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婕妤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廈門節目制作室,福建廈門 361001
?
對臺閩南話廣播如何在新媒體融合中轉型
郭婕妤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廈門節目制作室,福建廈門 361001
摘 要廣播因為簡單又精準、真實又方便的互動模式逐漸開始接納微信取代短信平臺的事實。那么,對臺閩南話廣播使用微信公眾號的方法又有哪些捷徑可以走呢?筆者從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祖地鄉音》公眾號的各種做法簡要梳理一下思路。
關鍵詞閩南話廣播;新媒體;轉型
《2013年中國視聽新媒體發展報告》中指出,傳統廣播影視向新媒體的轉型是大勢所趨,未來5~10年將完成。而微信作為在智能手機里被極大普及的客戶端,以其方便的文字、語音互動功能和廉價的使用,成為了年輕人與廣播互動的新寵。廣播因為這種簡單又精準、真實又方便的互動模式逐漸開始接納微信取代短信平臺的事實。于是,廣播有效地利用了這種新的互動形式,使節目鮮活了很多。而從另一個角度,一個節目的微信號粉絲的量級,從某種程度上說,代表了節目的受關注程度和受眾人群。
廣播需要為自己公眾號粉絲提供精準的內容定位和運營手段,除了及時在公眾號上推送節目相關內容之外,更需要對粉絲行為進行分析,判斷出已擁有受眾的行為習慣,用來對公眾號內容進行指導,甚至對節目內容和形式進行指導。
那么,對臺閩南話廣播使用微信公眾號的方法又有哪些捷徑可以走呢?筆者從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祖地鄉音》公眾號的各種做法為廣大同仁簡要梳理一下思路。
1)節目制作需要由團體共同完成,借由名嘴吸引大眾的注意力。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祖地鄉音》2015年初推出微信公眾號,由主持人輪流制作,遇到了風格、內容各異等問題,無法吸引穩定受眾。在2015年11月,祖地鄉音微信公眾號開始改版,在周一、周三、周五、周日嘗試由固定主持人推固定欄目內容,風格穩定,流程逐漸標準化和規范化,杜絕隨意性和隨機性,避免分散的方式稀釋了微信內容的含金量,粉絲和閱讀量直線上升。
品牌的保值增值來自一檔好節目的推出、一位優秀主持人的出現、一次有影響力的品牌活動。官方微信的粉絲追捧更需要這些元素充實品牌內涵。祖地鄉音公眾號特別在每周三推出的講古板塊《廉政兩帝師》,重磅介紹中央臺知名閩南話播音指導、講古名家林萬成,吸引受眾的關注度。
2)精耕細作,集中打造優勢資源和關注度高的重要內容,帶動公眾號的影響力和效益。《祖地鄉音》微信公眾號在遇到粉絲量和閱讀量停滯不前的問題時,果斷停止了時效性不強的新聞內容、在網絡可以隨時查找的咨詢內容等,下重力打造《閩南養生堂》《聰明閩南話》等公眾號內容。
每周一推出《聰明閩南話》板塊,邀請對臺閩南話廣播播音指導和閩南文化專家詳解閩南話的俗語、典故,聯系現今娛樂圈發生的大事、民間輿論的熱點,借古諷今,旨在突破過往,吸引年輕受眾的注意,并借此讓他們了解《祖地鄉音》節目。在每周五的《閩南養生堂》板塊,邀請廈門各大醫院不同專業的名醫,結合節氣特點和當時閩南、臺灣的天氣特征,講解飲食、穿衣等注意事項,與微信群中的中老年受眾保持互動,也可以留住老聽眾。
3)借助各類資源,將微信內容與當季主推的熱點活動相結合。自媒體時代人們不缺乏平臺,廣播打造的平臺應方便用戶尋找、使用、分享信息,給予用戶話語權和溝通權,鼓勵用戶參與媒體的內容生產,加強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的合作,增進與用戶的溝通。
2015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廈門節目制作室與中共廈門集美區委宣傳部聯合制作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大型廣播劇《再會吧 南洋》。從廣播劇開始制作,《祖地鄉音》公眾號就為廣播劇預熱,播出期間更是在公眾號介紹季冠霖、趙嶺等受眾追捧的導演、演員陣容,并推出演員的簽名紀念CD作為獎品互動,借此提高關注量。同時,在播出期間和播出后期,還與集美區委宣傳部、閩南話廣播協作網
等相關支持單位保持互動,通過不同渠道的轉載,極大地擴大了關注人群。
4)用深度和權威對抗淺層與泛濫。有人說,新媒體的發展是以量取勝,并且第一時間給人以信息、娛樂甚至是觀點,降低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成本,但也帶來了信息泛濫、魚龍混雜的問題。《祖地鄉音》微信公眾號深知在信息的速度上可能無法與當地媒體相抗衡,所有另辟蹊徑,把握好信息的第二落點,對信息進行深加工,傳遞主流價值觀和社會正能量。
2015年12月,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廈門節目制作室與漳浦團縣委、漳浦廣播電視臺聯合制作《臺商二代漳浦緣》,《祖地鄉音》的微信公眾號除了推出日常的采訪小欄目,還制作了《臺商二代VS大陸二代》《臺商一代VS臺商二代》等欄目,通過對比,記者觀察點評,全方位分享年輕一代臺商在大陸學習、生活、經商的現狀和遇到的問題,為兩岸青年在創業道路上遇到的疑惑指明了方向,爭取了大陸年輕臺商及其朋友的關注,引起了很大共鳴,閱讀量在短時間破千,這一方式也成為對臺廣播微信公眾號吸引年輕受眾的一大嘗試。
當然,一個媒體平臺的粉絲承載量從某種程度上體現了這個平臺的影響力,那么怎么做可以使平臺上的粉絲活躍量增加呢?答案是活動。人的趨利性和驅動性更多來自于活動給粉絲帶來的個人利益,這種利益包括兩個方面名和利。名可以稱之為與傳統媒體互動的榮耀感,使他們更愿意跟朋友分享,利可以給他們帶來或多或少的獎品刺激,使他們對于自己行為付出更有認同感,從而給傳統媒體平臺帶來有效的推廣。筆者認為,對臺閩南話廣播也應考慮通過各種不同活動,極大增長了粉絲量,增加了平臺粉絲的活躍度。
綜上所述,對臺閩南話廣播作為一個傳統媒體,我們在移動互聯時代到來之際,應該以更高的姿態迎接變革,選擇重生。我們可以用更專業的媒體素質、更親和的移動互聯姿態、更專業的移動互聯方法運營我們的微信公眾號,相信在這個新媒體時代,我們依然可以掌控話語權。
參考文獻
[1]張曉菲.由內容型向服務型轉變——新媒體環境下廣播轉型的思考[J].視聽界,2013(6):73-76.
[2]李彬.廣播新聞節目的新媒體推廣手段探究[J].新聞世界,2015(1):42-43.
[3]中國新聞出版網.上海文廣內部改革有新動作——東方廣播中心:“大船”出海新媒體[EB/OL].(2014-6-11).http://data.chinaxwcb.com/epaper2014/epaper/ d5795/d1b/201406/45907.html.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360(2016)03-0057-01
作者簡介:郭婕妤,工作單位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廈門節目制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