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說
2015年全國兩會期間,“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學科”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同年11月,《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正式公布。近1年的時間里,“雙一流”的討論之聲不絕于耳,其中尤以各位高校校長們的“語錄”最為醒目。
一流意味著引領,一流大學不僅能夠引領世界科學技術的方向,更能影響思想文化的創新發展。一流也意味著獨特性,每一所一流大學都必須有自己獨特的辦學理念和大學文化,失去特色的大學難以自立于世界一流大學之林。一流還意味著貢獻和影響力,一流大學不僅要對所在國家、民族的發展作出突出貢獻,還要為解決全人類共同面對的重要問題發揮作用。
世界一流大學,首先也是最根本的一點,必須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為學生提供最好的教育,培養能夠引領未來發展的人才;第二,一流大學要致力于基本思想理論和科學技術前沿的創新,努力為人類文明進步、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作杰出貢獻;第三,一流大學應該要與時俱進,始終挺立時代潮頭。要在守正的基礎上創新,在創新的過程中守正。
現在我們談“世界一流大學”的時候,談“世界”“一流”談得多,談“大學”的根本任務、基本職能不夠。比如,我們現在拿論文指標來衡量時,往往把專門的科研機構跟大學一起比,這樣的指標根本沒有針對性。要衡量一個機構,必須緊扣最根本的內容,比如衡量一支軍隊,戰斗力是根本。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必須咬住“育人”不放,不能為那些膚淺、表面的東西所蒙蔽。如果真正把這個“本”做好了,把學生的創造性激發起來,一些指標也不應該差。
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關鍵。但是,如果僅僅依靠引進少數幾位“明星”教授尚不足以有效提升大學的創新能力和整體發展。而且,由于引進人才與本土人才在薪酬和待遇方面存在的差距,還有可能挫傷本土教師的積極性。因此,中國大學亟須根本性的、系統的、制度性的改革。創新型大學不是傳統研究型大學的簡單升級版,而是需要打破傳統“路徑依賴”和“組織慣性”,及時應對快速發展變革的社會環境,實現從追趕指標到追趕質量、貢獻的轉變,從解決投入不足到解決創新不足的轉變,從單線條改革到綜合性改革的轉變,從被動適應社會發展到主動引領社會發展的轉變。
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必須扎根中國大地,體現中國特色。同時必須緊扣一流目標,體現世界水平。要匯聚一批世界公認的名家大師,實現卓越的人才培養,解決重大科學問題和現實挑戰,在關鍵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和劃時代意義的研究成果,引領和推動文化傳播、科技進步與社會發展。
丁烈云
華中科技大學校長
世界一流大學,應該培養高素質的拔尖創新人才,貢獻高水平的學術成果,引領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大學是學生、學者、學術的大學,學術是立校之魂。一流大學要在探索的學術上“頂天”,在應用的學術上“立地”,在傳播知識的學術上緊跟前沿,在國際舞臺上有一批一流的優勢學科、一批領先的重大平臺,是國際學術前沿的并行者乃至領跑者。
裴鋼
同濟大學校長
世界一流大學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能千校一面,搞成一個模式。我們要發揮各自的學科優勢,要結合各校在國家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肩負的責任,建設具有各校自身特色、多元化的世界一流學科、世界一流大學。
胡海巖
北京理工大學校長
一流大學必須在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傳承中華文化血脈等方面走在時代前列,必須贏得國際競爭。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教育國際化是大勢所趨,中國一流大學必須加快提升自身整體實力、國際合作力和國際競爭力,在教師隊伍、人才培養、學術水平與社會貢獻等方面產生重大國際影響,與世界一流大學同臺競爭,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
郭東明
大連理工大學校長
大連理工大學把握創建世界一流大學新機遇,將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一流學科為龍頭,進一步優化形成理工管優勢突出、人文社科有特色的學科布局,匯聚一流師資,培養一流人才,開展一流科研創新,傳承創新一流文化、促進一流成果轉化。我們還將強化4個導向:經濟社會的需求導向、世界一流的目標導向、破解難題的問題導向、改革發展的績效導向。
楊燦明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校長
世界一流大學不應只在個別領域有突出表現,而應該在本校所涉及的各個領域整體表現突出,其前進方向代表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向,科研水平代表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最高水平,培養出世界范圍的杰出人物。
趙繼
東北大學校長
