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麗紅, 劉福軍, 吳德喜
(云南農業大學,云南昆明 650201)
高等農業院校素質教育評價體系的構建
向麗紅, 劉福軍, 吳德喜*
(云南農業大學,云南昆明 650201)
摘要構建素質教育評價體系對高校改革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調查顯示,農業院校學生迫切需要強化素質教育。農業院校素質教育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實施應從自身實際出發,針對學生實際,構建科學合理的知識結構,突出學生的綜合發展測評。同時,注意助推學校的改革發展,準確合理定位學校的層次、類型、功能和特色,使學校育人目標和社會人才需求目標一致,學校發展目標和師生發展目標相和諧。
關鍵詞農業院校;專業教育;素質教育;評價體系
隨著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都十分重視高等教育評價體系的建立。經過較長時間的討論,各類高等教育評價體系紛紛建立起來,并以此為標準對高等院校辦學進行了各種評估,但是對高校素質教育的評價明顯不足,對學校的辦學發展引導不夠。高等農業院校要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跨越發展,不僅要做好教育教學、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工作,更為重要的是要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建立健全科學的素質教育評價體系,強化高校素質教育評價,對于加強素質教育,助推學校發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有著重要意義。
1高等農業院校實施素質教育的迫切性
由于特定的歷史原因,我國高校從20世紀50年代引進前蘇聯教育模式(專業覆蓋面窄,知識面窄,理工科與文科分割),并一直沿用了60多年。專業化的人才培養目標致使高等教育問題越來越嚴重。雖然我國高等教育已全面推行了學分制,但培養出來的學生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知識結構不合理,動手能力差,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不強,社會適應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職業能力不足等問題,致使高校畢業學生就業難。尤其是隨著我國高校連續十余年的擴招,高等教育質量下降,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學費上漲等問題備受社會關注。交費上大學,實行學分制,大學畢業生自主擇業,政府企事業單位的機構人事制度改革,使大學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學習壓力、經濟壓力和就業壓力。當前,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動機功利化,學習動力不足,學習情緒不穩定,意志不堅強,人際關系不協調等成為困擾大學生的突出問題。筆者根據近幾年對云南農業大學1 730名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目標、學習需要、情感特點、人際交往、學習生活、就業期望等進行的調查,發現81.6%的大學生上大學是為了獲取畢業證書,畢業后找份好工作;77.9%的學生最困惑的是畢業后就業問題;51.3%的學生覺得與陌生人在一起就不自在;42.7%的學生心里有話寧愿悶著,也不愿說出來;39.7%的大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35.4%的學生一旦被別人指責,就情緒消沉,不想與其他人多說話;33.1%的學生不知道如何順利讀完4年大學[1]。調查中,學生選擇職業的第一標準:收入和待遇占61.5%,工作環境30.8%;期望就業領域:政府部門占47.9%,事業單位占45.6%,企業27.2%,農村建設13.6%[2]。以上調查表明,大學生綜合素質不高,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生活適應能力差,就業期望較高,發展目標不明確,迫切需要對大學生加強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是以提高學生的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使學生獲得全面發展的教育[3]。高等院校開展素質教育可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培養和調動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掌握必備的知識技能、發展能力和完善個性,成為優秀的高素質人才。
2實施素質教育需要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
21世紀是一個教育的世紀、競爭的世紀,對人才有著更高的要求。高等院校培養出來的人才不僅知識面廣,能力強,外語、計算機水平高,還應知法守法,愛國愛崗敬業,這必然要求高等院校正確處理專業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關系,實現二者的協調發展。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叔子說:“沒有現代科學,沒有現代技術,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打就跨。但是,如果沒有人文精神,沒有民族文化傳統,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打就跨。”[4]因此,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不僅應注重培養學生掌握廣博的基礎知識,提高操作技能,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還應重視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質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以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民族自豪感、義務感和責任感,使學生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堅定信念,并且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具有社會適應力。
