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悅
?
輔導員工作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王悅
摘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高校輔導員作為大學生成長道路的引路人,管理和指導著高校大學生的日常行為習慣,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分析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的基礎上,闡明了輔導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并對輔導員的工作提出了幾點建議,以便為從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輔導員;大學生;心理健康
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時代的課題,它的出現反映了唯物主義身心統一的哲學觀在健康觀念上的確立。“所謂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智能以及情感上,在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圍內,將個人心境發展成最佳的狀態。”①這是在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上對心理健康所做的定義。不同的人在經歷不同的事情和活動中,會產生個體差異,心理健康就是個體在與環境的互動中,不斷調節自身并作出積極能動的反應,使人體的內環境和外環境保持平衡,讓人與社會處在和諧狀態之中。
1.由于家庭貧困引起的心理問題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我國的經濟和高等教育事業也在蓬勃發展,貧困大學生群體的數量也在不斷擴大。來自于貧困地區的大學生受到經濟條件限制,生活比較樸素,心理也比較敏感,在生活上,他們看到自己和別人的差距,容易產生自卑心理,甚至覺得在同學面前抬不起頭。尤其是當前高校中,學生的經濟生活水平出現兩極分化現象,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從而導致學生產生一系列的心理反應。不少大學生由于家庭貧困而引起自卑,在與同學和老師的人際交往中,往往表現出沉默寡言、孤僻和不合群的特點,從而影響心理健康,甚至引起犯罪行為。
2.由于適應能力導致的心理問題
進入大學后,面對新的環境和集體,大學生會出現一系列的不適應性。Oberg曾提出了關于文化沖突的“四階段說”,同樣的,大學生在進入一個新的環境后也會出現同樣的心理狀態,即:蜜月期、敵意期、恢復期和適應期。在“敵意期”這個階段中,學生最容易出現心理問題。這種心理問題在大一新生中表現最為突出。一方面由于此階段大學生的自理自立能力、調節適應能力相對薄弱,有的學生會出現思家、厭學、沉溺于網絡游戲、失眠、抑郁等心理狀態,更有甚者因為不適應大學生活而想休學、退學。另一方面高等院校與初高中的教育有一定的差異性,學生難以適應大學后生活方式和學習方法,有一大部分學生發現自己在高中的學習優勢不再存在,而周圍的同學都擁有更高的能力,一旦有生活或者學習上的困難和挫折,他們就會產生失落、不穩定的情緒。
3.由于人際關系引起的心理問題
當代大學生的平均年齡在18-24歲之間,正處于青春中后期,個性獨立,很難處理好與他人的關系。許多大學生缺乏正確的價值觀、戀愛觀,不能正確處理好與老師、同學、舍友的關系,也無法平衡戀愛與學習、生活的關系,一旦失戀便無法從痛苦中擺脫出來,如果得不到及時的緩解就會容易走向極端,甚至釀成悲劇。從轟動大眾的馬加爵事件,到復旦投毒,再到高校學生跳樓自殺,這類案例不絕于耳,無不反映出著大學生的心理問題。
在當前社會轉型的新時期,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受到了巨大沖擊,環境復雜化引起價值觀沖突,價值觀沖突引起內心困惑,從而引發了大學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和心理健康方面的諸多問題。②輔導員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直接指導者,是大學生成長成才道路上的指明燈,對于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提高綜合素質,健全人格
心理健康的標準是智力正常,意志健全,人際關系和諧,適應能力強,是一種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人格是指一個人在人生舞臺上所表現的種種言行。大學生的人格發展與心理健康教育息息相關。③大學生活是一個求知、成長、成才、成人的過程,在成長的道路上需要有過硬的心理素質。在日常工作和與學生交流過程中,輔導員要通過對學生的心理輔導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自我評價,認識自我,改造自我,完善自我,同時使學生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能夠快速的調整心態,更好地認識自我,評價他人。心理健康是大學生形成科學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基礎。
2.提高輔導員自身素質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一方面輔導員自身的素質教養對大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在日常的工作和學習中,輔導員需要通過不斷學習理論基礎知識,增強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另一方面輔導員還應定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訓,從宏觀上掌控和了解大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以及心理需求,然后根據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心理狀況,在微觀上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心理教育。這對于提高輔導員自身素質,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雙贏”的效果。
1.加強溝通,及時了解學生情況
大學生在學校接觸最多的老師就是輔導員,遇到挫折和困難也會第一個找輔導員。長久以來,輔導員將大部分精力放在了班委、好學生以及問題學生的身上,而忽略了大部分學生。為此,輔導員應當采取一定的措施,擴大與學生交流的廣度和深度,增強師生的關系,這有利于及時發現問題,采取有效的措施,減緩學生的壓力和困惑,有效地預防學生的心理疾病。
例如,輔導員可以通過查宿舍,檢查晚自習,開展小型論壇等形式深入了解學生的最新動態,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以平易近人的親和力感染學生,讓學生放松心情,暢所欲言。輔導員要善于從學生的言談舉止中發現問題,耐心聽取學生的心聲與意見,并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原因所在,引導學生走出困境。
2.積極組織豐富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
校園文化環境,作為高校向世人展現教育資源的“軟實力”,是高校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是一種潛在的教育力量。健康的校園文化環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在日常工作中,輔導員要有意識地加強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教育,做好學生心理健康輔導工作,積極地開展校園文化活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是培養學生積極向上,樂觀進取精神的有效載體。輔導員可以通過開設必修課、選修課或者在校園開展心理健康的宣傳活動等方式為學生營造健康、安全、和諧的學習環境。
3.建立學生心理檔案,開展網上心理教育平臺
為了幫助學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輔導員對大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檔案管理,認真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掌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定期給心理不健全的學生做輔導,重點觀察心理不健康的學生,從而不斷增強學生的心理素質。
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網絡已成為大學生了解時事,與人溝通的重要途徑。因此,建設好網上心理教育平臺對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有著重要的意義。輔導員可以設立一個網上心理咨詢室,為那些害羞、不善于面對面交流的同學提供傾訴的空間。同時,輔導員還可以通過網絡準確把握大學生的心理動態、變化和要求,科學地、及時地給予服務和引導,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親和力。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當今社會中一項極為復雜的基礎工程和創新工程。大學生是一個承載社會、家庭和學校的高質量的特殊群體。健康的心理對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具有積極促進的作用,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已經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日常教育管理過程中,輔導員要注重營造和諧互助、團結友愛的學習和生活氛圍,努力增強自身的心理知識和能力,主動投身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聯系實際,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從而用科學的方法、正確的知識幫助學生樹立積極健康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引文注釋
①郭念鋒.心理咨詢師[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169.
②龍婷婷,毛鋒.新形勢下高職輔導員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探討[J].2011.③馬曉萍.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與途徑[J].2014.
參考文獻
[1]田彩芬.淺析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及心理健康的實現[J].改革與開放,2011(16).
[2]陳新星.輔導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倫理困境與應對[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2).
[3]馮桂梅.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5.
[4]陳瑜,裴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建設的先創與對策[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6 (1).
[5]周濤.論輔導員工作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改革與開放,2010(20).
[6]李一男.輔導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研究[J].前沿,2013(10).
[7]劉荔.淺議高校輔導員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3(30).
DOI:10.16653/j.cnki.32-1034/f.2016.12.052
作者單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