世界一流大學有4個關鍵的衡量要素:一是要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一流人才,二是要產出引領科技前沿和服務國家戰略的貢獻點,三是要在若干領域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學科支撐,四是具有一流的、高度國際化的教師隊伍。每一所大學都有獨特的辦學使命和特色。在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進程中,應把這種特色和使命作為重要的基因,深植于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功能當中。
席酉民
西交利物浦大學
執行校長
真正的一流大學需要從大學的本質來看。現在流行的大學排名更多是以研究排名為依據,忽視了對大學本質的重視。世界一流大學一定要重視教育,同時重視研究,并能從教育、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引領4個方面來實現大學的使命。
俞立中
上海紐約大學校長
縱觀世界一流大學,一定都在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等領域具備極強的創造和創新能力,這些大學也最能夠順應時代潮流需求,積極培養人才,服務并引領社會發展。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不是體現在論文、科研經費等數字上,更要在培育人才、引領社會發展上下真功夫、大功夫。
熊健民
湖北大學校長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關鍵要在推進學校治理結構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體現一流,要在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師資隊伍上體現一流,要在培養走在時代前列的優秀人才上體現一流,要在不斷提高學科建設水平、原始創新能力及成果轉化能力上體現一流,要在不斷積淀和凝練價值追求、信仰堅守等人文情懷上體現一流。
謝和平
四川大學校長
高度國際化使一流大學成為世界的學術分享及文化交流的中心,這在大力推進留學生教育、提高學生國際交往能力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美國在讀研究生中,外國學生約占40%,哈佛大學的留學生來自100多個國家,普林斯頓大學的留學生來自50多個國家。其他發達國家的一流大學也是如此。正因為如此,師資隊伍的全球化成為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核心指標,配備國際化的師資力量,不僅有助于學生國際交往能力的提升,更為培養學生的國際競爭力提供了堅實有力的保障。中國的大學必須加快推進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面向世界、融入世界,以培養關注人類發展、擔負世界責任、具備大國風范,集民族精神、創新能力和國際自信于一身的國家棟梁和社會精英為己任。
王焰新
中國地質大學
(武漢)校長
世界一流大學不只有一種模式。美國模式、歐洲模式、東亞模式下都產生了一批世界一流大學。在我國,建設現代大學制度必須和我國的國情相結合,走中國道路和中國模式。只有堅持中國特色的現代大學制度建設,才能開創世界一流大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的中國道路、中國模式。
葛世榮
中國礦業大學校長
供給側改革在市場經濟中是轉方式、調結構,對高等教育來說,同樣面臨著“供給側改革”的重要任務:無論是高校的專業性人才,還是一些面向經濟主戰場的科研成果,都面臨著結構調整的問題。創新是供給側改革的第一關鍵要素,也是目前高校亟待解決的問題。高校向社會提供的“產品”是人才。一旦人才供給側與需求側的契合度不夠,人才供給就可能會出現“產能過剩”,要及時進行調整。這是大學管理者現在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未來高校專業的供給側要更適應市場的需求。
許寧生
復旦大學校長
我們面臨的是一個日益開放的外部環境,大學必須面向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面向國際交流合作大舞臺,努力在國際競爭合作中爭取更多的發展機遇和發展資源。要深化和拓展與國家部委的合作,積極參與國家重大科學計劃、重大科技專項、重大人文項目;要深化和拓展國際交流與合作,與國外頂尖大學和研究機構設立高層次科研合作平臺和合作辦學項目,積極參與國際科學計劃和國際科研合作網絡建設,努力實現從跟蹤并行向跨越引領的轉變。
王樹國
西安交通大學校長
“雙一流”方案是我們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國夢”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要建成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強國,我們責無旁貸應該建成世界教育強國。中國的高等教育目前存在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高校和社會的需求相脫節。大學是社會的組成部分,而不是獨立于社會之外的世外桃源。大學有責任深度融入社會,閉門辦學終將會為社會發展所淘汰,大學自身也發展不起來。要建立世界一流大學,首先大學要明白,社會未來發展需要我們做什么,按照這個需求牽引,才能準確找到在哪些關鍵問題上,我們要下大功夫去改革。
張堯學
中南大學校長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還要有能代表中華民族在世界舞臺上活躍的優秀教師或學生,且不在少數。例如,我們的教授可以出去出任相關領域的國際組織負責人,我們的學生可以在世界范圍內找工作。作為世界一流大學,需要在基礎研究領域給世界知識寶庫貢獻原創性成果,且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淹沒。在人文社科、經濟、產業等領域有能夠影響人們思想、改變人們生活或拉動產業發展的作品、思想或技術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