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坤
當前的中國經濟增長在放緩,而民營企業的信心,則是中國經濟走出低谷的重要推動因素
1月15日,復星集團董事長在中國企業家俱樂部活動中表演了切火腿,臺上是其極具人間煙火味的表演,臺下是同為頂尖企業家的俱樂部成員。這個富有意味的場景,似乎標志著2015年年底牽動起人們眼球和充分蔓延想象空間的一幕的結束。最終,似乎什么都沒有發生,而此間的經過,卻著實耐人尋味。
2015年12月10日,一條《郭廣昌被抓?上海灘超級大地震》的微信刷爆了朋友圈,緊接著財新網以專業財經媒體中首屈一指的內容生產能力,率先證實了復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確已失聯的消息。但郭廣昌究竟因為是什么事情失聯?一時間眾說紛紜,各種微妙的說法出現在網絡的各個角落,留下了大量的遐想空間。不少熱情的人如同細心的植物學家一樣將這些脈絡撿起細細檢視,從商業角度、政商角度和人性角度的分析不斷出現。
首先讓人想到的無疑是和反腐局勢有關。虎嗅網綜合財新網、中國企業家雜志和新浪微博分析稱,郭廣昌失聯,和反腐有關?在自媒體號“花兒街參考”中,一篇《郭廣昌倒下,政商關系崩塌》的文章首先出現在微信公眾號上,隨后被騰訊網轉載,摘要中赫然寫到郭廣昌“失聯”,不只是一座大樓的坍塌,或許還是一種秩序的崩潰。徐明、徐翔、郭廣昌,或許還會有更多重量級企業家將被卷入風暴之中,不管是以反腐還是做空之名。這可能意味著,之前三十年盡管磕磕碰碰但大體上還算行之有效的政商關系模式,即使不到無以為繼的地步,也已經非常不穩定,需要換個姿勢,雙方才能再來一次。
究竟是什么秩序的崩塌?隨著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和增長速度的趨緩,一些變化正在發生。曾經的一些經濟熱詞讓步給互聯網+、供給側改革等新銳。張五常曾經盛贊過的作為中國經濟增長動力的地方GDP競爭,似乎已沒有過去那樣的熱火朝天。而反腐更使得企業和官員的互動更加小心,政商互動正在尋找新的互動方式。一些和過去的增長模式有關的大型民企似乎有著更大的風險,以至于山西書記王儒林呼吁需要多和民營企業家打交道。
郭廣昌2007年的一篇舊文更是在網絡上被發掘,成為了這一事件的某種注腳。“人是需要相信一點什么的。我們相信什么?一路走過來,就外部來說,這個好像說起來很‘政治’。我們相信30年的改革開放政策會是穩定和長期的。你要相信你這個企業只要自己沒有犯錯誤,沒有亂來,政府不會整你。很多人不信這一點,我們是信的。”
而《郭廣昌學了半輩子的巴菲特,最后還是成了胡雪巖》的文章指出,在諸多民營企業中,復星近些年的經營策略還是可圈可點的,在企業家群體中,郭廣昌也是較為低調、務實的人,無緋聞,少爭論,似乎就是默默低頭做自己的事情。但該文作者話鋒一轉,稱這些本該為事業、為理想、為創新商業模式打拼的一腔熱血,最后卻成了一地雞毛。
將復星和政商關系聯系起來,是因為復星已經成為了一個資本巨頭,和產融結合的模式,無疑不能讓人想到曾經的德隆系。
在一篇題目為《不見了郭廣昌的復星:“失聯”之后,莫要“失心”》的評論中,來自中國企業家的作者現身說法:與郭廣昌有過幾次簡單接觸,他消瘦,甚至看起來有些柔弱,但謙和有禮。有一次他參加活動后離開,我到樓下送他,他搖下車窗,一直到車子拐彎。那天晚上送了十幾個客人,最在意別人感受的還是他。但郭骨子里仍是個強硬與有定見的人。他指出三個基本觀點。第一,復星還是一家資產優質、治理結構清晰的公司,它還在高速發展中,并不是一個已經死去的標本,只擺在那里具有審美或者審丑的價值。公司創始人與公司,當然有血肉聯系,但危機處理過程中,各方應適當分開看待。第二,不要讓失聯事件影響到民營企業家的信心,傷害正在發育中的企業家精神,再次陷入追究“原罪”的集體語境。作者的結論是,中國現代企業家精神,也需要在偉大的博弈中成熟。
也有人從商業模式上分析郭廣昌的風險。《郭廣昌走鋼絲:這邊是韋爾奇巴菲特,那邊是唐萬新胡雪巖》指出,復星系已控制了五家上市公司,另外四家是復星醫藥、南鋼股份、豫園商城和上海復地。郭廣昌可以撬動的資金越過4000億!但是與巴菲特相比,復星陷入產業太深。絕不是通過公開市場持有,派出董事那么簡單,而是要去“整合”人家。一方面,沒有哪家真正優秀的企業心甘情愿“被整”。另一方面,復星由于陷得太深而轉動不靈。鋼鐵、傳統零售雖然有龐大的營收但卻分散了復星投入互聯網+的資源。撬動4000億只是理論值,其中八成以上來自境外保險、私人銀行的可投資產,這不是郭老板想怎么投就怎么投的。不過在微信公號“波音大飛機”看來,這樣的懷疑是站不住腳的,作者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復星高層的視野對資本的理解遠超投行工作人士”,何況復星的新銳正在不斷出現,甚至已經出現了80后的合伙人。
當然,并沒有出現預想中的情況,郭廣昌在短暫的消失后出現在了集團年會上,而他的企業家圈子給予了力挺的支持態度。當前的中國經濟增長在放緩,而民營企業的信心,則是中國經濟走出低谷的重要推動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對于一些經濟事件的處理,能夠有著更加透明的安排。而對一個大型企業來說,盡管其資本運營能力究竟如何,還需要市場說話,但是在全球商業環境發生巨大變化的當下,商業上的探索無疑是值得鼓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