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學鋒

我感覺,獨董被處罰,70%的情況是因為根本不知情,被蒙蔽;20%是由于缺乏專業判斷力;10%是發現了問題但沒有說。比如,一項很大的戰略投資,里面有個小并購是不干凈的,這種風險防不勝防。所以,給獨董買董事責任險是個好做法。
“首先,在商業社會我們要認識市場利益驅動的本性,俗話講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但更重要的古訓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無度不丈夫——你自己掌握做人做事的價值標準在哪里,比如這個錢可以賺,但不是我應該賺的。”上海財經大學會計學院教授張鳴告訴《董事會》記者,“上海人有句話,叫做在商言商。是我該賺的錢必須賺,而且錢不能低,低了的話我沒面子,低了我不會去做獨立董事。要尊重自己的職業,有職業自信。”
獨董也有身價
1983年上海財經大學畢業后,張鳴一直留校任教,不但做科研和教學,且接觸大量實務,特別是資本市場各類業務。2002年起,他先后任職東方明珠、紫江企業、凱馬股份、華源制藥、上海普天、海通證券、上工申貝、申達股份、海思科、浦東金橋、大東方等上市公司獨董,以及多家非上市公司如先臨三維(830978)等的獨董。關于津貼,這個資深獨董經歷了從比較看重到相對超越。
張鳴對《董事會》記者說:“十幾年之前,獨董津貼是我很重要的一塊收入,因為個人財富積累遠沒達到現在這個程度,所以那時候比較看重津貼。隨著收入來源的多元化、財富的相對積累,獨董津貼已經不是很重要的一塊了,已基本達到吳曉波講的那句話的境界,我有一份不以此為謀生的職業。這是相對財務自由的狀態。”
“獨董制度,有比沒有好。獨董的作用不單單是監管,還有戰略決策、出謀劃策。獨董有專業高度,要有職業精神——連打劫的人都講,你要尊重我的職業(笑)。所以,要尊重我的獨董職業。”他表示,“我不是為了錢做獨董,但如果不給我錢,打死我都不做。我不可能免費提供服務,這是商業倫理,也是一種價值觀,所謂在商言商。我有定價,定價是我身價的標志,價格低了我不會去做。這種態度是我慢慢培養形成的,相對財務自由的人才敢講這種話。”
早先的獨董津貼,三五萬元居多,有數據顯示,中國上市公司獨董2014年的津貼均值在七萬多。基于多年的獨董履職經驗、作為會計專家價值的被認可,張鳴現在獨董津貼的心理底線是10萬元。他認為,盡管津貼水平大概是翻番了,但可能還是趕不上物價和社會財富平均指數的增長。盡管任職眾多上市公司,但他并沒有正式和公司提過漲薪。一次他向一家企業的中層非正式地提及津貼過低,后來該公司在下一屆董事會時提高了獨董津貼。“如果第一屆時獨董津貼偏低的話,第二屆可能會提升。另外,比如公司定增成功了,這個過程中獨董做了很多貢獻,津貼可能會增加加20%或30%,分享成功。”
風險收益錯配
2015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2015年度十大經濟行政典型案例,包括周可添、魏達志、陳鳳嬌、何祥增四位獨董訴證監會行政處罰案。因信息披露違規,證監會對鴻基公司及董事長等處罰的同時,對周可添等分別處以三萬元罰款。四人訴至法院,請求撤銷處罰,敗訴。實踐證明,獨董并非輕輕松松拿錢的活:迄今證監會處罰的獨董超200位,其中2013年,涉造假上市的綠大地的三位獨董各被罰款30萬元。
“現在最大的問題是,獨董的風險跟津貼不匹配。有些金融機構獨董津貼高,主要因為公司規模大,不見得有多大履職風險。有些中小上市公司,尤其是IPO不久的企業,風險很大,津貼不一定高。有的公司津貼非常高,比如30、50萬,但不敢去做獨董,因為財務風險、稅務風險高。”張鳴告訴《董事會》記者,一些非上市公司IPO時,如果他認為公司的風險比較大,會辭去獨董。曾經在某上市公司,張鳴發現財務可能有問題,企業方面對他提出的問題也總是躲躲閃閃,于是他辭職了。同年,該公司的財務造假問題曝光。
“我感覺,獨董被處罰,70%的情況是因為根本不知情,被蒙蔽;20%是由于缺乏專業判斷力;10%是發現了問題但沒有說。比如,一項很大的戰略投資,里面有個小并購是不干凈的,這種風險防不勝防。所以,給獨董買董事責任險是個好做法,可以降低履職風險,我在海通證券做獨董的時候有責任險。”張鳴表示。
現在的獨董張鳴,特別重視風險。“我年紀比較大了,還可能做個10年獨董。我對風險的判斷,可能比對收益的判斷更關注。亂七八糟、業務太復雜的企業,盡可能不做,尤其是經營不穩定、盈利邊緣行走的企業,有造假、盈余管理的動機。如果進去后發現問題,我會趕緊辭。”張鳴表示,“要挑質量高的、風險相對小且公司治理完備的,這很重要,其次再看津貼,這可能是大部分資深獨董的基本選擇。有些公司雖然獨董津貼很高,但一旦嚴重違規風險爆發,遭監管部門及交易所處罰,會嚴重影響獨董的聲譽和從業生涯”。
津貼應差異化
值得一提的是,現在每家公司獨董津貼基本上是“一刀切”,不考慮獨董差異化的能力、價值創造,張鳴認為這是不對的。
“個性化的產品、服務是一物一價,優質優價,人更是個性化的。要不要給獨董個性化定價?比如第一年給比較低的價格,做得好的話第二年提升。下一屆董事會,績效評估后再調整。這樣做的話,有利于提高獨董履職的積極性,更好發揮才華。”他說。
他舉了個審計委員會主任的例子。“證監會要求獨董中有一個會計專業人士,這個人一般做董事會審計委員會主任,這是獨董中唯一有專業門檻的。我在很多公司做審計委員會主任,當然得負第一責任。很多獨董說,張教授,你簽字了我們就簽。”他說,“審計委員會主任的津貼,可以比普通獨董高20%左右。關于這個,證監會可以發指導性文件,各公司自己制定制度。”
據了解,現實中一些企業對獨董津貼進行了平衡。如,有的公司會通過請獨董講課、參與項目調研等方式來補貼部分獨董。有的民企,老板私人會給獨董一定數額的盈利紅包。
采訪中,張鳴教授最愿意給獨董群體分享的是兩句話。“首先,要按照市場平均定價,遵守市場定價。比如,沒有六萬、八萬元,你不去做。你不能沒有身價。有些人,太低的津貼也去做獨董,這樣是沒有職業自信,而且把定價市場搞亂了。第二,把握風險和收益的平衡。公司非常穩健,你拿平均數就可以了;如果是高風險的公司,應該有更高的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