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蘇曉 肖正中(1、韶關學院英東農業科學與工程學院,廣東 韶關 512005 2、粵北生豬生產及疫病防控協同發展中心,廣東 韶關 512005)
地方性高校《動物微生物學》教學體系的優化*
鄔蘇曉1,2肖正中1,2
(1、韶關學院英東農業科學與工程學院,廣東韶關5120052、粵北生豬生產及疫病防控協同發展中心,廣東韶關512005)
摘要:地方性高校在專業和課程的設置、人才的培養上必須圍繞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核心來進行部署。優化《動物微生物學》理論教學體系、實踐教學體系和課程考核方式,培養應用型和技術型人才,旨在為地方畜牧業經濟發展服務。
關鍵詞:動物微生物學;教學體系;優化
Abstract:Professional course setting and talents training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serve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y and society.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optimize theoretical teaching system of Animal Microbiology,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and course evaluation methods,and cultivate applied and technical tal-ents in order to serv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local animal husbandry.
Keywords:animal microbiology; teaching system; optimization
地方性高校的辦學宗旨是為地方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提供可靠的人才資源保障。現在不少地方大學開始向高等職業大學轉軌,加大為地方經濟社會急需要的應用型、實用型和技術型人才的培養。所以,地方性高校在專業和課程的設置、人才的培養上必須圍繞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核心來進行部署。《動物微生物學》是一門理論性和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它對服務于地方畜牧業經濟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技術型人才的培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傳統的《動物微生物學》課程體系結構不合理,過分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重理論輕實踐,教師唱主角,學生做聽眾,既不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不利于基本技能和綜合應用能力的鍛煉,這不利于現代化畜牧業大發展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也不符合地方高校辦學宗旨,所以《動物微生物學》的教學體系亟待優化。
(一)教學內容的優化
動物微生物學作為生命科學的基礎學科,內容多、發展快并與其他學科相互交叉滲透,致使理論教學內容日益增多,這無疑與當前專業課程學時日漸減少的事實之間形成了鮮明的矛盾。所以地方高校應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對動物微生物學的課程內容加以取舍,突出知識的系統性、連貫性、前沿性和應用性,又要注意避免與其他相關學科重復教學。在教學中注意少而精,簡明易懂,突出重點,強調難點,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同時,為了滿足地方技術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還須突出實驗教學內容的系統性、綜合性和應用性,并加大實驗、實訓課教學時數,使理論教學和實驗、實訓時數能夠達到1:1左右。
(二)教學方法的優化
在優化教學內容的同時,教師應實施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以提高教學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考慮教學對象、教學環境及教學內容,采用互動式、啟發式、案例式、討論式、探究式等多種教學方法,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樣既可使課堂教學活潑生動,又能使學生積極思考,增長知識,開闊視野,拓展思維,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手段的優化
現代教育技術是高校進行教學改革、優化教學環境、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而多媒體教學已成為最常使用的教學手段[1,2]。動物微生物學內容抽象、信息量大、微觀且更新快,又受學時限制,所以必須使用多媒體教學緩解這種矛盾。建立以電子課件、電子教案、視頻、動畫、周圍微生物展示、網絡資源等為要素的教學資源和素材庫,將枯燥的、抽象的、靜止的內容通過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上進行動態展示,使教學內容更加形象、生動和直觀,并具趣味性,有助于學生理解接受并調動學習興趣;還可更好地利用課堂的有限時間,加大教學信息量,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其創新思維。同時網絡課程也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鞏固,是課下學習及了解微生物學的熱點、前沿及發展動態的渠道。
(一)以層次遞進法實施的實驗教學模式
遵照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的學習規律將實驗內容分為三個層次:即基礎訓練、綜合訓練和設計訓練。在實施過程中,學生首先要完成基礎訓練,掌握微生物學的基本操作技能;然后進入到系統訓練,熟悉微生物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程序,提高綜合應用能力;在此基礎上圍繞微生物學在畜牧獸醫領域中的應用開展設計性、創新性實驗項目進行拓展訓練。層次遞進法實驗教學模式重點突出對微生物學基本實踐技能和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使微生物實驗教學具有相對的獨立性、系統性和拓展性,有助于逐步提高學生的專業操作技能和創新思維能力。
(二)以學生為主體的課下實踐模式
這個模式的核心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培養學生對生活中、周圍環境中的各種微生物現象養成敏銳的觀察力和思考力并能進行合理的推測研究。課下實踐是對課堂學習的補充和延伸,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深刻認識微生物的過程。學生可以隨機取材,通過設計一系列小實驗來對周圍環境中的微生物進行觀察檢測。如對霉菌的培養觀察、對水中和鮮奶中微生物進行檢測、分離酸菜中乳酸菌等。課下實踐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教學信息量,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三)以發現和探索為契機的生產實踐模式
《動物微生物學》研究的任務最終是服務于生產,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鼓勵學生多參與生產實踐,用心發現問題并嘗試解決,還可以此為背景設計相關項目并開展研究。寒暑假、周末及專業實習都是學生進行生產實踐的好機會。每一次生產實習,學生帶回最多的問題就是有關動物病原體確定的問題。學生要找到答案,就要看書、查資料、請教專業技術人員并動手實踐。在生產實踐中,學生將受益匪淺。
(四)以創新為宗旨的科研實踐模式
創新型人才的成長,必須要有一個針對性的培養和訓練過程。在《動物微生物學》實踐教學過程中,對大學生創新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主要體現在創新思維和創新訓練上。畢業論文、創新實驗和教師科研項目都是學生參與科研實踐的重要環節。鼓勵學生走進實驗室,參與或自主完成應用型、創新性研究項目的設計、準備和實施、研究報告的撰寫等工作。在科研實踐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其信息素養和自主學習能力,并激發其創新思維。
依據地方應用型本科教育的培養要求,對動物微生物學的考核需突出綜合應用特色。學期總評成績采用積分制,由平時成績、實驗成績和期末成績三部分組成,其分值按1:3:6的比例分配。其中平時成績由課堂表現(45%)、課下學習、實踐情況(45%)和考勤(10%)組成;實驗成績由實驗準備(10%)、實驗操作(40%)、實驗后處理(10%)及實驗報告(40%)四部分組成;期末成績由卷面成績評定打分。在考試內容的設計上適當減少客觀題的比重,增加主觀題的比重,兩者比例可為1:1甚至更多。如此優化之后,既能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也能考查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及實驗操作技能,綜合反映學生的實力。
實踐證明,通過近幾年來對《動物微生物學》教學體系的優化,發現這種教學模式能將學生、老師、知識和專業應用有效地結合起來,有利于開拓學生視野,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創造性思維,提高實踐技能和專業素養,是地方應用型、技術型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平文祥.微生物學理論教學的改革與實踐[J].黑河學刊,2013,6:146-147.
[2]李曉華,何冬蘭,裴國鳳,等.微生物學理論課教學改革與實踐[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36):22905-22906,22909.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6)03-0084-02
*基金項目:韶關學院教改項目(SYJY20121342)
作者簡介:鄔蘇曉(1972-),女,漢族,碩士,副教授,主要從事微生物與免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