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彬
(桂林旅游學院 基礎部,廣西 桂林 541006)
?
高職院校體育教師教學學術發展初探
李朝彬
(桂林旅游學院基礎部,廣西桂林541006)
基于高職院校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的特殊性,提出教學學術發展的必要和可能。認為在高職院校體育教學中發展教學學術有利于提升教學實效,促進教師科研能力發展,促進教師專業知識發展和促使教師自主自覺發展。要實現這些目標要求當前教學管理應跨越體育教研制度化的邊界,構建高職體育教師教學學術共同體和提倡高職體育教師在行動中反思教學的良好習慣。
高職教育;體育教師;教學學術;教師專業發展
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提高了對人才的質量要求。為進一步落實人才強國戰略,國家大力發展教育事業,高等職業教育作為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大使命。故高等職業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成為我國當前教育研究的著力點和關注點。然而,較多的研究仍集中在高職各專業和學科的建設和發展上,較少關注體育課程及其教師的專業成長問題。由于高職體育課程的目標在于學生體質健康發展,對學生體育方面的專業技能要求不高,體育課程與學生專業技能學習的關系并不密切。因此,當前的高職院校體育教師的教學壓力并不大,體育教學甚至逐漸成為簡單的謀生職業。缺失內在教學發展動力的體育教師,也不會主動尋求自身專業發展,缺少發自心底的對體育教學工作的熱愛之情。使得教師對自己專業發展的培養積極性不高,目標不明確,自身專業發展的動力缺乏[1]。基于此,如何突破當前高職院校體育教師的教學困境和發展瓶頸,促進高職院校體育教師教學學術發展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教學是高職體育教師的專業職責,也是高職體育教師的基本使命,要改變這種教學現狀,勢必需要從教學本身入手,突破高職體育教師教學實踐的制度瓶頸和陳舊觀念,開辟高職體育教師專業發展的新視野。美國大學教學學術運動為突破高職體育教師的專業發展困境提供了獨特的啟示和清晰的思路。據此,本文試圖就高職體育教師的教學改革和教師專業發展探索新的出路。
教學學術的概念首先由美國學者博耶提出。博耶認為,大學教學要成為學術,不應僅僅是指專業的科學研究,如探究、整合的學術,還應該包括應用的學術和傳播的學術(教學學術)。如他所言,學術不僅意味著探究知識、整合知識和應用知識,而且意味著傳播知識,通過知識的傳播,才能確保學術之火不斷燃燒,因此把傳播知識的學術稱之為教學的學術(scholarship of teaching)。博耶認為“學術意味著通過研究來發現新的知識,還意味著通過課程的發展來綜合知識,還有一種應用知識的學術,即發現一定的方法去把知識和當代的問題聯系起來,還有一種通過咨詢或教學來傳授知識的學術[2]。”他認為學術不應該專指“發現”或“基礎”研究,不應只是一個只為“發現”服務的術語,還應包括四種相互聯系的學術,分別是探究的學術、整合的學術、應用的學術、教學的學術[2]。教學的學術,是一種通過咨詢或教學來傳授知識的學術,即傳播知識的學術[3]。自博耶提出“教學學術”這一概念之后,許多學者對“教學學術”的概念進行了進一步的探討。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賴斯(R·Rice)、舒爾曼、克博萊等。賴斯在談到教學學術時認為,它“至少包括三個方面:首先是概括的、綜合的能力,其次是教學法知識,第三是學習的能力,主要研究學生如何學會學習[4]。”舒爾曼認為“教學學術具體指對教和學的問題進行系統的探究,它擁有公開、能面對評論和評價、采用一種能夠讓他人進行建構的形式,并且能夠對結果進行反思的突出特點[5]。”
克萊博(C·Kreber)歸納了關于教學學術的四種代表性觀點[6]:其一,教學學術是教師生產研究性和創造性的可見成果,對教和學的研究被視為教學學術的一個重要方面。其二,教學學術等于優秀教學。這種觀點背后的教學學術所指的教師是由學生和同行評價出的優秀教師,其擁有廣泛的關于教和學的知識。其三,教學學術和學術性教學相似,是教師將教育理論和研究運用于教學實踐中的學術性取向。意味著教師通過將對理論和研究的反思與以往來自教學經驗的知識相結合產生的一種實踐智慧。其四,教學學術集知識和能力于一體,從事教學學術的教師不僅應對關于教學和學習的已有的理論知識進行反思,而且還要對自己的實踐或經驗進行反思。
提倡高職體育教師教學學術是基于現實需要而設想。由于高職院校是教學型而非科研型院校定位,因此,教師的主要職責是教學而非科研。然而,要促進教學的發展依然離不開科研。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改革發展的困境和教學實效的欠缺與高職體育教師缺乏應有的教學研究分不開。因此,提倡高職體育教師開展教學學術的初衷在于提高教學效果,終極追求在于促進高職體育教師專業發展和學生健康成長。
(一)提高教學實際效果
