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莉
(常熟市林業站,江蘇常熟 215500)
?
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常熟市濕地與農業的協調發展模式探討
張鵬莉
(常熟市林業站,江蘇常熟 215500)
摘要在當前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深入常熟市就濕地農業發展情況進行調研,分析了當前常熟市濕地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未來濕地農業發展的方式:多措并舉,改善濕地農業生態環境;合理布局,優化濕地農業結構;提升質量,增強濕地農產品市場優勢;因地制宜,發揮濕地農業生態系統的綜合功能;部門聯動,完善濕地農業協調發展機制。這些模式可為實現常熟濕地農業發展與濕地資源保護協調并進提供參考。
關鍵詞常熟市;濕地農業;可持續發展
濕地農業主要指在天然濕地基礎上衍生或改造而成的以稻田、魚塘、葦塘、小型水庫為主體的農林牧漁等綜合發展的人工農業復合生態系統。在我國,60%以上的糧食、經濟作物、畜產品以及80%以上的淡水魚、蠶繭均由濕地農業生態系統提供[1-2]。中共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的總布局,確立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突出地位、戰略目標和4大具體任務。被譽為“地球之腎”的濕地作為全球3大生態系統之一,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濕地農業的協調發展對于維系區域生態平衡,充分發揮生態、社會、經濟三大效益方面,更是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常熟市位于長三角核心地帶、滬寧發展軸與沿江發展軸交匯處,濕地農業資源較為豐富,主要是分布在南部的水產養殖場和西部的稻田濕地。這些濕地資源不僅對于長江流域的生態環境起著重要作用,而且是我國舉足輕重的糧、油、蔬、魚生產基地。由于該區人口密集、經濟增長快、城市化進程高,耕地不斷減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對濕地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帶來新壓力。因此,合理保護與開發利用濕地資源,有效發展濕地農業顯得尤為關鍵。以往關于常熟市濕地農業的研究較少,該研究在調查常熟市濕地農業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基于生態文明建設領域,闡釋了發展濕地農業的必要性,就推進常熟市濕地與農業可持續發展提出了相關建議。
1常熟濕地農業發展現狀
1.1濕地特點及其分布規律常熟市是一個濕地資源比較豐富的城市,其濕地資源主要處于長江沿江濕地區和太湖濕地區,常熟市境內濕地面積30 745.90 hm2,占全市總面積的24.33%。常熟市濕地類型比較齊全,既有河流濕地,又有沼澤、湖泊和人工濕地。其中,湖泊濕地有昆承湖、尚湖、南湖蕩;河流濕地有長江、望虞河、白茆塘、元和塘、張家港河、橫涇塘、官塘等;主要沼澤濕地有沿江蘆葦灘。人工濕地則主要以分布在沙家浜、辛莊諸鎮的水產養殖場為主。河流濕地面積18 295.05 hm2,湖泊濕地面積3 457.21 hm2,沼澤濕地都為草本沼澤,濕地面積747.29 hm2,人工濕地面積8 246.35 hm2,占濕地總面積的59.50%,灌溉水田面積42 826.20 hm2[3]。
1.2濕地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由于20世紀70年代圍圩造田,20世紀80、90年代過度開發,常熟市境內約20%的鎮級、村級生產用河道被擠占,15%的稻田被挪作他用;同時,工業廢水、生活污水未經處理即任意排放問題仍然存在;加之湖泊自然演替,以及水花生等外來生物入侵,導致濕地面積大量減少、濕地環境受到污染,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濕地功能明顯衰退,嚴重制約著全市濕地農業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慶幸的是,隨著近年來常熟市積極創建園林城市、生態城市等工程的實施,全市在濕地保護與恢復、濕地科普宣教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有力地提升了全市濕地農業生態環境。
調查發現,常熟市稻田濕地主要以水稻種植為主,產值較高,但基本上以單一種植水稻為主,稻田綜合利用率較低;用于水產養殖的濕地管理技術相對生態高效:在常熟1.12 萬hm2的水產養殖面積中,池塘養殖面積0.68萬hm2,且85% 以上的池塘都采用了蝦、蟹混養模式。近年來常熟市水產推廣站積極引進并推廣微孔增氧新技術,實現了水產養殖大規格、高產高效和生態環保3大突破[4]。而沼澤濕地或荒蕪,或單一植葦,或采取粗放方式進行水產養殖,投入少、效益低。
