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宜春,陳雨薇
(廣西警察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8)
?
廣西公安院校卓越警務人才培養模式的探析
黎宜春,陳雨薇
(廣西警察學院,廣西南寧530028)
隨著公安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成為提高公安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主要任務。通過闡述卓越警務人才產生的背景,論證廣西警察學院培養卓越警務人才的必要性,在參考和借鑒國內外警務人才培養經驗的基礎上,提出構建卓越警務人才培養模式的途徑。
卓越警務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質量;地方公安院校
警務人才是法治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警察代表公安機關執法,是社會管理服務的參與者,其法治素質和執法水平直接影響法治建設的進程。卓越警務人才培養就是在公安教育領域內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框架下的一種具體教育模式,卓越警務人才培養模式是創新法治人才培養體制的主要內容。公安院校是公安人才教育培養的重要基地,其人才培養水平直接關系到學院教育培訓質量。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背景下,卓越警務人才培養模式注入了新的理念和標準,地方公安院校應當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培養具有地方特色的警務人才,實現公安教育特色化的發展,這對創新法治人才培養體制,保障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所謂卓越,是指杰出、不平凡。卓越警務人才不同于傳統的公安人才,其素質和能力高于普通公安人才,因此卓越警務人才培養模式所需要的培養方式、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師資隊伍等方面是不同于以往的警務人才培養模式的。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部署,自2011年底,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委聯合出臺《關于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啟動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根據該意見的要求,卓越法律人才的三個具體培養目標,分別是應用型、復合型法律職業人才,涉外法律人才和西部基層法律人才,其中西部基層法律人才是為了適用西部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的需要,面向西部基層政法機關,具有奉獻精神、較強實踐能力,能夠“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基層法律人才。2014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確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實現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目標,并對實現總目標提出了一系列的任務和要求,其中對創新法治人才培養機制作出了重要規定。2015年12月,中央編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安部、教育部、財政部和國家公務員局聯合出臺的《關于公安院校公安專業人才招錄培養制度改革的意見》,提出要進一步明確公安院校人才培養定位,公安本科院校根據辦學資質,培養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高層次警務人才(研究生層次)和高素質應用型警務人才(本科層次)。由此可見,卓越警務才人是經過系統的公安本科教育,不僅具有完整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而且具有較強的實踐應用能力,政治立場堅定的高素質警務人才。
1.中國—東盟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公安人才的需求
廣西屬于西部大開發范圍,自2010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到2015年自由貿易區升級,廣西與東盟國家的經濟貿易往來不斷深入擴大。廣西地處我國西南邊陲,具有沿邊沿海沿江的地理特點,隨著邊境貿易增加,各類跨境犯罪日益增多,社會治安形勢復雜。為保障區域社會經濟健康穩定發展,廣西公安隊伍應當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和能力,以適應新形勢下預防和打擊違法犯罪的需要。但是,由于警力不足、工作任務繁重、基層公安干警學歷較低以及在職教育培訓缺乏等原因,部分公安干警并不能適應新形勢下公安工作的要求。廣西警察學院作為廣西惟一一所本科公安院校,其對警務人才的培養是廣西公安法治人才隊伍建設的基礎性、先導性工作。學院應當順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著力培養既具有扎實理論功底又能服務基層公安實戰的警務人才,提高公安隊伍的綜合素質和執法水平。
2.公安本科院校發展需要
