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有全球性、階段性因素的影響,但根本上是結構性問題。在“三期疊加”階段,針對上述結構性問題,我國正在持續推進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此間,國企尤其是中央企業,將成為推動改革的關鍵力量。據了解,隨著國有企業發展質量進一步提高,整體實力顯著加強,69家中央企業進入世界500強,在服務國家戰略等方面發揮了帶頭作用。
國有經濟是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力量,對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增強經濟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國國際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國誠通集團總裁助理兼資產經營中心總監朱躍告訴《董事會》記者,2003-2011年,中央企業經歷了快速發展、高速增長的黃金期。中央企業總資產、營業收入、利潤和稅收年均分別增長15.2%、17.4%、14.7%和17.8%。但是進入2012年以后,國內外嚴峻的經濟形勢給央企穩增長、增效益帶來巨大挑戰,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產能過剩行業效益大幅下滑的影響。以中央企業制造業為例,制造業占用中央企業國有資本規模最大,從業人數最多,2012-2014年的年均資本收益率僅為3.9%,呈逐年下降態勢。從國外發展經驗來看,我國正步入工業化后期階段,重化工業的產量都可能經歷斷崖式下降的過程。我國鋼鐵、有色金屬、煤炭、建材、化工等行業產量都將達到或接近峰值。制約國有企業發展的主要矛盾已轉化為結構性問題,主要表現在有效供給總量、供給結構不能適應需要總量、需求結構的變化。
“大力推進國有企業供給側改革,有助于激發經濟增長潛力。”朱躍指出,在新常態下,我們必須加大國有企業結構性改革力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果斷采取措施優化存量、引導增量、主動減量,推動供給側結構調整。具體地說,一是積極有效化解產能過剩,加快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的步伐,用新興產業替代,用技術改造和創新提升傳統的產業水平;二是積極地推動兼并重組一批,強化管理一批,淘汰落后一批,來加快處置“僵尸企業”;三是要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通過技術創新、生產要素重新組合,實現配置效率提高。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組建若干國有資本運營公司,國有企業改革“1+N”文件更進一步明確了國有資本運營公司定義、功能及平臺作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國有資本運營公司將會發揮怎樣的作用?
“國有資本運營公司是化解產能過剩、處置‘僵尸企業’等國企問題的市場化運作平臺。”朱躍表示,當前我國部分產業供過于求矛盾日益凸顯,傳統制造業產能普遍過剩,特別是鋼鐵、水泥、電解鋁等產業,產能過剩越來越成為我國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和諸多問題的根源。國務院《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提出“尊重規律、分業施策、多管齊下、標本兼治”的總原則,要求“著力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完善配套政策”。國有資本運營公司作為國有資本市場化運作的平臺,有著貫徹國家戰略意圖的市場化操作主體的定位,有利于發揮市場在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在宏觀調控、政策協調等方面的作用,化解產能過剩。“僵尸企業”對于國有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對于國有企業的提質增效是個大的障礙,也是當前的心頭之患,同時是企業減利的最大出血點。要發揮國有資本運營公司的作用,積極地推動兼并重組一批,強化管理一批,淘汰落后一批,來加快處置“僵尸企業”。
從資產經營公司試點經驗看,國有資本運營公司也將在推進國有企業供給側結構改革中發揮重要作用。他對《董事會》記者說,如中國誠通集團在推進國有經濟布局結構調整,尤其是在困難企業重組退出、人員安置、提高要素資源配置效率等方面發揮了獨特作用,構建了“一個核心,兩個側重,三個平臺,四個并重”運作體系,探索了一條市場化、專業化、規模化的國有企業結構調整路徑。試點以來,先后接收了六戶中央企業和14戶中央企業所屬企業,涉及資產311億元,凈資產-48.03億元,職工人數4.7萬人,清理退出困難子企業238戶,分流安置人員3.4萬人,管理離退休職工1.5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