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曼芩
(蘇州市相城區春申中學,江蘇 蘇州 215143)
初中生原地雙手頭后前擲實心球預留距離的研究
趙曼芩
(蘇州市相城區春申中學,江蘇 蘇州 215143)
原地雙手頭后前擲實心球近十多年來一直作為蘇州市初中畢業生體育中考項目,在教學中進一步挖掘最優化的前擲實心球動作技術具有重要的作用與意義。本文從理論角度、實踐操作等方面進行了分析,最后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議。
前擲實心球;預留距離;初中生
原地雙手頭后前擲實心球的技術動作要領是:兩手五指自然分開持球,兩大拇指內扣成“八”字型,然后面對投擲方向,將球置于體前,兩腳前后站立(以左腳在前為例),稍寬于肩,右腿彎曲,上體向后傾斜,身體重心偏于右腳上,兩手持實心球,兩肩充分拉開,使球在頭后肩上位置。右腿用力蹬伸,髖部前送,推動身體重心移向左腿,有力支撐與蹬伸,上體和胸部積極向前,帶動兩臂向前上方揮動,用力將球擲出。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原地雙手頭后前擲實心球的方式一般有2種,以前后腳站立(左腳在前右腳在后)為例,一種是抵住投擲線,另外一種是離開投擲線大約40cm。在學生的學練過程中筆者發現離開投擲線大約40cm拋出的實心球要遠于站在投擲線拋球的距離。
根據原地雙手頭后前擲實心球的技術動作可以得出,要想實心球拋得遠,必須要拋擲前的超越器械,上肢的后引動作,手臂最大限度地向斜后上方拉長,軀干的后仰,發力點在腰椎,下肢的彎曲站立。以前后腳站立左腳在前為例,髖部的肌肉群發力帶動右腳蹬地發力,力傳至髖部再到軀干,通過腰背部的震動形成“鞭打”將球擲出。在這個過程中,由于左腳提踵,形成有效制動,右腳發力隨身體同時重心向上,右腳離地,球出手后,身體重心跟隨球向前上方運動一段距離,右腳落地勢必會向前跨一步或者小跳一步。根據這種實際情況的存在,本文就預備前留一段至投擲線的距離,是否有助于學生力量、動作的更大發揮進行調查與研究。
2.1 研究對象
初中生原地雙手頭后前擲實心球預留距離。
2.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獻資料法、實驗法、數理統計法等研究方法。隨機抽取蘇州市相城區春申中學學生為實驗對象,其中初一男生40人、女生40人;初二男生40人、女生40人;初三男生40人、女生40人。隨機把每個年級的男生分成20人為實驗組,20人為對照組,女生同上。最后,對實驗數據進行統計處理。
按照前后腳站立的方式,實驗組按照預留距離投擲線40cm的技術方式進行測試,對照組按照抵住投擲線進行投擲的方式測試。測試結果對照2007年出版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進行成績分類,得到以下成績,見表1。由表1可知,實驗組的優秀人數明顯比對照組的優秀人數多;實驗組的不及格人數為2人,對照組的不及格人數為8人。從總的數據來看,實驗組的及格以上的比例遠大于對照組的比例。用統計學的方法進行統計分析,實驗組非不及格的人數比例P(實)= 118/120=98.3%,對照組非不及格的人數比例P(對)=112/120=93.3%。通過數據分析得出,留一定距離做原地雙手頭后前擲實心球技術動作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成績,經過分析與以下幾個方面有關。
3.1 采用實驗組的預留一定距離的技術動作有利于實心球最后用力的工作距離的加長。根據動量定理F(t-t )=mv-mv,可知Ft=mv 則v =Ft/m,m是定量,要想提高實心球的初速度v,就只能從提高實心球的沖量Ft入手,實心球受到的力是人體肌肉的作用力,太短的作用力很難達到一定的效果,所以要想增加初速度只能使實心球在盡可能時間長的力的作用下運動,加長實心球的最后用力的工作距離。上體的留后技術,其作用是延長了身體的工作距離以及形成正確可行的投擲姿勢,為進一步提高投擲效果打下了基礎。身體的留后技術,再加手臂向后上方伸展延長,有利于克服阻力,加大肌力。最后,蹬地作用后后腳向前跨1步,在預留的40cm左右的距離,有效地加長了最后用力距離,也使得作用力的有效時間得到加長。加長實心球的最后用力距離有助于提高實心球出手后的運行速度、運行距離,把人體肌肉的最用力更長時間的作用于球體上,使得實心球的初速度v 達到最大值。因此,通過表1很明顯地可以發現,實驗組的不及格人數明顯比對照組少,可見采用實驗組的預留40cm的方式是可取的。筆者還對樣本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其中一個問題是——起拋前,你認為選擇哪種方式拋得遠?答案統計結果顯示,98%的學生選擇一前一后站立,前腳距離投擲線約40cm左右,說明學生認可預留一定距離進行擲實心球。