公安本科院校與專科院校的培養目標是不同的。專科是培養具有一定的理論知識能夠從事某種職業或某類工作的人才,而公安本科院校培養的人才不僅需要牢固掌握本專業的理論知識,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更重要的是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學習習慣,適應社區發展需求,勝任工作崗位要求。廣西警察學院是廣西公安人才教育培養的主體,在實現對應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實際上就是在構建卓越警務人才培養模式。通過確定卓越警務人才的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入學形式、培養方式、培養途徑和管理評價制度等方面構建的卓越警務人才培養模式,將直接影響學院教育培訓的水平和質量,進而影響廣西公安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因此,從公安高等教育的角度來看,如何構建卓越警務人才培養模式是適應公安教育發展趨勢,促進公安本科院校發展,培養符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3.學生就業需要
廣西警察學院的畢業生主要是到地方、行業基層部門工作,尤其是公安專業的畢業生,大多數都在鄉鎮一級的公安部門工作。《關于公安院校公安專業人才招錄培養制度改革的意見》的基本原則之一是基層導向原則,即公安院校公安專業畢業生主要充實到基層一線執法崗位,著重滿足艱苦邊遠地區的招警需求,著力解決基層專業人才引進難、艱苦邊遠地區招警難問題。由此可見,位處西部大開發邊境地區的廣西警察學院所培養的大多數畢業生是服務于基層公安工作的。目前,我國正處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時期,各種利益沖突頻繁、社會矛盾凸顯,基層公安機關面臨的形勢錯綜復雜,這就要求通過提高基層公安民警的綜合素質和執法能力以應對新形勢下的社會問題和民眾需求。根據基層工作的實際情況,畢業生必須專業基礎扎實,實踐能力較強,綜合素質較高。這類畢業生的塑造必須通過創新公安法治人才培養機制才能實現,而構建卓越警務人才培養模式是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的重要途徑。
廣西警察學院作為新建本科院校,正在探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各種途徑。國內外卓越警務人才培養經驗為地方公安院校構建卓越警務人才培養模式提供了參考和借鑒。
1.國內警務人才培養模式
隨著國家和各地公安部門對警務人才培養的重視,我國的警務人才培養模式也在探索中發展,特別是地方公安院校的人才培養能力得到逐步提高。近年來,中央部委主導的高校卓越法律人才和浙江等省的公安院校卓越警務人才等培養計劃,把警務人才的教育和培養提到國家和社會發展的戰略高度,各地公安院校也隨之開啟了警察教育和培養模式的新探索。我國的警察教育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了以學歷教育和職業培訓相結合的公安院校培養模式,各地公安院校隸既屬于本級公安機關又受教育行政部門領導。這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較為有效地解決了各地的警務人才培養需求,但是也存在著培養目標不明確、教學任務不清晰、課程設置不合理等問題,前述“卓越計劃”正是基于這些問題進行的改革和實踐。
在各大政法院校的卓越法律人才培養實踐中,許多具有創新性的制度改革措施被提出,對以往單一化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優化。例如,中國政法大學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實施‘有靈魂’的通識教育奠定卓越法律人才的綜合素質基礎”“創新‘四跨’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卓越法律人才的復合型、應用型知識結構”“強化實踐教學環節,提升卓越法律人才的法律實踐能力”[1]。又如,中國人民大學針對應用型、復合性和涉外型兩大類法律人才制定不同的培養目標,并在教學的側重上有所區分:采取一般培養和特班培養相結合的培養方式,在課程設置上分為共同必修課程、特色課程和針對涉外人才的全外語講授課程,在師資的配備上也大力推行理論和實踐、國內和國外的結合[2]。
在地方公安院校的卓越警務人才培養實踐中,也不乏有借鑒意義的教學管理制度創新。例如,浙江警察學院將著眼點放在明確培養標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優化師資隊伍、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等四個教學管理的關鍵環節上,率先提出以“3+1”的理論和實踐部門合作培養模式和“2+1+1”國際之間聯合培養模式,并通過在師資隊伍建設上不斷優化“雙師結構”以提升教學過程的實踐性和應用性[3]。湖南警察學院也十分重視師資隊伍的建設,針對目前公安院校師資隊伍中存在的問題,從“敬業高尚化、科學合理化、實戰職業化、動態雙向化”[4]等四方面對卓越警務人才計劃下公安院校的師資隊伍建設提出了新要求。遼寧警官高等專科學校通過重新構建“教、學、練、戰”一體化的人才培養大格局來加強教學實踐、校局合作采取“三個一體化”的方式來全面推進資源共享,并且本著“文化育人,政治建警”深抓思想政治教育和警務化管理, 大力改革教學模式和考核方式,研發“全國公安教育訓練網絡學院”技術平臺以實現“學、練、考、管”四大系統為一體的互聯網教學資源整合[5]。
2.國外警務人才培養模式
各國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社會環境以及警察制度千差萬別,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人才教育培養模式也存在諸多差異,但警察法律制度相對成熟的發達國家的警務人才培養模式依然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學習之處。
