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華 武星星
試論“五大發展理念”對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啟示
——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為例
楊華 武星星
本文基于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對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提出處理好思政課教學中的“存量與增量”關系;實現教學動力由外驅動向內驅動的轉變;構建生態教育與人文關懷相結合的綠色教育模式;打造開放課堂,堅持思政課課堂“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貫徹目標導向與問題導向,著力補足多種社會思潮的沖擊這一短板等建議。
五大發展理念;人文關懷;開放課堂;目標導向;問題導向
要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中得到對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啟示,首先必須厘清這“五大發展理念”的內容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五大發展理念不是相互排斥、互不聯系的個體,而是一個緊密聯系、相互影響、相互貫通、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筆者認為,五大發展理念之間的關系主要表現為:一是創新發展是動力源泉;二是協調、綠色、開放發展是三大載體;三是共享發展是最終目標。創新是引領發展及引領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的第一動力。同時,創新的發展也需要以協調、綠色、開放發展為載體,方能充分發揮創新的正外部性效應。
1.處理好思政課教學中的“存量與增量”關系
存量和增量問題作為經濟學概念,是指“企業或社會所擁有的全部可確指的資產或資源以及比期初增加的資產或資源”。借用這一概念,筆者認為,思政課教學中的“存量與增量問題”是指教師和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結構與隨著時代發展教師和學生不斷接觸和獲取的新信息之間的關系。處理好思政課教學中的“存量和增量”關系問題,實質是要處理好教師已有的知識結構和水平與能否滿足學生在自媒體時代獲取的信息量日益增大之間的矛盾。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存在教師已有的知識結構和水平相對學生的知識需求來說“老化”的情況,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思政課教學中學生“不愛聽,不想聽”現狀,原因在于教師不能及時更新、獲取和學習新信息、新觀念和新知識,導致“學生需求”與“教師供給”之間不匹配。
要解決這一矛盾,就應該以“存量”優化為主,“增量”擴張為輔,以激活“存量”引進新的“增量”。即面對學生獲取信息量的日益增大,教師必須具備能以激活、深化、優化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水平正確、科學分析和解決現實社會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的能力。即思政課教師要想有效駕馭每天獲取豐富信息量的學生,首先必須使學生能正確、科學地用自身已有知識分析其了解到的新的社會現實。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逐步豐富、加深和優化自身學識,思政課課堂教學效果才能得以有效提升,學生分析和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鍛煉。
2.實現教學動力由外驅動向內驅動轉變
長期以來,學生對高校思政課的學習主要是因為思政課是必修課,迫于考試壓力和教師點名、提問壓力而“被迫”上課和學習,而真正從內心喜歡思政課的學生卻寥寥無幾,這種背景下的思政課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在五大發展理念中,創新作為第一動力給思政課教學改革提供了一些啟示。即思政課教學應從考試驅動、教師驅動等外部驅動向學生自身成長的內在需求驅動轉變。
要實現思政課教學由“外驅動”向“內驅動”的轉變,必須改革思政課的考核方式和教學理念。一方面,就考核方式來說,思政課教學可采取教師布置社會熱點課題(必須與教學內容有關)—學生選題調研—寫調查報告—教師及學生共評的實踐調研考核方式。這種考核方式較之傳統方式的好處,一是可減輕學生課業負擔;二是可使學生在真正的社會實踐中加深對思政課所學知識的理解,從而在情感上達到與所學知識的共鳴。這也是思政課教學的最大目標之一——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題中應有之義。另一方面,就教學理念講,思政課教學應朝著建設“人人愛聽,終身受益”的目標改進,要求思政課教學以學生為中心,而不能一味追求以課本為中心,即要做到能使教學給學生自身成長和人生發展帶來深刻啟迪為宗旨。
高校思政課是培養學生認知發展和情感交流的場所,教學改革時要注意把握學生思想感情,教學內容要充分圍繞動情點吸引學生注意力。所謂“動情點”關鍵在于教學過程中將對學生的人文關懷貫穿始終。這種人文關懷應涉及學生成長、學業、就業、婚戀、為人處世等。即在教學內容選取上,應找準動情點,如講解國家大政方針一般較枯燥無味,教師可以把這些枯燥的理論和政策與學生自身的成長有機結合。以愛國主義為例,書本上的愛國主義理論看似枯燥無味,但教師完全可以從學生為什么要愛家,愛是一種歸屬心理需求等角度入手,闡釋青年人為什么要愛國,把理論與學生切身利益和感受相結合,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體現了對學生的人文關懷,也增強了思政課教師的人格魅力。長此以往,學生必然會“愛”思政課,更愛上思政課。
同時,高校思政課還應著眼于構建學生個人成長的“生態教育”,即培養學生具備健康心靈與社會實踐相一致的“生態人格”。這種生態人格的宗旨在于培養“健全的人”,即使學生達到自我身心的和諧統一,“知行統一”。因此,教學方式方法上,高校思政課必須著眼于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目的、人生態度和人生價值,著眼于如何處理好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身,個人與自然的關系等。這不僅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中適用,其他課程諸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也要將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以及處理好個人的各種關系融入課堂教學內容。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突破傳統局限在校內和課堂的體制性障礙,積極構建第二課堂和校外課堂。
