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闊
去年11月“雙一流”方案的公布,吹響了中國大學建設“雙一流”的集結號,醫科院校亦不例外。
建設一流的醫科院校,離不開與國際先進醫科院校的交流和合作。除了與歐美國家醫學院的合作交流,俄羅斯嚴謹的醫學教學體系和醫學教育中的人文教學,也非常值得國內醫科院校借鑒。
醫藥衛生領域的合作,是俄羅斯作為中國的全面戰略協作伙伴,與中國在多個領域開展全方位合作中的重要一環。早在2014年7月,由莫斯科國立第一醫科大學和哈爾濱醫科大學牽頭的“中俄醫科大學聯盟”正式成立?!奥撁恕焙w了中俄112所醫科大學,開啟了中俄醫科院校合作的先河。
在我看來,中俄醫科院校的合作是中國建設醫科“雙一流”的一步好棋。如何利用“聯盟”平臺促進和完善中國的醫學教育制度,推進中國醫科院校建設“雙一流”,這是中國醫科院校的領導者們應當思考的問題,同時也是每一位在俄留學的年輕醫學學子應該探索的問題。
對于像我這樣在俄留學多年的醫學生來講,中俄醫科院校間的深化合作,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醫學不同于其他學科,俗話講“隔行如隔山”,此話在醫學學科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在中俄醫學合作中,需要我們這些接受過完整俄羅斯醫學教育的人,因為我們對俄羅斯醫學教育體系的優勢與劣勢都有深刻體會,也對俄羅斯醫學教育的特色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
經過在俄羅斯莫斯科國立第一醫科大學8個年頭的摸爬滾打,我切身體會到了俄羅斯醫學體制和醫學教育與中國的不同:
首先,注重個人發展。俄羅斯醫學教育在教學中注重對個人興趣的培養。在后3年的臨床教學階段,任課老師都會詢問每個學生以后的發展意愿,并對個人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比如,某位同學以后想成為一名神經科醫生,那么在上神經學課的時候,老師就會有意識地重點幫助和培養他。
其次,深入臨床一線。俄羅斯醫科大學后3年的教學全部在臨床一線進行,目的是讓學生有身為醫生的體會,直面日后成為醫生時將要面臨的各種情況。老師為學生分配病人,在教學與實踐中讓學生發現自身的缺點與錯誤,不僅在技術上進行糾正,也在思想上幫助學生提升。在教學中老師不怕學生在學習階段犯錯,并鼓勵學生自己找出不足。病人們也大都會全面配合這些醫科大學的學生。因為在俄羅斯,擁有教學資格的醫院都是技術頂尖的醫院,病人既然想享受這種最好的醫療服務,那么就必須承擔起對下一代青年醫生的教學義務,這種理念在俄羅斯深入人心。
再次,學生自主性強。在俄羅斯,一般認為大學生已經是具有完全獨立生活能力的年輕人,已經能為自己負責。學校對學生的管理完全放手,學生寢室沒有統一的熄燈睡覺時間,也沒有人會關心學生晚上是否回寢室,沒人關心學生是否會去上課(當然,課堂有點名制,曠課超過一定次數會被開除),沒有輔導員和班主任去提醒學生該如何管束自己,每一位學生都自主決定自己的生活時間和學習時間。在這樣的制度下,學生也會逐漸明白自己該如何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中國醫科院校建設“雙一流”,中俄醫科院校合作,對我們這些在俄羅斯學習多年的醫學生來說,是機遇,但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我們要克服的不僅僅是繁重的醫學學業,更要堅定對自我夢想和信念的認知能力,和對枯燥生活與異域文化的耐受程度,以及對未來理想和自我職業的規劃定位。
因此,我們必須有這樣的自覺——我們是中國醫科院?!半p一流”的建設者和中俄醫學合作的探索者,并努力提高自身專業水平,積極參與到中俄醫學合作中來。這是屬于國家的大時代,也是屬于我們個人的小時代。
我堅信,在未來的某一天,我會穿著白大褂站在中國的世界一流醫科大學的講臺上,望著臺下一雙雙求賢若渴的眼神,自豪地講出中國最新的醫學技術與成就。我想,我的學生們應該享有一流的教學理念和師資力量,這正是時代賦予我們這代人的責任。
正如習近平主席在2016年新年賀詞中所說:“前景令人鼓舞、催人奮進,但幸福從不會從天而降。”在此時,我告誡自己:請不要辜負這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