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歡新鄉廣播電視臺,河南新鄉 453000
?
“融媒”環境下城市電視臺的新聞創新
張榮歡
新鄉廣播電視臺,河南新鄉 453000
摘 要在新媒體的沖擊下,城市電視臺的“地域性”成為了新聞獨特的優勢,同時也形成了城市新聞的“天花板”。城市電視臺在探索自己的新聞道路上,形成了電視屏幕和手機、平板等智能終端的不同新聞形態,構建了多元化、多層級的融媒傳播和新聞內部競爭環境。
關鍵詞融媒;電視新聞;城市臺;新媒體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5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68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5.94億,占比88.9%?!盵1]而與此同時,相關數據表明,中國大陸家庭的開機率降低到了25%以下。于是有人認為,互聯網對傳統電視行業的沖擊是時代性的,隨著手機終端的大屏化和智能終端的多媒體化,移動互聯網分流了大部分電視甚至電腦用戶。對于電視新聞來說,基于移動互聯平臺的內容傳播成為了新的市場導向。
美國馬薩諸塞州理工大學的浦爾教授提出了媒體融合(Media Convergence)的概念,指的是各種媒介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美國新聞學會的安德魯?那欽森(Andrew Nachison)將其定義為“印刷的、音頻的、視頻的、互動性數字媒體組織之間的戰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聯盟”[2],他強調的是指不同媒體之間的合作和聯盟?;谖⑿殴娞枴⒆赞kapp等方式,國內不少城市臺都開發了自己的新媒體傳播渠道,如“壹深圳”和“紹興廣電”app等。這些與電視屏幕、門戶網站、戶外大屏、樓宇電視等一起,新聞內容以各自適合的方式同步推送,稱之為“融媒”傳播平臺。
但是就目前而言,不少城市臺的新媒體部門多數仍為“控制型”:即電視臺自辦,主要功能為內容發布,但是自主內容生產能力相對較弱。這就構成了傳統媒體語態與之不適應的問題,各媒體形式之間的互動性也相對不足。以新鄉市電視臺微信公眾號為例,該微信公眾號的粉絲數量在20萬左右。根據后臺統計數據,其每條新聞的閱讀量與核心內容、編輯方式有很大關系,最高閱讀量突破10萬次,如轟動全國的“王明涵遇害案告破”等;而閱讀量最低的新聞則只有4千次左右。由此可見,融媒體并不僅僅是不同媒體形式上的統一,而是將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領域的內容生產、采編方式、傳播渠道、技術支持和市場推廣等有機結合,產生出新的采編播機制,將會是城市臺新聞“融媒”傳播的重要趨勢。
受地方行政、新聞資源和專業人才的限制,地方城市臺的生存和發展面臨著30年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提高新聞到達率成為了信息傳播著的瓶頸。城市電視臺的新聞頻道肩負著新聞與宣傳兩大重要任務,除了民生和社會新聞,時政新聞是重要的內容板塊。城市生活每天都富于變化,有著豐富的新聞資源。信息采集的源頭,一方面是新聞記者挖掘的大量鮮活生動的民生新聞,另一方面就是地方領導活動等“刻板”的時政新聞。
依照內容為王、受眾中心的原則,不少城市臺的新聞視角越來越平民化,時政新聞也越來越民生化。不少記者在做時政報道的時候,會挑選出政府會議、領導活動當中的“干貨”來作為新聞切入,用民生視角來傳達相關內容,這也是記者在“走、轉、改”活動當中很好的文風轉變。根據現代傳播學的觀點,傳播是建立在人際關系之上的社會性活動,“傳播是各種各樣技能中最富有人性的”[3],專業化、組織化、制度化的大眾傳播,其目的和出發點仍然是人。有了“以人為本”的內容,如何做好“以人為本”的傳播,是大部分城市電視臺的新聞頻道面臨的主要困境。隨著城市生活節奏的加快,電視受眾對節目內容愈發挑剔,娛樂節目占據了大部分的收視資源,人們不再有大把的時間坐在電視機前收看相對嚴肅的新聞。新聞內容的“碎片化”傳播成為了城市電視臺爭奪收視群體的重要手段。按照現有的成功經驗,利用“中央廚房”式的采編大廳生產出相同的新聞內容,以不同的新聞形式分渠道“窄播”,同時加強平臺之間的互動性,才能有效提高新聞的到達率。
作為人才與智力密集型行業,人才對廣電事業的發展影響重大。對于城市電視臺來說,由于地域性的限制,專業人才數量有限,“媒體融合”意味著機制體制的創新和人才的崗位流動。在體制創新方面,因為有助于扁平化管理、提高制作效率,以制片人組建團隊的“大制片人制”發展趨勢較為明顯,但團隊成員大多來自電視臺內部;在人才流動方面,更多的人傾向于選擇適合自己的崗位,尤其是采編播“一專多能”型人才會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電視內部打破了原有的部門制、頻道制的結構,任何部門都可以組建自己的專業團隊,活動策劃、節目營銷等等也不再僅僅是廣告業務部門的“專利”。
在“融媒”前提下,城市臺的新聞傳播渠道發生了改變,電視不再成為傳統意義上的“主流”,微信、微博等移動客戶端成為了更加便捷的傳播方式。因此可以說,城市臺新聞形態的改變,多是出于被動。
對于新聞記者來說,要考慮的不僅僅是拍攝、寫稿,在選題階段,就要考慮到題材和文字在互聯網渠道傳播的方式以及內容接收端的交互參與性。帶著這樣的思維,記者再去采訪的時候,切入的角度、獲得的素材、最后的標題和成文都會與制作新聞的傳統模式有所不同,這也導致了城市臺新聞語言的變化。因此,如何“打通”電視化語言與網絡化文字,是一線采編人員需要經常思考的事情。
參考文獻
[1]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5.
[2]程曼麗,喬云霞.新聞傳播學辭典[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2.
[3]??私?電視欄目平民化趨向與電視談話節目[J].視聽縱橫,2001(2):44-45.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360(2016)03-0121-02
作者簡介:張榮歡,新鄉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