教育教學質量是高校公共課程評價的重要指標,提倡教學改革,促進教學質量提升也一直是大學課程努力的方向。博耶提出教學學術思想的初衷也正是為了解決高校教學質量問題。教學學術是指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開展的學術研究,借助的是扎根理論的方法,因此,是一種完全契合高職體育教師專業發展實際的研究方式。也正是因為教學學術提倡的是基于教學的研究,才是從根本上能夠改變高職體育教學現狀的研究。教師扎根于教學實踐,從教學中發現問題,針對教學問題進行研究和反思,進而提出有效解決方案,這個過程即是一個簡單的教學學術寫照。毋庸諱言,這樣的研究是針對教學的研究,是有利于教學的研究。過去由于體育教師存在一種“教—研”二元對立的思維,認為科研是高端大氣,望塵莫及的科學事業,不是一般的教師能夠達到的,因而對科研避而遠之。教學學術思想的初衷雖然不是為了打破這種思維方式,但其為高職體育教師的教學和科研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有效路向。它告訴我們,科研并不是遙不可及的事物,它存在于教師的實踐之中,“基于教學、為了教學、在教學中”的研究也是一種科學、規范的研究范式,這種研究方式更能夠直接有效地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促進教師科研能力發展
科研能力是評價教師綜合職業素養的重要指標。雖然高職體育教師的主要職責在于保質保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但科研能力也是推進教師教學質量的重要推動力。將教學視為學術,在教學過程中反思教學,在教學中研究并解決教學問題,是合理運用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教學行為,是有計劃、有目的解決現實教學問題的一種研究過程。這個過程不僅能夠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同時也提升了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教學學術的研究特點在于其是一個基于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完整過程,問題的解決取決于科學合理的研究方法。因此,教師在教學研究過程中,自覺或不自覺的履行科學研究的行為,無疑這個過程對提升教師科研能力是有積極意義的。如果僅僅把教學看做教給學生幾項運動技能就算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就很難去反思自己的教學,也就難以提高高職體育教師的科研能力。科研能力發展的停滯將直接影響教師教學質量的繼續提高和教師專業能力的持續發展。
(三)促進教師專業知識發展
教師職業具有不斷發展和提升專業知識的需要。從高職體育教師職業成長過程來看,多數體育教師屬于技能型人才,具有豐富的技能型知識,或者稱之為技術課程知識。據了解,多數體育教師曾經在某一運動技能方面具有較高水平,同時,學習過相關的運動技能理論課程。故而可以肯定的是,體育教師隊伍在專業知識結構上都是比較完善的。然而,教師職業,具有一個職前與職后雙重發展的過程,換言之,一名好的運動員,未必就能夠成為一名優秀的體育教師。因為,教師還需要具有一種特定的專業知識,我們稱之為有關教育教學的知識,或稱之為如何教學的知識。教師在工作崗位上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就是如何有效開展教學的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勢必需要進行有益于教學的教學學術研究,通過教學學術的深入開展,促進教師專業水平的提升。要真正提升高職體育教師的專業水準,就不能在常規體育教學中只注重少數具有天賦的學生體育競技水平的提高,其余學生采取“自由放任式”的體育教學形式。而是要在兼顧各類型學生得到恰當發展的基礎上,切實考慮到每一個學生的身體健康發展與進步,讓每一個學生有所收獲。做到這一點務必需要教師踐行教學學術的思想,即在教學中主動反思教學、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這樣的理念下開展體育教學活動,勢必能在提升學生體質健康的同時,提高教師的專業知識。
(四)促使教師自主自覺發展
教學學術提倡的是最基礎的研究,最接地氣的研究,也是最容易產生效益的研究。高職體育教師開展教學學術,在促進教學有效開展,提升教師科研能力和教師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還能提高教師的教學積極性,提高體育教師的職業成就感,實現教師教學學術的自主與自覺。過去高職體育教師之所以將教學作為一項常規的工作任務,而不是發自內心的責任,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教師的教學遇到了發展的瓶頸。因為,高職體育教師專業劃分比較明晰,球類課程教師、田徑課程教師崗位分明,有些課程由于其特殊性,教師崗位被劃分得更加細致,例如壘球教師,棒球教師,高爾夫球教師等,這些教師長期、重復地開展千篇一律的教學活動,很容易出現職業倦怠感,以致對教學不夠重視,很難有認真反思、研究教學問題的心境,故而產生放羊式的教學情況。再加上體育課程多為室外課程,隨意性比較大,學生單方面參與行為較多,不會過多依賴教師,進而加大了高職體育課程的隨意性和教師管理教學的難度。這些都是影響高職體育教師自主自覺發展的因素。提倡高職體育教師踐行教學學術,是呼吁高職體育教師關注教學活動本身,提升教學質量,實現教師專業的自主自覺發展。
提倡在高職體育教學中開展區別于發現研究、應用研究和整合研究的教學學學術研究,基本目的在于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而根本目的在于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要實現這一目標還需要一些必要的條件和基本的踐行路徑。
(一)跨越體育教研制度化邊界
