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春華(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800)
高職先進裝備制造技術協同育人機制建設的探討*
宋春華
(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廣東廣州510800)
摘要:圍繞裝備制造產業轉型升級,以協同創新為引領,依托廣東省高職重點專業機電一體化、電氣自動化技術建設項目,聯合廣東省電氣行業協會、永日電梯有限公司等企業、本科院校共同構建協同育人平臺,協同人才培養、教科研項目研究、成果共享和推廣應用為目標,深化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形成靈活、高效的運行機制和管理模式。
關鍵詞:裝備制造產業;協同育人;專業建設
*廣東省教育廳2014年度廣東省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編號:201401107)
Abstract:In view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ith the lead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relying on the Guangdong Province Higher Vocational key professional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integration and electrical automation technology construction projects, cooperating with Guangdong Province Electric Industry Association, the ECE Elevator Co., Ltd. and other enterprises,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jointly build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platform, make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deepen the reform of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and explore the flexible and efficient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management mode, with results sharing and application promotion as the goal.
Keywords: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ooperative educati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中國是全球的裝備制造業大國,廣東省是全國最大的裝備制造業基地,廣東的裝備制造業高度集中在珠三角地區。《廣東省裝備制造業發展規劃(2009~2013年)》提出廣東省裝備制造業的整體目標為:2020年廣東省成為具有較強集聚和輻射能力的世界裝備制造業基地之一。珠三角地區產業結構升級、裝備制造業的快速發展對先進裝備制造技術人才的需求量將呈現幾何式增長,對裝備制造技術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能提升需求單靠學校、企業、行業協會一方力量很難完成,需要建立一個集學校、企業、行業協會等共同參與的協同育人平臺,更好地滿足廣東省對裝備制造技術專門人才的需求,從而使廣東省成為具有較強集聚和輻射能力的世界裝備制造業基地之一。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我省教育“創強爭先建高地”的意見》(粵府〔2013〕17號)、《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教育廳關于以協同創新為引領全面提高我省高等教育質量若干意見的通知》(粵府辦〔2012〕103號)文件精神,加快提升我省高等教育發展水平,省教育廳和省財政廳決定實施廣東省高等教育“創新強校工程”,突出人才培養在學校各項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圍繞優化結構布局、改革培養模式、創新體制機制、健全質量保障體系等主要任務,全面深化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建立寓教于研的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和復合型、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協同培養模式。
(一)發展思路
依托學院的廣東省高職2014年電氣自動化、2015年機電一體化重點專業建設項目,以協同育人體制機制創新為先導,完善協同人才培養機制,突出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
(1)以協同創新為引領,聯合廣東省電氣行業協會、永日電梯有限公司等裝備制造企業、本科院校共同建立協同育人平臺,深化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共同實施“校企深度融合、高本分段貫通培養”的人才培養模式。
(2)多方聯合開發和共享優質教學資源,引領教學模式按照崗位技術技能的要求進行崗位定向培養或學歷技術提升。打破校內外、校企之間合作的壁壘、打通人才培養的上升通道,適應裝備制造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
(二)發展目標