以西安交通大學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為例,該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除了按部就班的課堂教學外,還開辟了一些新模式:如與西安市雁塔區人民法院建立合作關系,每年邀請區人民法院到校公開審理一次真實案例;這對幫助學生樹立遵法守法學法用法護法觀念,不僅形式震撼,也成效顯著。再如,該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積極拓展校外德育基地,與銀橋乳業校企合作,將該集團設置為校外德育基地,組織學生每年進行參觀。此外,銀橋乳業董事長劉華國本人作為全國道德模范,也經常受邀到學校給學生們現身說法,其“奶品就是人品”的理念深入人心。這種形式使學生對誠信等品質有了深刻體會和認可;這種校企合作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為企業宣傳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總之,思政課校企合作的模式帶來的是雙贏效果,對打造思政課開放課堂教學模式有很深遠的借鑒意義。
此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主要教學目標之一是樹立學生的道德感,為達到這一目標,學校可與當地精神文明辦聯系,為高校學生采訪道德模范開辟渠道。一方面,可以加大對道德模范的宣傳和介紹,更好地發揮道德模范在全社會的模范引領作用;另一方面,大學生對道德模范的親自采訪又將激發其熱愛生活、磨練意志、踐行道德的情感和動力,這無疑為加強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教學提供了一個不可多得的平臺。
總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打造開放課堂,堅持思政課教學的“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才能將思政課教學的“知”與“行”有機結合起來,進而提高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
目標導向,要解決的是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問題導向,要解決的是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兩者往往交織在一起。五大發展理念體現了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啟示我們應從支撐思政課教學改革的內在動因和解決高校思政課遇到的突出問題需要入手,提高高校思政課教學針對性和實效性。
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學遇到的最大干擾是來自各種社會思潮的沖擊。民主社會主義、新自由主義、后現代主義、歷史虛無主義、文化殖民主義、拜金主義、拜權主義等社會思潮對當代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選擇帶來嚴重干擾。高校思政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需要探討多樣化的社會思潮對大學生造成沖擊帶來的價值選擇和行為選擇的危害。必須要求高校思政課教學樹立強烈的問題意識和目標導向,即能使學生正確處理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和矛盾,不至于在多種社會思潮面前迷失方向,誤入歧途,這也是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學需著力補足的一個短板。
為正確認識和處理多種社會思潮的開放與把好思政課教學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關口之間的關系,在教學內容方面,應把對社會思潮的評析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范圍。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適當穿插對各種社會思潮客觀分析、辨別、評價和引導,培養學生鑒別社會思潮的能力,促進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選擇與認同。在教學方法方面,培養學生辨析社會思潮的能力,關鍵在于針對社會思潮特點調整教學方法,如比較分析法等。
高校思政課教學一定要將問題意識和目標意識作為教學的原則之一加以貫徹,并對出現的問題不能總是加以回避,而應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向既定的教學目標靠攏,進而不斷補足短板,才能使學生真正認同思政課,愛上思政課。
[1]張霞.淺析五大發展理念之間的相互關系[J].商,2015(48):65-80.
[2]陳金龍.五大發展理念的多維審視[J].思想理論教育,2016(1):4-8.
[3]谷亞光,谷牧青.論“五大發展理念”的思想創新、理論內涵與貫徹重點[J].經濟問題,2016(03):1-6.
[4]彭凌.學生情感視角下的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芻議[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12):37-38.
[5]孫宜曉.論社會思潮沖擊下的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5(2):182-185.
[6]于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實踐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06):70-72.
[7]雷儒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改革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2.
(作者單位: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1.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