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總理講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說這是中國經濟新的發動機,是非常重要,可是如何讓大眾能夠創業,如何能夠讓萬眾創新呢?改革開放的最重要的設計師鄧小平先生講,機制是非常重要的。當年我在黨校學了很長時間,(有人問)學了什么東西,我說我都忘記了,只記得一句話,鄧小平講,制度好就使得壞人不能做壞事,制度如果不好,好人就有可能變壞人:太重要了?!?/p>
——清華大學法學院講席教授高西慶
“過去的企業家看重短期效益,對制度敏感程度不高,但現在的企業家創新需要短則5年長則20年的時間來創新。如果沒有一個穩定的、可以預測的制度,企業家不會愿意去創新。國企領導人不能算企業家,因為他們不用承擔最終的商業風險,位置老在換。國企領導人不大可能考慮3年以后的問題,你要讓他創新,我覺得不太可能。”
——北京大學教授張維迎
“我覺得中國經濟不是一個硬著陸,或者是軟著陸,而是還不會著陸。世界貨幣基金組織對世界2016年經濟增長的估計也就是3%-4%,發達國家可能增長率更低。一個6.5%-7%的增長速度,那還是在高空航行。從世界經濟的航行里看還是非常高空的航行?!?/p>
——工商銀行董事長姜建清
“根據現行制度,上市公司獨董的任職公司數原則不能超過五家,任職期限一般不超過兩屆,一般六年。這個規定過去有其歷史合理性,但現在有必要進一步完善,且西方發達資本市場也從未聽說有此類規定。規定中雖然有一般或原則之說,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監管部門為了謹慎起見,寧左勿右,基本是一刀切。
其實對于獨董應該建立考核評價規范,對于初涉者,由于經歷和能力原因,不應擔任過多家上市公司獨董,譬如說在第一次最多任兩家,以后隨著其經歷的豐富和良好的作為,可以不斷增加。但對于資深、專業且業績和口碑都良好的獨董,應該適度放開其數量的限制,最終由市場來選擇。也就是說,監管部門為了保證質量可以制定最基本的準入門檻,但定價和效用由市場來確定。”
“同理可以應用到獨董在上市公司中的任職期限問題的分析。有些資深且專業的獨董,其實對公司決策和業務涉入較深,也了解和適應公司文化,對公司有重要貢獻和幫助,一旦不能續聘對公司會造成影響,所以有些公司出于無奈只能改聘為顧問等,增加了公司的負擔。對此,也應該由市場來選擇。何況,我們現在制度中的六年兩屆等規定,并無任何理論依據,在當時可能只是一種相對保守和安全的無奈選擇,有一定隨意性,在目前深化改革的新環境下,進一步發揮市場的力量,應該是未來發展的趨勢?!?/p>
——上海財經大學教授、資深獨立董事張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