1.3濕地農業產品產量相關部門提供的數據表明,2014年全市實現農業總產值72.28億元,其中2.09萬hm2優質水稻,產量19.73萬t;1.12萬hm2養殖水產,有大閘蟹、河蝦、龜鱉等,總產量3.6萬t;包括水生類、葉蔬類等100多種蔬菜,面積達2.67萬hm2,總產量110萬t[5];除此以外還包括大量用于綠化的喬灌木、花卉等。由此可見,濕地在江南水鄉的農業生產收益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2常熟市濕地與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2.1環境問題有待改善濕地農業生態環境的好壞,直接決定了農產品的質量和數量。隨著城市化、工業化建設進程的加快,圍網養殖、筑壩斷流,加之生產生活用水、農業面源污染等,導致水面減少、水質下降,水產品安全問題突出,且稻田因長期重用輕養,重化肥輕有機肥導致氮、磷、鉀比例失調,肥力下降。由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濕地農產品安全問題日益突出,濕地農業環境亟待改善。
2.2濕地農業生態系統較為脆弱部分在開發濕地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農業,不僅對濕地生態系統本身造成破壞,同時其發展也受制于濕地生態系統[2]。濕地農業易受干旱、洪澇等極端災害性天氣及病蟲害入侵影響[6],尤其是水產養殖,若遇降水較多年份,會導致池水淡化、魚蝦死亡,嚴重影響養殖戶的收益。
2.3濕地農產品市場優勢不夠強諸如蓮藕、茭白、茨菇等水生蔬菜季節性較強,難以滿足消費者對鮮活農產品的實際需求。西方發達國家幾乎一半以上的農產品需要經過深加工、精加工才會進入市場流通環節,據統計,初級產品與加工產品的產值比約為1∶3[7]。而目前,常熟市濕地農產品貯運、加工、保鮮技術相對滯后,影響了農產品附加值的提升及農民收入的提高。同時,濕地農業生產對基礎設施要求較高,需要較多的資金投入,農民在經營過程中存在著較大風險。
2.4濕地農業多項功能未得到充分發揮目前,常熟市濕地農業生態系統多以生產農業產品為主,功能單一,濕地獨有的生物資源開發領域仍然較窄,水平不高。濕地農業產業化體系尚未形成,農產品加工業以及濕地旅游農業、濕地農業文化建設等尚處發展起步階段[8]。
3常熟市濕地農業轉型升級的幾點建議
3.1多措并舉,改善濕地農業生態環境從濕地農業可持續發展角度出發,加強環境污染治理和預防工作科學制定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采取現代污水凈化技術及污染防控綜合整治措施,從源頭上治理濕地水質惡化問題;同時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加強監督管理;采用生態工程、生物技術等措施有效保護、修復濕地,積極開發綠色食品和生態農業技術,通過種種措施達到兼顧濕地資源與生態保護的濕地農業可持續發展模式。
3.2合理布局,優化濕地農業結構根據常熟湖泊、河流、稻田、沼澤等不同類型濕地的特征構建與之相適宜的濕地農業合理開發利用模式,并逐步推廣開來。始終堅持宜農則農、宜漁則漁、宜林則林、綜合利用濕地農業資源的原則,大力發展具有江南水鄉特色的濕地種植業與養殖業,著力提高濕地農業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在適宜鎮、區大膽嘗試并推廣發展稻漁共作:稻-魚-蝦、稻-田螺、稻-泥鰍等安全高效種養結合模式與秧-藕-稻、早稻-荸薺等水生蔬菜優化模式;合理利用常熟豐富的湖泊、沼澤資源,在沼澤及沿湖低洼灘地,重點推廣林-蔬-漁-禽立體種養模式[9-10]。
3.3提升質量,增強濕地農產品市場優勢面對各種自然災害的威脅,針對不同區域自然條件及社會發展狀況,設計并實施兼顧濕地資源與環境保護的濕地發展模式,通過規范種植技術、加強檢測,強化農作物病蟲害監測和防控技術指導等科學管理措施,并從政策扶持、資金投入、技術創新等方面,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打造綠色品牌,提高濕地農業效益,降低農民經營風險,實現收入大幅提高。
3.4因地制宜,發揮濕地農業生態系統的綜合功能濕地農業生態系統不僅為人類提供生產生活必需品,同時還具有調節氣候、美化環境、保護生態、休閑觀光、科普宣教等多種功能。依據濕地農業的功能用途,把濕地農業分為產品型濕地農業、資源保護型濕地農業、環保型濕地農業、觀賞型濕地農業4種類型[11]。濕地農業的綜合利用應因地制宜、抓住其主要功能,注重多物種、多層次、多時序、多產業結合,突出資源特色,引入加工環節,在濕地農業生態系統中,適當種植具有觀賞價值的水生花卉等,同時將濕地農業與鄉村旅游結合,促進各產業有機融合,推進濕地農業由目前較為單一的產出農產品功能向生活體驗、生態環保等多種功能轉變。
3.5部門聯動,完善濕地農業協調發展機制建立由政府主導、部門配合、社會參與、職責明確、運轉協調的聯動工作機制。由市農委全面負責濕地農業的指導、管理和監督工作;市水利、發改、環保、國土資源、建設等相關職能部門及各鎮、區共同協作,同時調動社會各方的積極性,鼓勵、吸納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并定期聘請濕地農業領域的專家教授進行技術指導,共同研究制定相關規章制度,通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斷建立和完善濕地農業協調發展機制,實行科學有序管理。