教學學術作為一種新的學術形態,首先需要在制度上得到肯定和保障。因此,要實現高職體育教師教學學術的繁榮,就要跨越當前體育教研制度的邊界,實現對體育學科科研的新認識,轉變教師專業發展模式,改變教師職業評聘標準,改善高職體育教學改革項目管理方式,完善教學學術制度,實現教學學術的制度保障。結合當前實際,具體而言就應該在高職體育教師職稱評聘制度上和體育教改項目上實現更加科學的管理。
1.在職稱評聘上應視優秀教學為科研成果。職稱評聘無疑是當前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推動模式。課時數量、科研成果是教師職稱評聘的兩項重要指標,然而,這種籠統的規定并不利于教師職業發展,更多的淪為了教師追求工資提升的有效渠道。這兩項指標實際上要求教師在教學和科研兩方面均需要有突出成績。然而,在實際上這兩項評價指標對于體育教師而言,教學就是達到基本課時量和出勤率,科研就等于發表論文,缺乏實際、有效地增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內在動因。因此,要實現高職體育教師的教學學術發展,應該在職稱評聘制度上進行改革,相對于科研能力比較薄弱的體育教師而言,應適當加重優秀教學成果作為科研成果的權重,以利于教師在提升教學效果的同時,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也避免了為了評職稱而做科研,為了寫論文而寫論文的尷尬局面。
2.轉變高職體育教學改革項目管理方式。實際上,教育管理者也逐漸認識到教學研究對于教師專業發的重要性,例如當前各個高校比較熱衷的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這種專門針對教學而提倡和規范管理的專項項目無疑對高校教學發展有積極作用,特別是以教學型作為定位的高校,如高職院校,地方本科院校等就更應該重視教學改革項目的監管與規范。然而,當前的教學改革項目在某些高校并沒有真正發揮其實際效用,教師將教改項目與一般科研項目同等看待。當然,這與當前的教學改革項目管理方式是分不開的。通過查閱相關教學項目管理辦法發現,當前教改項目仍然與一般科研項目采用類似的管理方式,即在成果表達上也與其他科研項目一樣以“專著、論文、報告、軟件、數據庫、專利等”方式呈現,項目結題也多以論文、報告等書面形式來完成,這種管理方式導致一些項目負責人對研究過程不夠重視,草草完成項目,以能夠結題為目標。因此,基于教學學術的視角,應轉變教學改革項目的管理方式,特別是在成果呈現上,要實現多元化格局,應不拘泥于書面形式的結題材料。可提倡形成大量具有實際意義和價值的優秀教學案例、教學改革經驗視頻或教學方式成果等呈現方式以改革項目成果的公開方式。這樣才能對教改項目的實際成果做出正確的評估,也才能真正促進教師的教學能力發展和教師專業發展。
(二)構建高職體育教師教學學術共同體
1881年,在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Ferdinand Tonnies)的社會學著作《共同體與社會》中,“共同體”與“社會”作為一組相對應的概念被提出。滕尼斯認為,“共同體”建立在有關人員本能的傾向或者習慣制約的適應或者共同的記憶之上,而社會則產生于眾多個體思想和行為有計劃、有目的的協調與妥協,眾多個體為了共同實現某一特定目的而產生的聚合。像共同體一樣,社會也是一種人的群體,他們“以和平的方式相互共處地生活和居住在一起,但是基本上不是結合在一起,而是基本上分離的”[7]。高職體育教師也是作為社會個體存在,但又存在相對分散的共同體。教學學術活動是教師個體可以完成的,但又與共同體密切相連。因為教學學術形成的重要標志是使自己的教學研究成果走向公開,接受同行評議。因此,學術共同體就成為教學學術的基本需求。鑒于此,高職體育教師應當積極構建教學學術共同體,以利于教學學術的有效開展。
構建高職體育教師教學學術共同體的首要目標是形成某一核心成員,這個核心成員對構建共同體意義重大,也是吸引其他成員的主要因素。因此,可以選擇具有一定科研經驗和教學經驗的教師作為發起人。其次就是發起人開展教學研究,以此為基礎吸收邊緣教師。這是構建教學學術共同體的中間環節,其主要特征就是以教學研究為推動力而擴大團體成員。再次是邊緣教師的合法化過程,即被吸收進入共同體的教師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與嘗試,逐漸掌握了基本的教學研究步驟和方法,逐漸認識到教學研究的重要性,觀念得以慢慢改變,這就是邊緣教師合法化的過程。最后就是邊緣教師中心化,即作為新的核心成員,吸收新的邊緣教師,使共同體不斷擴大,直到形成穩定的教學學術研究隊伍。這既是高職教師教學學術共同體構建的過程,也是教學學術研究推進的過程。這既是一個高職體育教師教學學術發展保障體系建構的過程,也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過程。
(三)在行動中反思教學
20世紀80年以來,關于實踐反思的研究在美國得以迅速擴散,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哲學教授唐納德·舍恩在《反思性實踐者——專家如何在行動中思考》中提出,實踐并非理論的簡單運用,而是實踐者在特殊的情境中與實踐開展對話,在“行動中反思”,在“行動中認識”,在反思中產生新的實踐性知識的過程。教學學術正是受這一思想影響發展而來的。因此,高職體育教師教學學術發展需特別強調教師在教學行動中反思。