表1 測試結果分類
3.2 采用實驗組的預留一定距離的技術動作有利于提高身體的全身協調用力。實心球是一項快速力量及對身體協調性要求全面的項目。從實心球的技術動作來看,通過髖部肌肉的收縮帶動下肢肌肉的收縮,后腳蹬地將力量從下肢傳送至髖腹部,身體重心逐漸由后腿轉移到前腿,髖腹部的力量傳至上肢,最后雙腿提踵,通過腰背部的震動,形成“鞭打”動作,將實心球拋出,在提踵這一環節中,前腳的支撐尤為重要,有效地提高了實心球的出手時球的高度,還為最后球出手的制動起到了關鍵的作用,身體速度轉為急停,速度為0,這就進一步加快了球的出手速度。最后,后腳的落地往前跨或者小跳了1步,手指撥球將球送至最遠處,使得身體的全身力量得到緩沖。從身體平衡和制動角度來分析,兩腳前后站立的原地擲實心球的動作,其前后方向的穩定角較大,從而更有利前后方向的支撐制動,因此可以保證人體對投擲方向產生良好的用力狀態。
學生采用前后腳站立方式,實驗組采用距離起跑線40cm正面雙手前擲實心球,對照組采用抵住投擲線正面雙手前擲實心球。由表2所示,實驗組和對照組成績經t檢驗(P<0.05),說明2樣本時候后存在明顯差異。因此,進一步論證了:起拋前,預留一段與投擲線的距離(約40cm)的方法是有一定依據的。

表2 實驗組和對照組成績統計表
3.3 采用實驗組的預留一定距離的技術動作有利于控制身體重心過分前傾。若前腳抵住投擲線,身體在完成一系列的動作的最后一步,雙腿提踵,腰背的“鞭打”動作,將球拋出。這個過程中,既要使身體重心向前上方移動,又要控制好身體重心,不得將腳跨出投擲線。學生在做動作時身體不放松,有畏手畏腳的表現,這樣拋球者不能將自己的力量完全傳遞給球體,為了不讓自己的重心移出投擲線的范圍,致使自己只能控制身體的重心停留在投擲線上,這樣就不能很好地完成“鞭打”動作,大大削減了給予球體的動力。
從運動生物力學角度來分析,前擲實心球動作類似“鞭打”動作,身體的軀干、上臂、前臂及手等環節依次加速與制動,當近端環節的制動時,其角動量向臨近的遠端環節傳遞,由于末端環節的轉動慣量很小,角動量的不斷傳遞結果,可使末端環節(如手)獲得很大的線速度。通過觀察學生的練習情況來看,實驗組的學生在練習時,后腳的有力蹬伸,前腳的有力支撐,使得“鞭打”動作做得很流暢、很完整。緊跟著,球出手后,學生的上體也隨之前傾,后腳蹬伸腿正好順勢向前跨了一步,也不會出現犯規的現象。而對照組的學生為了避免犯規,后腳蹬伸力量不夠或用跳起前擲來完成動作,這樣就影響了動作的連貫,從而蹬地力量不能很好的傳遞到最后出手,因此也削減了出手速度,造成成績發揮不理想。后退蹬地不充分很容易造成上體彎曲,而臀部后縮,這樣一來就會造成出手點低,很有可能是前下拋運動,形成向下砸球的現象。
3.4 采用實驗組的預留一定距離的技術動作有利于避免過多的犯規。在練習中發現,對照組學生練習時經常有吼叫向前走出或者前腳向前移動而造成犯規,這是由于學生在做動作時,后蹬地腿的用力蹬伸,造成前腳彎曲,而沒有及時地蹬伸前腳,從而迫使上體前傾,造成向前的速度過大,球出手后為了維持身體的平衡,后腳就向前走出一步來維持身體平衡,因而就犯規了。同時,于蹬伸造成前腳彎曲,而前腳沒有及時蹬伸,前腳就不由自主地會向前移動,從而觸線犯規。而實驗組的學生在練習時,明確知道預留了一定距離,在完成動作時就不用太多顧慮向前一步會犯規或前腳觸及投擲線犯規等問題。從學生心理角度來看,預留一定距離后,學生能夠大膽的完成整個連貫性,不會因為害怕犯規而簡化動作過程,致使削弱對球體的作用力。
實驗組的成績優于對照組的成績,可見從理論角度分析得出采用預留一定的距離對教學具有可行性。此外,筆者所在學校多年來的體育中考成績在本地區一直名列前茅,其中選擇實心球項目的人數比例在所有項目中較高且成績不錯,可以說從教學實踐角度出發采用預留一定的距離對提高學生成績具有很大的教學效果。筆者在體育教學中的預留距離是40cm,但精確到多少距離才可以達到教學效果最優化還需要不斷探索和實踐。
[ 1 ]樣貴人.盛志國.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解讀[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 2 ]叢湖平.體育統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G807.2
A
1674-151X(2016)11-070-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6.22.037
投稿日期:2016-09-26
趙曼芩(1984—),中教一級,本科。研究方向:中學體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