圍繞裝備制造產業轉型升級,通過搭建協同育人平臺,充分發揮協同各方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優勢,以協同人才培養、教科研項目研究、成果共享與推廣應用為目標,探索形成靈活、高效的運行機制和管理模式,聚集優質資源,積極推進高本本貫通培養,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把協同育人平臺建成省級協同育人創新示范平臺。
(一)組建方式
裝備制造一體化協同育人平臺是以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工程學院為牽頭單位,以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校企合作發展理事會為平臺,多方共同建立協同育人中心管理辦公室,成立高本項目團隊。管理辦公室全面負責中心運作和管理,辦公室設主任1名、副主任人4名。
(二)主要分工
1.牽頭單位
全面負責人才培養方案,負責制定專業教學標準、高本銜接課程,訂單班課程落實,高職段學生教學和學籍管理,高職畢業證的頒發,高職校內實訓場地的提供,為企業提供員工的培訓,科研成果應用推廣。
2.廣東省電氣行業協會
解讀職業資格證書標準和行業標準,審核企業需求,負責學術研究、科技交流、進修培訓,負責表彰獎勵、成果總結、提供科技服務實體等。
3.永日電梯有限公司
為“訂單班”學生提供實習崗位和學習基地,為教師提供企業經驗積累的平臺,提供崗位能力需求、崗位任職標準、崗位任職與晉升考核標準,協助訂單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的制定,提供車間現場流程的視頻,豐富教學資源庫。
4.五邑大學
為高職畢業生和企業員工提供深造機會,為企業培養高級技術人才,共同制定三二分段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制定專業教學標準、專本銜接課程和核心課程標準,本科段教學和學籍的管理,本科畢業證、學位證的頒發。
5.廣州市金華美工藝制造有限公司
學生頂崗實習,金華美獎學金的管理,頂崗實習質量監控信息化平臺,專兼結合的實踐基地教學團隊,校外實踐教育的課程、內容和教學資源庫,申報省級大學生校外實訓基地。
(一)整體設計
以高級技術技能人才協同培養為目標,著力打破協同單位之間的壁壘,實施人才培養與專業服務相融合,學歷教育與崗位培訓相銜接。在優質資源共享、團隊統籌管理和人才協同培養方面進行有效改革,推動平臺體制機制的革新。
(二)創新點
(1)構建校內外、企、行業協同育人機制。成立管理團隊,管理協同育人平臺的運營、監督和調整,形成協同合作的長效機制。
(2)共同制定三二分段高本銜接的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制定銜接課程和核心課程標準,實現高本貫通培養,提高學歷層次。
(3)構建特色鮮明的先進裝備制造技術資源庫,實現協同主體交叉學習。
(一)校企合作體制機制建設成果
依托“廣東交通職業教育集團”和“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企業合作發展理事會”,構建了由“行業主管、企業、專業”組成的“機電一體化專業校企合作發展理事分會”、“電氣自動化專業校企合作發展理事分會”。
(二)開展多模式協同育人,成果顯著
(1)校企雙方共同組建校企合作機電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根據企業的需求,共同制定適合企業工作崗位的技術技能及經營管理類人才的培養方案、專業課程標準。
(2)每年從機電類專業中招收50名學生,成立“永日電梯”訂單班,共同培養電梯制造與維護類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3)新增國家級師資培訓項目2項、省級師資培訓項目3項,已培訓約100名中高職專業教師,培訓收入近125萬元。
(4)成立電氣自動化專業科技服務團隊,為學校和企業培訓員工634人次。橫向課題4項,授權實用新型專利2項,合同資金達86萬元。
(5)畢業生職業資格證書獲取率100%,專業學生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競賽”高職組省級以上比賽中取得了優異成績,23人次獲省級以上獎項12項。
(6)三二分段一體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轉段考核實施辦法。與五邑大學大學、仲愷農業大學開展了貫通培養的人才培養方案論證會、經驗交流會。
(7)建設省級資源共享課《孕蘊悅外圍實訓設備》1門,院級精品課程2門,院級網絡課程3門,制定教學做一體化課程標準3門,修訂課程標準10門,校企共建電氣自動化教學資源庫1個。
(8)設立了金華美、金田、永日電梯獎助金管理制度,獎勵機電類學生。
(9)舉行了兩節機電文化節、創業發展及管理要務等講座,培養學生職業道德及思想情操,增強學生對企業的吸引力、凝聚力。
(10)開發的“頂崗實習質量監控信息化平臺”,通過學生智能手機終端,實現頂崗實習的遠程安排。
通過實施該培養模式,學生的職業技能、職業素養明顯提高,報考率名列學院前茅。據麥克思質量調查,學生深受用人單位的好評,企業對畢業生的評價稱職率為100%,良好以上為95%。
參考文獻
[1]李芹.高職院校“政校行企”協同育人機制構建的依據與影響因素[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5(5):5-10.
[2]朱紹友.對高校協同育人及其機制構建的若干思考[J].高等農業教育,2015(7):44-46.
[3]沈艷霞,孫子文.物聯網工程專業協同育人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J].物聯網技術,2015(8).
中圖分類號:C9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6)03-0064-02
作者簡介:宋春華(1967,3-),男,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機電一體化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