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國內居民收入水平顯著提升的情況下,國內需求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水平也逐步提高。但國內出口型制造業長期以來偏向于量的擴張而對質的提升重視程度欠佳,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行業仍然占據主導地位,尤其是自我品牌技術含量不高且影響力不夠,導致海淘、海外代購等行為盛行,國內寶貴的高端購買力大量流失。“我理解供給側改革,不是沒有需求,而是供給跟不上,需求和供給之間也有很大的關系,比如到日本買馬桶蓋的現象。”中國鐵建董秘余興喜告訴《董事會》記者。
多年來,央企通過重組并購的擴張,基本上都已經成長為行業巨無霸。央企長期擁有政策、融資便利條件的照顧,自身也成為產能過剩的推動者,當然更是首當其沖的受害者。
但是,仍然有小部分央企習慣于躺在政策保駕護航的襁褓里發展,不僅有損國有企業形象,對自身可持續發展能力更是巨大的傷害,一旦喪失政策保護,恐怕行之不遠。
“供給側改革最重要的要求就是創新,尤其是技術方面的創新。因為盡管是需求不足,但我們還是有很多進口,就是說這些東西我們還不能生產或者生產得不夠好。如果國內能生產的話肯定能替代進口,如果有很多新的產品和好的技術出來,我們就不僅能夠滿足國內的需求還可以出口到國外,最主要的還是需要創新。”余興喜解釋說。
他表示:“作為中國鐵建來說,我們也有裝備制造,從技術創新,開發新產品入手,從供給方提供性能更好的、更能適合市場需求的產品,我們也做了很多努力。就我們的主業來說,比如基礎設施方面,政府提倡城市地下管網等,做了很多技術方面的研究和設備方面的開發,這些都屬于供給側改革的內容。”
其實,創新的范圍比較廣,比如管理方面的創新,商業模式方面的創新,還有把現有產業和互聯網聯系起來的創新等,都是屬于創新。對央企而言,尋求技術革新的同時,也要注重體制機制的變革,完善公司治理的“護城河”,以形成制度競爭力,這也是創新的應有之義。在其看來,就供給側改革本身來說,最主要的還是技術、產品等方面的創新。比如在傳統的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央企要適應市場需求,要提高技術水平。
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政府應該如何進一步作為?余興喜認為,比如為了推動產品技術等創新活動,政府可以在稅收等方面予以支持,形成鼓勵創新、推動創新的良好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