(1)教學培養形式。英國作為近代警察制度的發源地,其對警察的培養以職業教育為主而不包括學歷教育,其中專門警察學院的培養制度包括三部分:見習警察培訓(基層警察首任培訓)、晉升考試與培訓、高級警察培訓[6]。美國基本沿襲了英國的警察制度,即學歷教育由普通大學承擔,警察學院僅為各個州、市、縣警局針對在職警務人員開展職業培訓。實際上,法國、德國、泰國、日本的警察,在教育培養層次上都采取了與英美相同的職業教育模式。韓國作為鄰國其警察教育模式跟我國更為接近,三大警察院校培養層次分明且教學任務明確,韓國警察大學負責學歷教育和高級警察培訓,警察綜合學校承擔普通警察的業務培訓,而中央警察學校則專門進行各種新警的入職培訓[7]。
(2)教學培養內容。英美法德日等國的警察職業教育的性質決定了其直接面向警務實踐的特點,因而在其教學培養中十分重視理論與實踐結合,例如在美國警察院校的課程設置中講授和實踐的學時比重各占一半,而英國警察院校的課程設置也多以刑事偵查、巡邏與勘察、擒拿術、急救等與業務開展密切相關的內容為主[8],法國的圣西爾高級警長學校在兩年的教學中用三段時間在學校上理論知識課并分三次組織學生到實務部門實習[9]。韓國則是學歷教育與職業教育分開培養的典型代表,警察院校由警察廳制定全國統一的教學培養計劃,對不同培養層次的學員有不同要求:承擔學歷教育任務的警察大學秉承韓國精英教育理念,在課程設置上則結合了警務專業和通識教育兩方面的課程;警察綜合學校專門承擔普通警官的升職培訓、干部后備力量培訓和各種業務培訓工作。
(3)院校師資組成。英美等國的警察院校和實務部門有著緊密的聯系,警校教師大多是從實務部門篩選而來,并且在授課任務結束后還要回到原工作崗位,從而實現理論和實務的雙向循環。其中美國的警察學校對教師的選拔極為嚴格,擔任專業課程的教師必須是有大學以上文憑和5年以上警齡的資深警官,這部分教師約占七成,公共課程則由從各地大學聘請的相關專業學術型教師兼職授課,這部分教師約三成;日本警察院校的師資構成也分為兩部分,其中教授、副教授由直接任命產生,而教官需要經過警察機關和警察院校推薦和考核[10]。韓國也建立了頗具特色的警務和教學部門的交流制度及教官培訓制度,警察大學的師資學歷層次高、警務工作時間長、對外交流經驗豐富、年齡層也較輕[11]。
1.改革教學培養模式
地方公安院校在人才培養模式上,既要遵循國家公安機關和教育機關的集中領導,同時要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培養制度創新。首先,要在現有國家統一的學歷教育基本學制的基礎上,通過改進課程內容設置、加強教學實踐環節、開展專業實習活動、支持對外交流訪學等舉措,實現教學培養環節的特色化。其次,又要結合地方實際和本校辦學特色,在專業和學制的設置上更好地銜接理論教學和警務實踐,在學習時間和空間的設置上更好地實現區域之間和國際之間的交流合作。通過培養模式的改革使人才培養落實到具體的工作安排上,為卓越警務人才培養計劃提供制度保障,以推進和保障該計劃的實施。
2.創新學員管理模式
公安院校一向重視學生管理工作,對學生實行警務化管理,通常采用學工處統管、系管學生的模式或兩種相結合的模式。目前,廣西警察學院采用系管學生模式,即由學生所在專業的系部對學生進行管理的模式。各系部可以從專業性質和職業要求對學生學習、生活以及實踐活動作出針對性的計劃和安排,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和實踐能力。學生隊長應當由專業教師、專職隊長和部隊退伍軍人按一定比例組成,從專業素質培養到警務化管理等方面都能夠更好地服務和管理學生。在公安院校嚴格的警務化管理中,通過系管學生模式能夠提高卓越警務人才培養質量。
3.強化師資隊伍建設
《關于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提出的工作措施之一是實施高校與實務部門人員互聘“雙千計劃”,即選派1000名高校法學骨干教師到實務部門掛職1—2年,參與法律實務工作,選派1000名法律實務部門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家到高校任教1—2年,承擔法學專業課程教學任務。2015年公安部出臺《關于實施全國公安院校與公安業務部門人員互派“雙千計劃”的通知》,加強公安院校與公安機關密切聯系,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師資建設水平。“雙千計劃”是培養卓越警務人才的具體措施。在此基礎上,公安院校應當進一步強化師資隊伍建設。
首先,在“引進來”的環節上,要繼續提高教師隊伍的教學素質,要對專任教師公開招考并對候選人的教學資質進行嚴格篩選,以改善部分地方公安院校教師理論知識水平不高的現狀;可以借鑒英美及韓國警察學校的經驗,吸收具有豐富實務經驗的法檢工作人員、民警、律師等作為兼職教師,以改變目前公安院校教員構成以理論科研人員為主的局面。其次,也要重視“走出去”的環節,通過委培、進修、培訓等方式派出教師到國內外名校交流學習,提高在職教師的學歷層次和外語水平,以提高地方公安院校的科研實力;鼓勵在職教師到相關實務部門掛職鍛煉,并計入工作量認定和職稱考核標準中,最終實現師資隊伍的雙向流動。
4.銜接警察職業需求
目前,按照《關于公安院校公安專業人才招錄培養制度改革的意見》的要求,我國正完善公安院校招生與公安機關招警協調機制,即公安院校公安專業招生規模要與公安機關招警需求相銜接,同公安院校培養能力相適應。所以,本科學歷教育的培養對象多以畢業后參加公安工作為目標,而順利通過公務員考試并取得相應崗位任職資格,是從事警察職業的必要條件。為此,在卓越警務人才培養計劃實施過程中,應當注重公務員考試知識與警察實務工作專業技能的相互銜接,適當在課程設置中加入公務員考試的重點內容。此外,警察職業教育培訓的對象是在職的公安干警,需要在有限時間內掌握與提高警察實務的應用技能,以便更好地在警察工作崗位服務。為此,培訓階段的教學應立足于警務實踐,對其今后的職業發展所需技能進行提升,為其將來成為真正的卓越警務人才打下堅實的專業基礎。
5.發展地區特色辦學
地方警察院校在綜合發展時,要結合本地區地理區位和政策導向,在辦學過程中發掘地方特色和優勢。例如,廣西與東盟國家的公安機關之間一直有著良好的警務合作傳統,在許多領域多次開展打擊跨國犯罪、境外追逃聯合行動以及高層互訪等活動中取得了顯著成果,在警務人才的教育培養上也建立了多種形式的合作。例如,廣西警察學院已經參與加拿大哥倫比亞省司法學院的中國培訓項目,選拔優秀學生參加培訓,以期達到擴寬學生視野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未來,培養的目標應該是通過交流合作培養具備開展高水平警務合作的國際型卓越警務人才,培訓課程安排應該圍繞國際化、地區化的特點,師資建設要繼續培養和引進雙語教學人才,未來還要根據雙方的合作意愿來設置更為多種多樣的合作培養項目,例如講座、會議、論壇、短期培訓、長期互換培養等。