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的需求是隨著科學技術、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經濟社會發展程度越高,對各類高素質勞動者的質與量的需求就越大。高等農業院校培養的學生畢業后大多從事農業技術推廣、科研、創業、管理等工作,這對農科大學生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想學生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主動服務新農村建設,學校必然應強化素質教育,培養大學生全面合理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大學生全面合理的知識結構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廣博的基礎知識,其中包括政治理論、歷史、法律、心理學、應用寫作、大學英語、計算機應用等知識,讓學生具有廣博的基礎知識,了解世界,熟悉國情,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知法守法,意志堅強,正確面對挫折,有著較好的人際交往和合作精神;二是專業知識,包括小專業知識,也涵蓋大專業知識和專業發展趨勢,使學生具有從事專業的崗位能力和職業能力;三是推廣知識、營銷知識、管理能力和適應能力。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文化形態、價值觀念發生著巨大變化。西方的多元文化觀和價值觀對我國當今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產生重大影響,加之素質教育滯后,一部分大學生信仰危機和道德缺失,追求權錢和享受,彰顯個性和過分追求自我,不求奉獻,對大學生原有的文化生態產生強烈沖突,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差,人際關系不協調,知識結構不合理,擇業觀偏離,就業期望過高。因此,高等農業院校既要重視學科建設,又要不斷完善課程設置。課程設置應實現文理滲透并體現大教育理念,重視學生思想、品德、知識、技能、能力的培養,尤其是重視職業道德教育和價值觀教育,并采用有效的學習策略,使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相結合,實現知識、技能、態度、品德的融合與升華。在確保學生思想堅定的基礎上,提高其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為此,建議高等農業院校開設多樣化專業,如管理學原理、經濟學原理、市場營銷學、農業推廣學,與此同時還應開設一些專題講座,如《當前國際形勢分析》《當前經濟形勢分析》《我國民生問題》《食品安全問題》《生態文明建設》《高原特色農業》《農村產業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讓農科大學生了解世界,了解國情、省情、縣情和鄉情,了解農業、農村和農民,從而使課程設置既體現專業性,又體現大教育,最終實現素質教育[5]。
3構建素質教育評價體系應突出學生的綜合評價
素質教育的結果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高等農業院校應以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為目標,對學生的綜合發展進行測評,即把握科學合理的知識結構,建立和實施素質教育評價體系,促使素質教育全面開展。構建評價體系,對學生綜合發展進行測評,應考慮以下內容。
3.1學生思想品德測評運用操行評定法、情境測試法來測評學生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①道德認識包括學生對社會的觀察,是非、美丑、善惡的判斷力,對社會各種思潮的辨別力,對社會信息的識別力,對行為規范的記憶力,對社會發展的適應力。②道德情感包括學生的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的思想,對同學和朋友不幸遭遇的同情,對自私、陰險行為的憤恨等。③道德意志包括學生的承受力、自制力、堅持力、果斷力等。④道德行為主要表現為學生具有較高的品德及實踐能力、表達能力和組織能力。
3.2學生學力測評學力即學習能力,可分為一般學習能力和學科能力。一般學習能力是完成所有學習活動所必需的能力,如學習的適應能力和調節能力、學習的選擇能力、學習的經驗概括能力、學習的操作能力等;學科能力是順利完成某一科目學習內容的學習能力,如語文能力、英語能力、數學能力、化學能力、物理能力、計算機能力等。不管是一般學習能力,還是學科能力,都應建立在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等智力發展水平基礎上。因此,高校應對學生的學力進行全面測評,通過終結性學力評價了解學生在某一階段的學習情況,通過形成性學力評價了解學生在當前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困難和缺陷,通過診斷性學力評價了解學生對新學習內容的準備狀態,或是發現超常學生,以及準確地了解后進生學習困難的原因,從而全面了解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和智力水平,對新知識的接受、理解、運用程度,及時發現問題,并根據學生個性差異,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知識和技能,發展智力和創造力。
3.3學生的身體、心理發展測評
3.3.1學生身體發展測評。主要包括生理機能、身體素質、身體形態等方面的內容。目前高等農業院校體育課規定應開設128學時(8個學分),一般在大一、大二4學期完成。建議還應適當增加體育課學時,在大三、大四仍開體育必修課,避免很多學生在大三、大四不注意鍛煉身體,嚴重影響身體健康及與人交往。2014年7月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規定將學生測試成績列入學生檔案。學生畢業時,測試成績達不到50分者按結業處理。提高體育測試成績不是目的,關鍵是通過大學4年持續開設體育課,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運動,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從而提高學生敏銳的感覺、敏捷的思維、靈活的注意、準確的記憶、堅強的意志和坦誠的性格。
3.3.2學生心理發展測評。心理發展主要指由于生理成熟或學習等因素而引起的持續心理變化。17~22歲的大學生,通過書籍、報紙、網絡、電視及人際交往,學習知識,獲取信息,了解認識社會。要判斷和測評農科大學生心理發展是否順利、正常,應從以下幾方面考慮:善于調控情緒,意志堅強,正確自我評價,人格完整與穩定,人際關系和諧,適應能力良好,心理行為與年齡特征相符。
3.4學生審美水平測評通過開設《美學》《音樂欣賞》《演講學》《茶藝茶道》《插花藝術》等選修課,讓學生了解美,提高美的感受力和鑒別力。
3.5學生實踐技能評價農業院校強調對學生的發現、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及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測評內容應包括生產勞動技能、實驗技能。測評可由指導實習實驗的教師、指導生產的教師、課題指導教師、畢業論文指導教師、同班同學等采用觀察法、調查法來評價。
4構建素質教育評價體系以助推學校改革發展
我國2013年高校畢業生規模為699萬人,2014年為727萬人, 2015年為749萬人,2016年為765萬人,就業壓力不斷增大。據調查,有的學校,如師范類院校的歷史、物理、數學、漢語言文學、信息管理等專業,農業院校的生物工程、環境科學、經濟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食品科學等專業的學生就業艱難。當前高校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是: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脫節,培養質量不過硬,學生動手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競爭力、社會適應能力差,缺乏創新精神。為此,高等農業院校應不斷地提高辦學質量,必須采用合理的教育評價。通過評價校長、教師、辦學過程,以及正確處理教學與科研的關系,培養高質量的學生,推進素質教育,助推學校改革和發展。
