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朋
【摘要】 目的 評價產前產時胎心監護對胎兒窘迫的診斷價值。方法 700例孕產婦進行產前產時胎心監護, 將監測到胎心異常的孕產婦歸為異常組, 另監測到胎心正常的孕產婦歸為正常組, 記錄異常組孕產婦及正常組孕產婦在生產時胎兒窒息情況, 進行比較。結果 700例孕產婦中, 有130例監測到胎心異常, 歸為異常組, 另570例孕產婦胎心正常, 歸為正常組, 在生產時, 異常組胎兒窒息率為20.77%(27/130), 其中1例圍生兒死亡, 正常組胎兒窒息率為0.88%(5/570), 無圍生兒死亡, 異常組胎兒窒息率及胎兒死亡率明顯高于正常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孕產婦進行產前產時胎心監護, 能發現胎兒異常情況, 并能有效診斷胎兒窘迫情況, 為臨床作出相應的措施進行指導。
【關鍵詞】 產前產時;胎心監護;胎兒窘迫;診斷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7.076
胎兒窘迫是指胎兒在子宮內出現缺氧的情況, 會危及胎兒的正常發育及生命[1]。胎兒窘迫一般發生在臨產過程中, 也可發生在妊娠晚期。胎兒窘迫如不及時采取干預措施, 會導致胎兒死亡, 同時影響孕產婦的健康。所以有效診斷胎兒窘迫對孕產婦及胎兒有很大的意義[2]。作者就對來本院進行產前檢查的孕產婦進行胎心監護, 探究胎心監護對胎兒窘迫的診斷價值, 現將內容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6月~2015年1月于本院進行產前診斷的700例孕產婦, 進行產前產時胎心監護, 將監測到胎心異常的孕產婦歸為異常組, 另監測到胎心正常的孕產婦歸為正常組。700例孕產婦中, 年齡最小20歲, 最大37歲, 平均年齡(28.63±4.34)歲, 孕周最短34周, 最長42周, 平均孕周(37.67±1.57)周, 其中485例為初產婦, 215例為經產婦。
1. 2 監測方法 對700例孕產婦產前及產時進行胎心監護, 在進行胎心監護前, 禁止使用藥物, 將膀胱排空, 但不能處于饑餓狀態。取孕產婦仰臥位或者左側臥位, 采用胎心監護儀置于孕產婦的腹壁對宮縮及胎心率進行監護, 將超聲探頭放置于胎兒胎心音最清楚的位置, 將宮縮探頭放置于孕產婦的宮底下二橫指處, 并采用腹帶將其固定于腹壁, 接收宮縮、胎動及胎心的信號。持續監護25 min, 如監護監測到異常情況, 需要延長監護時間, 或者選擇持續性監護。
根據監護的結果將700例孕產婦分成異常組及正常組。
1. 3 觀察指標 記錄異常組孕產婦及正常組孕產婦生產時胎兒窒息情況, 進行比較。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700例孕產婦中, 有130例監測到胎心異常, 占18.57%(130/700), 將其歸為異常組, 另570例孕產婦胎心正常, 占81.43%(570/700), 將其歸為正常組。異常組孕產婦年齡最小22歲, 最大37歲, 平均年齡(29.68±4.35)歲;孕周最短36周, 最長42周, 平均孕周(38.61±1.45)周;其中86例初產婦, 44例經產婦。正常組孕產婦年齡最小20歲, 最大37歲, 平均年齡(27.24±4.06)歲;孕周最短34周, 最長42周, 平均孕周(37.26±1.62)周;其中399例初產婦, 171例經產婦。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2. 2 異常組胎兒窒息率為20.77%(27/130), 其中1例圍生兒死亡, 正常組胎兒窒息率為0.88%(5/570), 無圍生兒死亡, 異常組胎兒窒息率及胎兒死亡率明顯高于正常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產檢是對孕產婦及胎兒生長發育情況進行了解的重要手段,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 優生優育的政策推行, 孕產婦對胎兒的健康及生長發育有了更大的重視。胎心監護是預測胎兒窘迫的方法, 胎心異常是胎兒窘迫的最典型的臨床表現, 所以胎心異常可用于診斷胎兒窘迫[3]。在孕產婦生產時, 胎兒發生窘迫會導致圍生兒窒息, 嚴重情況下, 會導致圍生兒直接死亡, 所以在產時進行胎心監護也是十分必要的。
本次研究中, 選取來本院進行產前體檢的孕產婦700例, 其中有130例孕產婦監測到胎心異常, 占18.57%(130/700)。數據說明, 胎心異常具有較高的比例。在孕產婦產后發現, 導致胎兒窘迫的原因主要有母體因素及臍帶胎盤因素。130例孕產婦中, 有54例為臍帶及胎盤因素, 占41.54%(54/130), 主要為臍帶繞頸、過短、受壓、纏繞等。臍帶因素導致的胎兒窘迫一般不會在生產前有明顯表現, 在孕產婦生產時, 會出現明顯的胎心異常, 同時會導致產程延長[4]。臍帶因素導致的胎心異常, 臨床處理存在一定的困難, 生產時胎兒頭向下時, 會對臍帶有很大的牽引力, 導致血管收縮, 進而減緩血流速度, 胎兒出現缺氧, 造成胎兒窘迫[5]。臨床在對胎心監護、懷疑存在臍帶問題時, 要適當進行體位改變或者宮內復蘇, 避免需要進行剖宮產或者不必要的陰道手術[6]。剩余76例孕產婦由于母體因素導致的胎心異常, 主要是孕產婦血液含氧量不足, 如微小動脈供血不足、紅細胞攜氧量不足, 經對癥治療, 均獲得較好的療效。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異常組孕產婦的胎兒窘迫率明顯高于正常孕產婦, 說明對孕產婦產前及產時進行胎心監護能有效對胎兒的異常情況進行診斷, 并給予一定的干預措施, 降低孕產婦生產時胎兒窒息發生率。
參考文獻
[1] 季華.產前胎心監護異常與胎兒宮內窘迫的臨床分析.醫學臨床研究, 2012, 29(5):909-910.
[2] 梁勇, 李偉容, 楊貴容, 等.產前產時胎心監護對胎兒窘迫的診斷評價.當代醫學, 2013, 19(7):29.
[3] 王兆杰, 鄭燕, 王娜, 等.胎心監護對胎兒窘迫診斷的臨床評價. 中國婦幼健康研究, 2012, 23(6):802-803.
[4] 何曉, 賈小文, 閆星妹, 等.胎心監護對胎兒窘迫的診斷價值. 陜西醫學雜志, 2011, 40(11):1511-1512.
[5] 李勝霞.胎心監護判斷胎兒宮內狀態的應用研究.中國婦幼保健, 2009, 24(11):1508-1509.
[6] 賀泉.胎兒臍動脈血流測定聯合胎心監護診斷胎兒窘迫的價值和意義.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4, 17(15):176-178.
[收稿日期:2015-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