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睿
(同濟大學 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上海 200092)
高校輔導員工作的“三部曲”
李睿
(同濟大學 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上海 200092)
我在同濟大學擔任專職輔導員工作已有14年。在波瀾不驚的輔導員生涯中,一路摸爬滾打,跌跌撞撞地成長著,也曾有一些困惑、遺憾,甚至失敗。然而,當初選擇從事輔導員工作,沒有人只是因為薪酬待遇和所謂發展機遇,若干年之后我們選擇堅守,也肯定不會因為這些。做輔導員擁有年輕而快樂的心是初衷也是追求。
輔導員工作是辛苦的,也是專業的,更是幸福的。之所以說辛苦,因為事關學生成長成才的大事小情都要記掛在心上、一年365天手機24小時從不關機。之所以說幸福,是因為每當看到學生一點一滴的進步,健康快樂地成長,我都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所在;之所以說專業,是因為做好輔導員工作,不僅需要具備愛心與責任,更需要育人育己,提升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助力學生的成長,幫助他們實現夢想。送走一屆屆畢業生,看著他們或已成為設計院的主創設計師,或已投身祖國西部大開發,在各行各業中發光發熱。我更加堅信,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也是幸福的。
我將我的工作方法凝練為“三部曲”:一是貼近需求、分類指導;二是整合資源、系統提升;三是完善機制,妥善處置。
一、貼近需求,分類指導
談心談話。2002年參加工作伊始,我與每位同學的談心談話就拉開了序幕。自那時起我就堅信——即使日后網絡再發達,也還是需要談心談話這種深入交流的方式。這對新任輔導員而言并不簡單,一開始我也做得不甚理想。為了贏得信任與支持,希望學生對我們敞開心扉,我們更需要誠摯而懇切地表達尊重與理解,傳遞信任與寬容,平等地交流,關注他們的需求與困惑,準確把握學生思想的變化。
跟蹤輔導。2008年,我開展連續五年的跟蹤輔導,系統地劃分學生不同需求和不同發展階段,尊重個性差異,挖掘優勢潛能,開展分類指導。開學伊始,我以成才成長系列問卷為藍本,了解新生在政治面貌、學業發展、生涯規劃等方面對自己的希冀與要求,通過五年時間的跟蹤輔導,不斷了解學生新的期待與需求,鼓勵他們沿著既定方向不斷明確并逐漸實現目標。學生也逐漸成長成為“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上海市創業新秀”,有的毅然選擇留校從事輔導員工作與我并肩作戰。
持續服務。除了學生時代生涯規劃的指導,也要持續關注年輕校友的發展,見證他們的成長,繼續擔當其人生道路上堅定的支持者和智囊團,他們不僅是我們的朋友,更是年輕的學弟學妹們追隨的榜樣。
二、整合資源,系統提升
高校輔導員是學生成長成才的引路人。進入大學階段,不論在學業上,還是在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上,仍然需要輔導員老師的引導幫扶。然而,輔導員也不是萬能的,有可能獨當一面,但并非無所不能,在很多領域還是要整合資源,系統提升。
一對一學業指導。面對專業學習的困惑,我注意整合專業教師資源,邀請院士、教學院長、系主任等知名教授以學業“問診”的形式為學生答疑解惑。
留學交流延長線。面對出國深造的需求,我整合年輕校友資源,邀請赴哈佛、劍橋等名校學成歸來的學長現身說法,提供個性化的指導與幫助。
知名校友采訪。面對畢業去向的困惑,我整合各地校友資源,組織校友風采展示,傳承同濟精神,強化社會責任,引領多元化培養。以校友風采強化社會責任,引領多元化培養模式;以校企合作強化實踐育人,鍛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校友捐贈完善激勵機制,營造環境推動文化育人。自2003年6月以來,我們共派遣176人次分赴47座城市采訪了409位校友,參與編撰《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杰出校友(第一輯)》,鼓勵學生志在四方,胸懷天下。
專業特色社會實踐。我重點關注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在志愿服務中發現問題,在社會實踐中研究問題,在科技創新中解決問題。陸續結合災后重建、新農村建設等主題,依托專業特色,開展相應的社會實踐活動。近年來,學生中也不斷涌現出獲得全國挑戰杯特等獎、全國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一等獎、參軍入伍投身國防建設和志愿服務西部的先進典型。
三、完善機制,妥善處置
輔導員的瑣碎工作中包含著責任。作為專職輔導員,我們要盡心守護學生成長,突發事件的處置是難免遇到的考驗。
劃分階段,明確重點。在長期的工作中,面對復雜的矛盾,棘手的狀況,將突發事件處置的流程進行階段性劃分,明確不同階段的工作重點和主要任務:在事件之初,穩定情緒、控制局面;在處置階段,以誠感人、以情動人、以理服人;在善后階段,妥善處置,簽署備忘錄或協議。
貫徹“213”工作方法。即始終堅持兩個第一:像120急救醫生一樣,在第一時間,出現在工作第一線;始終堅定一個信念:一切為了學生;始終把握三個關鍵:信息渠道通暢、處置措施適當、原則立場公正。
編制案例集與流程圖。我通過及時匯總、梳理、分析相關案例,研究突發事件的誘因、特征與種類等,參與編制《突發事件處置案例集》;結合當代大學生特點和學校特色,依照學校學院突發事件處置流程,編制相應的流程圖;定期組織輔導員進行專題研討,分享經驗,凝聚團隊。
輔導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只有自身不斷學習進步,才能更好地為學生服務。通過參加培訓、參與課題、撰寫論文,有助于不斷提升理論修養和實踐能力。近期,我與團隊成員一起仔細研讀了從2008年至2014年1300位全國輔導員年度人物入圍人選的事跡材料,先期聚焦于輔導員在引領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的理念與實踐層面的創新,也學習到了不少典型做法和先進經驗,都有助于日后工作的開展。
一路走來,正是身邊優秀的學生和每一位師長,他們提醒著我“堅定地選擇,執著地追求”,不放棄信念與堅持,不放棄奮斗與拼搏,不放棄渴望成功的希冀,不放棄戰勝挫折的勇氣,不放棄面對挑戰的果敢與堅毅。因為,選擇輔導員職業,就選擇了同心砥礪,與學生共成長。
(欄目編輯:華秀梅)
1674-5337(2016)03-0097-02
10.13585/j.cnki.gxfdyxk.2016.03.024
李睿(1980-),男,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黨總支副書記;2014年“全國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
G64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