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針對農村信用社地市級行業審計存在問題提出了改進措施。
關鍵詞:信用社;審計;問題;途徑
如何發揮地市級農村信用社行業審計機構在促進農村信用社法人機構完善公司治理、規范經營行為、加強內部控制、強化風險管理等方面的行業審計作用。本文對地市級行業審計機構前期運行和管理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議和意見進行探析。
一、地市級行業審計機構存在的主要問題
地市級行業審計機構成立來,行業審計作用的不斷強化,對有效防控風險,促進全區農村信用社穩健經營發揮積極作用,但在運行和管理中也存在一些問題。
1.行業審計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
(1)行業審計職責和權限有待進一步明確。各地市級行業審計機構成立之初,省級聯社賦予地市級行業審計機構檢查、指導、督促轄內農村信用社開展序時稽核、常規稽核、專項稽核、離任審計、經濟責任審計等稽核審計工作,組織實施對轄內農村信用社的稽核、監察、審計、案件查處和稽核培訓等工作,依照有關規定對轄內違法、違紀、違規工作人員提出稽核處罰和處理建議,協調、指導轄內農村信用社安全保衛、防控化解金融風險,負責省級聯社交辦的與當地黨政及有關部門協調工作,營造良好工作環境,維護農村信用社正當合法權益等職責。審計權限保障機制層級不高,審計職能主業不突出,一定程度制約地市級行業審計機構對轄內法人機構審計、監督、評價和指導工作的開展。
(2)審計人員專業勝任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一是學歷水平起點不高,專業技能有待提高。二是部分稽查人員知識結構不合理,創新能力不強,不能與時俱進和追求自我的發展完善,缺乏根據不同業務特點和新業務、復雜業務需求創新審計技術方法的能力。三是新進工作人員缺乏實踐經驗,獨立工作能力有待增強。
2.對地市級行業審計機構的考核有待進一步調整
省級聯社對地市級行業審計機構考核和省級聯社機關部室考核內容一致,采取“德、能、勤、績、廉”定性考核方式,鑒于審計工作職業化,專業性較強,這種考核方式不能全面真實反映地市級行業審計機構實際工作情況和工作質量。省級聯社出臺《關于印發地市級行業審計機構業務考核辦法的通知》,對地市級行業審計機構審計規范和稽查人員職業道德規范遵循情況、審計業務年度工作開展情況及審計項目管理規范程度、稽查人員職責分工及專業勝任能力、各利益相關方對地市級行業審計機構業務認可程度和滿意程度等內容進行考核,但該業務考核尚未能納入到年度地市級行業審計機構考核內容中。
3.審計項目質量有待進一步加強
(1)從各地市級行業審計機構上報的審計報告來看,審計項目質量不高,普遍存在審前調查分析不細致,審計重點不突出;審計項目負責人審核把關力度有待加強,分級復核制度執行不到位,問題認定精準性不足;審計報告重點不突出,表述準確程度有待提高;對問題原因深入剖析不夠,審計意見指導性、實踐性不強。
(2)地市級行業審計機構審計建議可行性程度較低,對被審計單位提出審計建議和優化建議實踐性較差,同時未形成完善的制度體系和工作機制,就檢查而檢查,對督促轄內法人機構就檢查發現的問題整改乏力,審計效能未能充分體現。
4.審計成果利用不足
一方面部分轄內法人機構對審計結果重視程度不夠,整改不力、責任人不處理或處理不到位,致使屢查屢犯問題突出。另一方面各層級業務條線溝通協作配合力度不夠,對檢查發現的典型性、普遍性、傾向性問題深入剖析力度不夠。對內控制度不健全問題,完善制度規定和內控管理不及時,限期整改督促檢查不力,合規問責督促檢查力度有待加強。
5.審計手段落后
目前,全區審計工作主要以手工勞動為主,面對大的審計項目,主要實行“人海戰術”,依靠大量的時間和人員投入。例如某省級聯社2013年、2014年地市級行業審計機構投入現場檢查天數分別為264天和225天,2013年超過了全年工作日,2014年占全年工作日的89.64%。審計信息系統建設滯后,致使審計工作缺乏非現場審計統計查詢和預警分析監測功能及數據處理分析工具,在當前全區海量數據形勢下,必將造成現場檢查針對性不強,審計效率低下,審計效果不高的狀況。
二、改進地市級農信社行業審計機構的途徑
