關心教師的生活待遇,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努力形成體面生活、開心工作、在競爭中成長的良好氛圍;要抓住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難得機遇,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發揮海外學子的聰明才智,為他們報效祖國搭建平臺。
其次,加強管理干部隊伍建設。要努力建設一支精干、高效的管理干部隊伍,不斷增強管理人員為教師、學生和教學、科研服務的意識,并通過系統培訓提高他們的專業化水平。
在物質資源建設方面,首先,建立穩定的經費保障機制。要多種渠道籌集辦學資金;建立規范的財經、資產管理制度,管好資金;發揮有限資金的使用效率,用好資金。其次,加強辦學條件的建設。包括辦學空間拓展、基礎設施建設、圖書資料添置、儀器設備更新、后勤管理服務,以及校園信息化建設等。
濃郁的校園文化和育人氛圍
大學文化是大學的靈魂,是一所大學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歷史積淀、人文品格和價值理念。大學文化內化于大學的辦學理念、價值追求和學術品位,外顯于大學的制度規范、行為方式和物質條件,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著師生的思想和行為,以及大學的發展方向,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內在支撐。要高度重視大學文化建設,不斷優化學術氛圍和育人氛圍,為人才培養和學校健康可持續發展營造優良的文化氛圍。
大學文化建設要貫穿于學校發展和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要充分利用大學的軟資源,努力形成學術自由的文化、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并重的文化、傳統與現代交融的文化、價值寬容的多元文化和全球視野的開放文化。當前,要把加強社會責任感作為大學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最后應該指出,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建設是一個動態的積累過程,建設成功與否,不是靠行政發文“認定”或領導人講話“宣布”,更不是靠學校自我“宣稱”,也不取決于學生規模、專業分布和是否有碩士、博士學位授權,關鍵是靠學校自身的辦學水平,核心是人才培養質量、學科建設水平和辦學聲譽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因此,高等學校要放平心態、遵循規律,避免急功近利、一哄而上,要依靠廣大師生員工,把主要精力和財力、物力投入到內涵發展上去,投入到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上去。筆者相信,經過長期艱苦努力,我國一批大學和學科一定會脫穎而出,屹立于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之林。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中國教育學會會長、全國政協委員,曾擔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北京師范大學校長,留英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