6.加強經費物質保障
首先,無論是前述教學培養模式的改革,還是強化師資隊伍建設,都要有充足的資金支持學員和教師開展教學實踐,例如:學歷教育的學員參加崗位實習的費用,師生參與地區間和國際交流等需要旅費,教師參加培訓、會議、交流、訪問等活動的相應費用,警察院校舉辦講座、論壇、會議等開支。其次,對警察院校的教學環節、課程設置、實務訓練等方面進行改革,也要以相應的物質條件為前提,例如:警體訓練設施、技術偵查裝置、司法鑒定設備、網絡通訊設施等。因此,應當加強政府的經費投入和社會的經費資助,在警察院校管理體制改革的進程中充分調動各方力量;同時也要推進本地院校與實務部門間的合作,搭建信息共享、優勢互補、高效利用的教學資源共享平臺。
構建卓越警務人才培養模式是提升地方公安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措施,體現公安院校專業人才招錄培養制度改革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廣西警察學院作為新建本科院校,在迎接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的過程中,應當明確人才培養的目標與定位,以培養本科層次的高素質應用型警務人才為主要目標,確定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形成符合中國國情又具有地方特色的卓越警務人才培養模式,以期促進中國法治人才教育不斷發展。
(責任編輯:呂建萍)
[1]黃進.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悉力培育造就卓越法律人才[J].中國高等教育,2012(9):8-9.
[2]王利明.卓越法律人才培養的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13(12):27-30.
[3]傅國強.卓越警務人才教育培養的實踐和探索[J].公安教育,2012(1):48-51.
[4]蔡炎斌,蔡抜平.基于卓越警務人才培養的公安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思考[J].江西警察學院學報,2014(2):114-118.
[5]米佳,肇啟軍.堅持服務實踐宗旨 培育卓越警務人才[J].公安教育,2012(8):46-48.
[6]張淮.論英國警察的教育培訓體系對我國警訓工作的啟示[J].甘肅警察職業學院學報,2003(5):1-4.
[7]孫燕.韓國警察教育的現狀及啟示[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03(3):151-154.
[8]李光文.談英美警察教育對我國公安教育的啟示[J].公安教育,2003(5):26-27.
[9]殷炳華.國外警察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要素化解析[J].山西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4):82.
[10]王曉峰,武文斐.國外警察教育模式的幾點啟示[J].吉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2):127.
[11]陳華.以域外經驗思考我國的警察教育[J].貴州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08(5):117.
Exploration on Cultivating Mode of Outstanding Police Talents in Guangxi Police College
LI Yi-chun,CHEN Yu-wei
(Guangxi Police College,Nanning 530028,China)
With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the reform of police education, innovation of cultivating mode of talents has become the main task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olice professional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background of outstanding police talents, and puts forward ways of constructing cultivating mode in reference to domestic and foreign police cultivating experience based.
cultivating mode of outstanding police talents;cultivating mode;cultivating quality of talents;local police college
D631.15
A
1671-9719(2016)5-0051-04
黎宜春(1981-),女,廣西梧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刑事法、預防跨國犯罪。
2016-03-15
2016-04-06
2015年度校級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地方公安院校卓越警務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2015JGA01);2015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公安院校法律診所教學實訓應用的研究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