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錦秋
對于一些可能存在造假上市的公司,大股東等盡快將殼一賣了之,既可掩蓋造假行為、防止遭受法律制裁,還可避免被強制退市、在注冊制推出之前收獲不菲的殼價值,可謂一舉數得
2015年12月4日,證監會發布《關于上市不滿三年進行重大資產重組(構成借殼)信息披露要求的相關問題與解答》,監管層針對一些公司上市未滿三年便賣殼重組加強了監管。筆者認為,僅此還遠遠不夠,應全面禁止借殼上市。
按照《解答》,截至重組預案公告時、上市時間不滿三年的公司進行借殼重組,應當在重組報告書中對“歷次募集資金使用情況、上市后的承諾履行情況、上市后的規范運作情況、上市后的持續經營及公司治理情況”等事項做出專項說明,獨立財務顧問應當對以上情況進行核查并發表明確意見。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這個監管很容易規避,上市公司借殼預案完全可拖延幾日或幾月披露,就無需遵循《解答》要求。
中小板上市公司股本規模較小,而借殼可以裝下的新資產又可以上不封頂,這導致中小板成為熱門借殼對象;此前中小板有些公司上市未滿三年就賣殼,還有不少企業上市剛剛超過三年就籌備借殼。例如前陣子漲勢最為瘋狂的世紀游輪,該公司2011年剛上市,2015年10月30日晚發布重組方案,擬以29.58元/股的價格發行4.43億股、作價130.9億元購買巨人網絡100%股權,同時擬以29.58元的價格發行股份1.69億股,募集配套資金50億元。
當初成立中小板的一個目的,就是為中小企業多增加一個融資渠道,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促其做大做強。但現在一些企業在中小板上市后,并沒有做大做強,而是急不可耐賣殼、甚至在上市三年之內就賣殼,套取殼價值,這顯然背離了成立中小板的初衷。
其實,無論是上市三年之內賣殼,還是上市三年之后賣殼,本質上并沒有太大差別。對上市三年之內賣殼加強監管,似乎還沒有抓住問題的本質。筆者認為,無論是上市三年之后,還是上市三年之內,也無論是中小板、主板還是創業板,當前都不宜再允許賣殼借殼,理應“一刀切”全部禁止。
2013年11月證監會《關于在借殼上市審核中嚴格執行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上市標準的通知》,明確禁止創業板借殼上市。其中指出,市場對績差公司的炒作成風,內幕交易時有發生,績差公司通過賣殼成為股市“不死鳥”,難以形成有效的退市制度;如果允許在創業板借殼上市,將加劇對創業板上市公司的二級市場炒作,還易引發內幕交易、市場操縱等違法違規行為。但顯然,上述借殼上市的害處不僅在創業板會產生,在主板、中小板同樣會產生。既然創業板禁止借殼上市,那么就沒有必要在主板、中小板還留下尾巴。世紀游輪一類的借殼爆炒,不同樣容易引發市場操縱等違法違規嗎?
最讓人擔憂的是,一些公司在上市三年之內就急匆匆賣殼,其動機恐怕不止套取殼價值這么簡單。有券商投行保薦人透露,其接觸過不少此類公司是因為IPO存在財務造假行為,因此急于金蟬脫殼。公司賣殼后將注入大量新資產,原來的老資產已經微不足道,而且在多數借殼上市案例中,原來老資產都被置換出去。這樣公司造假上市的原罪,很可能被掩蓋,難以翻出。
2014年11月16日起施行的《關于改革完善并嚴格實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見》,其中規定了實施重大違法行為公司強制退市制度。從目前證監會的執法案例來分析,即使在2014年11月16日之前的“重大違法行為”,只要是在2014年11月16日之后揪出的,都將被強制退市。因此,對于一些可能存在造假上市的公司,大股東等盡快將殼一賣了之,既可掩蓋造假行為、防止遭受法律制裁,還可避免被強制退市、在注冊制推出之前收獲不菲的殼價值,可謂一舉數得。
因此,A股市場全面禁止借殼上市,或者變相借殼上市,其意義將是多方面的。首先,可以保留追究造假上市原罪的機會。上市公司不允許借殼上市,只能靠自身經營運作來形成財務報表;如果存在造假上市,隨時有暴露可能。其次,可以鏟除發生腐敗根源。不允許借殼上市,上市資格的價值就可能大幅降低,與此相關聯,股票發行審核的權利也就可能大幅貶值。其三,有利于完善市場優勝劣汰機制。有統計顯示,投資垃圾股收益高過藍籌股,原因是垃圾股隨時有被借殼、注入優質資產可能,也即其中隱含權證。禁止借殼上市,隱含權證價值就可能歸零,這樣績優股將受捧,垃圾股將遭棄,價值投資方能在A股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