1.轉變觀念,高度重視行業審計工作
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審計工作,明確提出了完善審計制度,強化對權利制約和監督;國務院、省級黨政機關高度重視審計工作,先后下文提出加強審計工作的意見。省級聯社也高度重視行業審計工作,地市級行業審計機構要應轉變觀念,充分認識到行業審計是省級聯社對轄內轄內法人機構開展獨立、客觀的監督、評價和指導活動,是省級聯社強化監督、服務職能的重要手段之一。面對轄內部分轄內法人機構已經暴露出風險防控能力脆弱、信用風險持續惡化、操作風險呈高發態勢、單體機構風險隱患加大的問題,地市級行業審計機構應突出問題導向,加大工作力度,主動出擊,找到結癥,敢于亮劍,敢于碰硬,不怕得罪人,切實發揮地市級行業審計機構為省級聯社“站崗放哨、通風報信”的作用。
2.繼續完善行業審計體系
(1)在職責和權限設置方面。一是依據《中國銀監會關于加強農村信用社省級聯社行業審計工作指導意見》(銀監發〔2012〕20號)對行業審計的職能定位,剝離地市級行業審計機構與審計無關的業務,保持審計工作的獨立性和權威性,切實發揮“第三只眼”的客觀公正作用。二是根據審計體系盡快出臺審計章程,明確地市級行業審計機構職責和權限,確保地市級行業審計機構開展工作“有規可依”。在制度層面賦予審計工作知情權、檢查權、取證權、臨時處置權、建議權、公布結果權、經濟處罰權和紀律處罰建議權等必要的職權,經濟處罰權可由地市級行業審計機構提出處罰金額后監督轄內法人機構執行。
(2)在人員管理方面。一是補充和加強行業審計人員力量,與轄內法人機構的比例至少達到1.5:1。二是建立準入退出機制,通過筆試、面試和考核等,將各轄內法人機構審計、會計、管理、法律、統計、電子數據處理等業務骨干納入全區審計人才庫,有針對性地培養。三是與有一流審計專業的國內大學聯合對優秀審計人才進行定期培訓,確保專業能力的不斷提升。四是建立審計人員動態管理機制,以一定時期為一個考核周期,能上能下,能進能出,定期動態調整,切實保證審計隊伍素質。
3.提高審計項目質量
一是實行審計項目主任負責制。明確地市級行業審計機構負責人為審計項目質量第一責任人,承擔審計項目全過程質量控制責任。二是推進審計項目精細化管理,首先要突出“以人為本”審計理念,根據審計人員專業特長合理分工,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規范審計程序,重視審前調查和分析,找準審計重點,確定審計樣本,確保審前、審中、審后各項程序控制嚴謹細致、環環相扣、不遺漏、不拖沓;嚴格控制審計報告質量,審計報告應客觀公正、重點突出、表述準確、格式規范,反映問題依據充分、定性準確,審計建議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強,審計結果能夠得到全面有效的反映。三是建立完善的激勵與約束機制。
4.提升審計成果運用
一是全面貫徹落實全區農村信用社內控合規建設精神,建立健全整改責任體系。堅持查糾問題與建立長效機制相結合原則,省級聯社和轄內法人機構應加強協作配合,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研究問題,查找問題存在的深層次原因,從體制機制和制度的根源上提出解決問題的措施和辦法。二是重點整治各類違規行為和違規問題,各地市級行業審計機構應建立整改檢查定期跟蹤機制,對歷次檢查設立問題臺賬,對問題整改落實情況要進行逐條登記、逐項整改、逐條核銷、存檔考核,并將整改落實情況作為對轄內機構每一次檢查的必查項。三是建立健全問責體系,加大違規行為問責力度,強化違規行為問責督促檢查,嚴格執行“一事五問”和“四個不放過”,強化審計成果應用,提高違規成本,遏制屢查屢犯問題態勢,進一步提高審計成效。
5.加快審計信息系統建設
加快審計信息系統建設,以實現審計管理和監督工作信息化、便捷化,實現從事后審計向事前、事中審計的過渡,實現實時預警、遠程審計與現場審計的有機結合,降低審計成本,提高審計效能。
作者簡介:趙艷杰(1985.11- ),男,滿族,內蒙古赤峰市人,畢業于山東大學金融系,本科學歷,經濟師,中共黨員,現就職于內蒙古自治區農村信用社聯合社赤峰稽查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