評價校長和教師對素質教育有著重要的作用。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校長是一個學校的靈魂,要評論一個學校,先要評論她的校長。”因此,評價校長主要應從學術方面、組織管理方面、籌集資金方面進行。其次應看教師的素質[6]。提高教學質量關鍵在教師,應從教學工作水平(包括教學態度、工作能力、工作成績)及各個方面評價教師,充分了解教師是否稱職。第三,應對學校辦學過程、辦學效果與效益、辦學物力條件進行評價。辦學過程主要評價培養目標、培養過程、培養制度和培養質量;辦學效果和效益主要評價育人效益、科研成果及社會需求吻合度;辦學物力條件主要評價辦學經費、辦學設施等。
素質教育評價還應合理處理教學與科研的關系。目前一些高等農業院校辦學定位不準確,明明是地方院校,也要把學校定位為教學研究型的綜合大學,在辦學過程中重科研,輕教學;對教師的評價強調科研指標,如有的地方農業院校教師要晉升高級職稱,主要在于是否主持國家基金項目,是否獲科研成果獎,有多少篇SCI、EI、SSCI的文章,有多少項國家專利,較少考慮其所承擔的教學工作及教學效果。這必然導致教師把主要精力用于科研,不愿承擔本科生、研究生教學工作,造成教學過程弱化,泡沫學術泛濫。因此,在素質教育評價體系的建設上,不應該只是數字化評價,誘導教師爭當領導,爭奪課題,炮制論文;而應該考慮學校的辦學實力、教育資源、社會影響、畢業生質量及就業率,正確處理好教學與科研的關系。
素質教育評價的關鍵是學生的培養質量,即是否培養出全面發展的學生。有的高等農業院校不考慮學校的辦學實際,開設專業越來越多,追求熱門;招收學生不斷擴大,學校的收入也越來越多,但培養出來的學生卻越來越差。我國高校自1999年擴招后,盲目的擴招使高校面臨嚴峻挑戰。高校擴招帶來了兩個弊端:一是擴招力度大,學校的教師資源、教室資源、實驗室資源、圖書館資源、宿舍資源等難以滿足學生的學習生活需要;另一方面由于大擴招,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快速提升,大多數人都能實現大學夢,然而基礎差的學生進入大學后學習困難,尤其是理工科學生學習更為困難,這就難于保證教學質量。
5結語
構建素質教育評價體系對高校改革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強化農業院校素質教育評價體系建設,應從農業院校的實際出發,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構建科學合理的知識結構,突出學生的綜合發展測評。同時,注意助推學校的改革發展,準確合理地確定學校發展的層次定位、類型定位、功能定位和特色定位,使學校育人目標和社會人才需求目標一致,學校發展目標和師生個人發展目標和諧。
參考文獻
[1] 向麗紅.高等農業院校的專業教育、素質教育與評價[J].現代農業科學,2008(1):92-94.
[2] 向麗紅,周玉國,吳德喜.農科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調查研究[J].職業教育,2015(2):45-48.
[3] 劉藝.基于職業發展的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構建:以安徽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長春大學學報,2014(6):840-843.
[4] 王小寧.重視人文教育這個“心靈工程”[N].人民政協報,2001-03-12.
[5] 向麗紅.農科大學生合理知識結構調查研究[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70-73.
[6] 程功鵬.農業院校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特殊性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14(34):12389-12391.
Construc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Evaluation System in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XIANG Li-hong, LIU Fu-jun, WU De-xi*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201)
AbstractConstruct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quality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vestigation showed that students in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rgently needed to strengthen the quality educ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quality education in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e started from the actual situation.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of students,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knowledge structure should be established, paying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evaluation of students. At the same tim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e carried out. The level, type, func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chool should be defined accurately and reasonably, so that the education targe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as in line with the social needs for talents, the development goal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corded to the development target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Key words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ofessional education; Quality education; Evaluation system
基金項目云南農業大學2013年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ZNJG2013
作者簡介向麗紅(1970-),女,云南峨山人,副教授,從事心理學、教育學、公共關系學研究。*通訊作者,副教授,從事植物保護及相關工作。
收稿日期2016-03-06
中圖分類號S-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16)11-270-03
14)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