江蘇省常熟市地理位置特殊,濕地資源豐富。隨著生態文明建設提升為國家戰略,濕地資源的社會、經濟及生態價值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實現常熟市濕地與農業可持續發展,提高其綜合效益水平必須將生態文明建設理念融入其中,在保護濕地生態的前提下,合理布局、優化結構、因地制宜地實施兼顧濕地資源與生態保護的農業發展模式,通過促進濕地農業轉型升級,提高濕地農業的整體效益,從而實現濕地生態環境與農業發展雙贏。
參考文獻
[1] 王世巖,楊永興,楊波.我國濕地農業可持續發展模式探析[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5,13(2):176-178.
[2] 金衛斌,田小海,劉章勇,等.濕地農業的概念、特征與主要研究任務[J].湖北農學院學報,2004(4):242-243.
[3] 常熟市林業站.常熟市濕地資源調查報告[R].2009:1-3.
[4] 何奇,曹志剛,黃菊芳.常熟推廣微孔曝氣增氧技術蝦蟹增產[J].農機科技推廣,2013(3):42-43.
[5] 常熟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常熟年鑒(2014)[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4.
[6] 王學雷.江漢平原濕地生態脆弱性評估與生態恢復[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35(2):237-240.
[7] 秦麗云.江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研究[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1):8.
[8] 閆志利.生態文明視域下河北省沿海地區濕地農業發展模式研究[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9( 2):53.
[9] 張洪程,楊勇,戴其根,等.長江下游濕地農業及其發展探討[J].江蘇農業科學,2004(4):1-4.
[10] 于硯民.長江口地區濕地生態環境保護與對策[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21(3):100-104.
[11] 劉向華.我國農業生態系統核心服務功能體系構建[J].當代經濟管理,2010,32(12):37-41.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Pattern of Wetland and Agriculture in Changshu C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ZHANG Peng-li
(Forestry Station of Changshu City, Changshu, Jiangsu 215500)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wetland and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situation was investigated in Changshu City. The major problems were analyzed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etland and agriculture in Changshu City. Development modes of wetland agriculture in future was put forward, such as improv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wetland agriculture,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of wetland agriculture, enhancing the market advantag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wetland, exerting the comprehensive function of wetland agriculture ecosystem, and perfec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wetland agriculture. All these modes provided references for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pattern of wetland and agriculture in Changshu City.
Key wordsChangshu city; Wetland agricul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作者簡介張鵬莉( 1986- ),女,山西晉中人,助理工程師,碩士,從事濕地管理和保護研究。
收稿日期2016-02-14
中圖分類號S-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16)08-2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