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丹 曾玲莉
【摘要】 目的 研究護理干預對腦梗死患者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 98例腦梗死患者, 隨機分為護理組和對照組, 各49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 護理組給予針對性護理, 比較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及生活質量改善情況。結果 兩組患者護理后SAS、SDS評分較護理前顯著降低, 生活質量評分明顯提升,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組護理后SAS評分為(41.7±3.5)分、SDS評分為(41.1±1.7)分較對照組的(54.6±3.2)、(49.6±2.6)分顯著降低, 生活質量評分為(113.4±9.2)分較對照組的(92.3±11.3)分顯著提高,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護理干預能顯著改善腦梗死患者焦慮、抑郁等負性心理, 提高其生活質量, 故臨床應注重腦梗死患者的心理護理。
【關鍵詞】 護理干預;腦梗死;心理狀態;生活質量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7.191
腦梗死病死率、致殘率高, 幸存者伴有嚴重后遺癥及心理障礙, 對患者日常生活和社會功能影響極大, 護理干預能早期給予患者心理疏導和治療, 以消除負性心理, 提高后期生存質量[1, 2]。作者于2013~2014年對本院98例腦梗死患者給予護理干預, 以觀察對其心理狀態和生活質量的影響,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本院2013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98例腦梗死患者, 均經臨床診斷及影像學檢查確診為急性腦梗死, 排除嚴重精神疾病及視聽言語功能障礙者、肝、腎嚴重疾病者、不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隨機將患者分為護理組和對照組, 各49例。護理組中男31例, 女18例, 年齡38~76歲, 平均年齡(61.2±4.3)歲;治療組中男28例, 女21例, 年齡41~75歲, 平均年齡(60.7±5.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控壓、降糖、調脂、溶栓、抗凝、神經保護等對癥處理, 并積極治療伴隨疾病, 治療中給予常規治療護理, 指導患者用藥、送檢、監測生命體征等。護理組在上述治療基礎上針對患者心理狀態及生活質量給予針對性護理干預, 對患者心理干預貫穿于患者就診到出院隨訪的整個治療階段, 具體包括:①入院就診階段。患者及家屬就診時情緒較為激動, 所以醫護人員接待患者時要從容冷靜, 以專業的醫療知識及時、準確評估病情并初步制定治療方案, 立即給予對癥治療, 同時安撫好家屬;②臨床治療階段。在取得患者及家屬信任的同時, 責任護士為每例患者配備病區路線圖、疾病常識手冊, 并親自向患者及家屬介紹, 同時在此階段應特別注意患者心理變化, 針對性給予心理護理, 提前向家屬普及患者心理變化常識, 鼓勵家屬多給予患者積極的心理暗示, 營造輕松的治療氛圍, 清除對患者情緒產生不良影響的刺激因素;③康復出院階段。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障礙, 需要進行長期的功能鍛煉, 出院前要指導患者進行正確的功能鍛煉, 囑患者保持平和情緒, 并配備出院后康復護理知識手冊;④出院隨訪階段。出院后每周電話隨訪患者院后情況, 為患者解答相應疑惑, 給予正確的護理及心理指導。
1. 3 觀察指標 參照SAS和SDS評估護理前后兩組患者心理狀態得分, 分數越高焦慮或抑郁情況越嚴重;參照生活質量評價量表簡表(WHOQOL-BREF)前25項問卷調查評估護理后兩組患者生活質量(0~125分)。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患者護理后SAS、SDS評分均較護理前顯著降低, 生活質量評分顯著上升,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組護理后SAS、SDS評分與對照組比較顯著降低, 生活質量評分與對照組比較顯著提高,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腦梗死患者不僅需要及時有效的治療, 就診治療階段的護理對患者預后也具有較大的影響[3]。藥物及手術治療是針對患者生理疾病, 而該類患者發病后大都伴有神經、功能障礙, 需要長期功能康復鍛煉, 而自身行為方式的改變對患者心理具有消極影響。諸多研究[4, 5]顯示, 腦梗死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負性心理, 不僅困擾患者, 還不利于疾病康復。
患者的心理狀態直接關系到患者接受治療的積極程度, 臨床觀察可知患者對自身疾病的未知和恐懼會產生強烈的焦慮情緒, 而這種情緒長期不能釋放會轉為抑郁、悲傷, 此種心理狀態會影響患者治療依從性, 康復進度緩慢, 加重了家庭負擔, 而家庭氛圍反過來影響患者, 逐漸形成惡性循環, 使該類患者整體生活質量大幅降低[6, 7]。本研究中在患者就診到出院的整個治療過程中給予針對性護理干預, 以改善患者心理負擔, 提高后期生活質量為目的, 預防性給予患者心理護理, 并提前對家屬進行健康教育, 使患者處于輕松快樂的治療氛圍, 同時加強對患者功能鍛煉的指導, 保證患者進行正確的鍛煉和護理, 結果顯示, 護理組護理后心理狀態顯著及生活質量也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這與伍秀秀[8]相關研究結論一致, 且其研究中提示護理干預對患者神經功能也具有顯著改善效果。
綜上所述, 對腦梗死患者給予護理干預對改善其心理狀態和提高生活質量具有積極作用, 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劉娟, 何青翠.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恢復的影響.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4, 33(11):3164-3167.
[2] 凌麗梅, 麥曉雯, 陳彩鳳, 等.綜合護理干預對腦梗死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病情的影響.齊魯護理雜志, 2013, 19(23):78-80.
[3] 徐萍.全程護理干預對老年腦梗死患者康復的影響.齊魯護理雜志, 2014, 20(9):97-98.
[4] 劉奇玉, 徐錫春, 劉燕, 等.心理護理干預對腦梗死患者負性情緒及認知功能的影響.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2013, 19(7):784-786.
[5] 王虹.綜合護理干預對腦梗死患者焦慮情緒及康復積極性的影響.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4, 33(3):595-597.
[6] 劉長芝.護理干預對煤工塵肺合并腦梗死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 齊魯護理雜志, 2014, 20(15):80-81.
[7] 周明珍.綜合護理干預對腦梗死患者語言和肢體康復的影響. 齊魯護理雜志, 2014, 20(9):98-99.
[8] 伍秀秀.綜合護理干預對腦梗死患者生活能力及神經功能的影響.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4, 18(22):111-112.
[收稿日期:2015-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