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

【摘要】 目的 觀察社區家庭訪視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 1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60例。對照組開展社區健康常規指導, 觀察組則開展社區家庭訪視, 實施家庭康復訓練指導。對比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改善情況、病情復發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3、6、12個月的生活質量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的復發率為6.7%, 顯著低于對照組的31.7%(P<0.05)。結論 社區家庭訪視有利于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生存質量, 控制病情復發, 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
【關鍵詞】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復指導;社區家庭訪視;生活質量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7.2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程較長且遷延反復, 患者表現為不同程度氣流受限。隨著病情逐步進展, 患者生存質量也不斷惡化, 且逐漸喪失勞動力, 肺功能進行性減退, 對日常生活與工作造成嚴重影響, 給患者帶來生理與心理方面的雙重壓力, 家庭負擔也明顯加重[1]。本文分析社區家庭訪視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 為患者康復提供指導及幫助。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本服務中心收治的1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入組病例病情均與中華醫學會2007年修訂的《慢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相關內容相符, 住院治療史均≥2次。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各60例。對照組男34例, 女26例;年齡52~78歲, 平均年齡(61.5±6.6)歲;觀察組男33例, 女27例;年齡51~79歲, 平均年齡(61.4±6.4)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開展社區健康常規指導;觀察組則開展社區家庭訪視, 實施家庭康復訓練指導, 內容如下:①健康教育。講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發病原因, 鼓勵患者戒煙, 盡量不去公共場所, 并注意保暖。②心理指導。對于出現抑郁或者焦慮等負性情緒的患者, 應鼓勵家庭成員為其提供精神支持, 使之保持樂觀心態, 家屬應注意多陪伴患者, 一同看電視、聽音樂或者下棋等, 以分散注意力, 舒暢心情。③飲食指導。與正常人相比,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消耗更高, 同時機體應激反應以及感染癥狀均導致能量消耗增加, 容易出現營養不良現象[3], 所以應合理指導患者飲食, 遵循少食多餐原則, 多攝入瘦肉、蛋、魚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④呼吸功能鍛煉。指導患者進行全身放松練習、縮唇式呼吸、腹式呼吸練習等, 逐步加強呼吸功能鍛煉, 但應注意適度, 不可過于疲勞。此外, 還應指導患者掌握有效咳嗽以及咳痰的技巧, 以便于及時排除痰液;通過有氧運動改善心理狀態以及心血管狀態, 例如太極拳、步行、爬樓梯、慢跑等, 循序漸進, 逐步提高運動耐受量, 改善患者肺功能。
1. 3 觀察指標及效果評價標準[4] 對比兩組生活質量改善情況、病情復發情況。采用功能狀態評分法(KPS)評估兩組生活質量, 滿分為100分, 得分越高提示生活質量越好。隨訪1年統計兩組患者的復發情況。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對比 觀察組患者3、6、12個月的生活質量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病情復發率情況比較 隨訪1年發現, 對照組19例復發, 占31.7%(19/60), 觀察組4例復發, 占6.7%(4/60),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在國內人群中,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多見于40歲左右人群, 發病率約為8%~10%, 其中農村發病率遠高于城市。本病患者>70歲者病死率約為20%, 因本病而致殘者高達500萬~ 1000萬/年, 其中病死率≥100萬例[5]。作為一種慢性肺部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呈進行性發展, 具有不完全可逆的臨床特征, 目前臨床尚未找到特效治療方法和藥物, 事實上現階段任何治療方法和藥物都無法從根本上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惡化趨勢[6]。由于本病屬慢性疾病且遷延反復, 患者往往需要多次住院接受診治, 生理上承受更多痛苦, 同時社會活動受到嚴重限制, 日常生活、工作以及正常社交無法開展, 種種消極因素均會嚴重影響患者生存質量。與此同時, 患者在慢性缺氧狀態下生活質量嚴重下降, 很容易從生理以及心理層面產生諸多不良問題, 需要給予有效的干預和解決辦法[7]。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程較長, 且復發率較高, 臨床充分認識到藥物治療方法的局限性, 僅采取對癥治療急性發作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而側重于疾病的預防性護理, 此種背景下對病情得到控制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取社區家庭訪視也成為現代護理理念發展的必然。但就目前國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護理現狀來看, 不少患者對于居家護理不甚重視, 導致社區護理以及家庭訪視工作難以有效開展, 而通過專業護理與健康指導, 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及其家屬提供有效的社區護理與家庭訪視干預, 對改善患者肺功能、降低病情復發幾率、改善生活質量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在社區家庭訪視模式下, 患者與家屬統一實施健康宣教, 患者生活方式以及行為習慣得到合理化改變, 整個家庭生活方式也有了顯著改善, 家庭關系變得更為和諧, 家庭資源得到充分利用, 患者能夠更深入地掌握疾病相關知識, 從而樹立治愈的信心, 并積極參與體能鍛煉, 借助合理而科學的家庭康復訓練來改善生存質量, 提高健康水平。從本次研究結果來看, 觀察組患者3、6個月以及12個月時的生存質量改善情況較對照組更優(P<0.05), 與陳海燕等[8]報道一致, 表明社區家庭訪視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此外, 觀察組患者的復發率為6.7%, 顯著低于對照組的31.7%(P<0.05), 提示社區家庭訪視可有效控制病情, 遠期效果確切。
綜上所述, 社區家庭訪視有利于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生存質量, 控制病情復發, 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
參考文獻
[1] 應少聰, 周向東, 劉益瓊, 等.康復訓練結合健康教育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質量及其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 2014, 36(5):333-336.
[2] 趙東瓊, 李平東, 何薇, 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營養狀況對生活質量的影響及護理對策分析.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4, 30(z1):36-37.
[3] 李新鵬.戒煙聯合呼吸康復訓練對老年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中國綜合臨床, 2014, 8(z1):43-44.
[4] 樓燕芳, 華鋒.系統性健康教育對穩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質量及預后的影響.中國醫藥導報, 2014, 17(32):146-150.
[5] 吳娟, 張會妙.社區健康教育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現代臨床護理, 2014, 32(10):57-59.
[6] 王少玲, 符始艷, 周家儀, 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延續護理.中華護理雜志, 2011, 46(8):758-760.
[7] 王秀芳.家庭訪視對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長期家庭氧療依從性的影響.醫學信息, 2012, 25(11):103-104.
[8] 陳海燕, 賀意輝, 陳秀梅, 等.社區干預對穩定期嗜煙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老年患者戒煙后肺功能的影響.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2, 31(3):420-422.
[收稿日期:2015-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