體育課程教學具有與其他課程相區別的特殊性,其教學形式多以活動為主,重視學生的實踐體驗;教學內容偏重于技能傳授,關注學生競技能力訓練;教學目的以學生體質健康為宗旨,重視學生身體素質的提升。因此,要發展高職體育教師的教學學術能力,需要從教師個體出發,從體育教學現場出發,從學生實際需要出發。據此,教學學術的反思主體體育教師,首先需要在行動中反思自身。自我專業認識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前提,更是教學學術實施的必要條件。教師只有不斷地自我認識和自我分析,才能發現教學技能的問題所在,才能發現職業發展的困境所在,才能發現發展方向的所在。因此,教師教學行動的自我反思是教學反思的前提和基礎。其次體育教師需要在教學中反思教學。體育課程本身就是活動性很強的課堂,其不確定性和復雜性遠遠高于常規課堂,因此,體育教師需要面對更多的突發事件和不確定因素。這就需要教師具有較強的教學反思能力。這里的教學反思即是反思教學,反思教學不是課后的反思,而是課堂中的反思,并在課堂反思中認識自身教學的不足,便于及時彌補或者改進教學。再次是體育教師需要在教學中反思學生。相對其他學科教師而言,體育教師面對的班級數額更加龐大,因此,面對的學生特點會更加復雜。例如會計專業學生和磨具制造專業學生的最大區別是男女比例的不同。此外,還由于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存在性格特性、體質狀況的差異性,藝術類學生比較活潑開朗,文學類學生性格內向沉悶。這些學生的差異需要體育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認真反思和準確把握,才能更好因材施教、有效開展教學活動。
(責任編輯:蔣國平)
[1]陳梅.安徽省高職院校體育教師專業化發展現狀調查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9.
[2]厄內斯特·博耶.關于美國教育改革的演講[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65、74-78.
[3]魏宏聚. 厄內斯特·博耶“教學學術”思想的內涵與啟示[J]. 全球教育展望,2009(9):39.
[4]RICER.Towards a Broader Conception of Scholarship:The American Context[A].WHISTON T,GEIGER R(Eds.).Research and higher education: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United States[M].Buckingham:SRHE 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1992:117-129.
[5]HUTCHINGS P,SHULMAN L S.The Scholarship of Teaching:New Elaborations,New Developments[J].Change,1999(5):10-15.
[6]KREBER C,CRANTON P. Exploring the Scholarship of Teaching[J].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2000(4):476-495.
[7]斐迪南·騰尼斯.共同體與社會[M].林榮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95.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Scholarship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in Vocational Colleges
LI Chao-bin
(Department of Basic, Guilin Institute of Tourism, Guilin 541006,China)
It brings about the necessity and possibility of developing scholarly teaching ability based on the specialty of the PE course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vocational colleges. Scholarly teaching promotes students’ learning while adopted in teaching and develops academic ability of teachers which can also improve their expertise in their fields. Teaching management department have to improve the institutionalized teaching and research system in PE course to facilitate teachers with a educational community built among colleges. Teachers are also required to reflect their teaching to achieve the objectives.
vocational education;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scholarship of teaching;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G80-05
A
1671-9719(2016)5-0075-04
李朝彬(1979-),男,講師,研究方向為體育教育訓練學。
2016-03-10
2016-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