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 敏
(安徽新華學院 大學生素質教育研究中心;徽商職業學院 思政部,合肥 230022)
?
□ 新媒體應用研究
自媒體時代大學生價值選擇的引領
艾 敏
(安徽新華學院 大學生素質教育研究中心;徽商職業學院 思政部,合肥 230022)
自媒體時代大學生價值選擇表現出新的特點:主體性更強、從眾性更明顯、可引導性更突出。大學生是自媒體的主體力量,關注自媒體,發現新問題;借助自媒體,拓展新陣地;巧用自媒體,增強吸引力。引領大學生正確使用自媒體,正確進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是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一項重要工作。
自媒體;大學生;價值選擇;引領
自媒體(We Media),又稱公民媒體或個人媒體,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傳播者,以現代化、電子化的手段,通過微博、微信、博客、QQ、百度官方貼吧、論壇/BBS平臺,向不特定的大多數或者特定的單個人傳遞規范性及非規范性信息的新媒體的總稱。作為方便快捷的網絡社交平臺,自媒體深得大學生的青睞,已經成為他們生活和學習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研究自媒介時代下如何有效地引導大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評判和價值選擇是有必要的。
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理斯認為,自媒體(We Media)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的事實,他們本身的新聞的途徑。[1〗在自媒體的時代,將傳統的專業媒體自上而下、以點到面的新聞傳播模式逐漸轉變為以大眾為主導的信息交互、點對點互動新聞傳播模式。這種模式下,所有的受眾都是以獨立主體的身份參與其中,他們不受時空限制,可以自主地將自己想表達的內容更新在自我的“小媒體”上,針對同一個事件,每個人都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受眾不再愿意或不再接受被一個“統一的聲音”告知對或錯,每一個個體都試圖獨立地獲取和發布訊息,然后自主地做出是非對錯的判斷。
(一)傳播主體平民化、大眾化
自媒體時代被形象地比喻成“全民麥克風”時代,傳統意義上的“媒體”概念被徹底顛覆。社交媒體的廣泛開發與使用,為每一個普通大眾參與媒體傳播訊息提供了可能。只要愿意,每個人都可能擁有自己的“媒體”,它們包括微博、網絡播客、網絡廣播等。一臺電腦或者是一部智能手機,每一個人都可以通過這些電子設備在自己的媒體平臺上暢所欲言,分享新聞,表達觀點,構建屬于自己的社交網絡。自媒體成為平民大眾張揚個性、表現自我的最佳載體。
(二)傳播形式交互性強、速度快
自媒體最大的特點就是使社會公眾實現了由被動接收信息到主動發布信息、由單向接收信息到雙向或多向互動交流。也就是說,人們在接受信息時享有選擇權而且交流過程是雙向的;傳播受眾不再局限于精英的傳播主體而有了更多的選擇,并可以隨時隨地與傳播主體產生信息溝通和交流,實現實時互動。互聯網科技的發展,使自媒體和受眾之間零距離。人們不受時間地點限制,自主經營自己的“媒體”,借助于自媒體社交網絡的寬泛性,個體分享的信息和新聞也能得到迅速的傳播,分享的作品從制作到推廣,其速度之快是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望塵莫及的。如在2015年9月發生的網絡熱點“淮南師范學院女大學生扶老人”微博事件中,從當事者,也就是博主,發布好心扶老人,不料卻被老人家屬要求負全部責任,尋找目擊證人來證明自己清白的微博后,“扶老人”事件在微博和其他自媒體中迅速擴展。短短的幾日內,除微博本身引發的關注以外,由名稱為“娛樂圈半仙”的微博賬戶發起的“淮南師范學院袁大宸”話題討論閱讀量達到了1118.1萬余次;名稱為“新浪安徽”的微博賬戶發起的“大學生扶老人被訛”這一話題討論的閱讀量達到150.4萬余次;微博名稱為“萬一是俺”的用戶發起的“淮南師范學院袁大宸”這一話題討論的閱讀量達到了377.7萬余次。同時關于這一話題的各種討論和微博個體轉發后引發的討論,微博評價達到20萬余次(實際數量遠遠超過統計值)。無論是網民參與及其之間的互動討論人數之眾,范圍之廣,還是事件本身傳播速度之快都是以傳統媒介為主體的時代無法想象的。
(三)傳播內容良莠不齊、主觀性強
傳播者的個人主觀認識上的差異決定了代表著個人觀點的自媒體訊息在表達上存在著差異,有些是故作“偽善”狀態,欺騙受眾。此外,自媒體信息在受眾解讀過程中還可能出現信息異化,解讀的結果背離原意,導致語義的誤讀。因此傳達內容所代表的價值取向也必然良莠難分。所發布的信息是話題發布者自己主觀意識的表達,部分寫手自身道德素質不高,對一些社會現象沒有理性的思考,有些訊息發布者責任意識淡化,自我約束缺乏,把互聯網作為發泄不滿情緒的場所,隨意散布不實信息,甚至惡意制造謠言等,導致自媒體傳播的內容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且良莠不齊,再加上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健全,信息審核、過濾的空白以及網絡的隱匿性,使得自媒體中信息難以核實、甄別和篩選。如2015年9月,發生在安徽亳州市利辛縣一女子“為救小女孩被惡犬咬成重傷”一事,經媒體報道后,持續在網絡發酵,引發網民廣泛關注,得到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80多萬元捐助,但事后被證實是蓄意編造的假新聞,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類似的事件在今天已非個別現象。
價值觀是人們關于什么是價值、怎樣評判價值、如何創造價值等問題的根本觀點。人生價值選擇是個體在內在的價值觀建構基礎上,對人的生存活動或實踐活動、實踐方式的價值取向選擇。它以價值評價為前提,存在于價值觀念中,主要包括價值標準和價值目標的選擇。大學生群體正處于向成年人轉化的關鍵時期,自媒體時代下大學生價值選擇呈現出以下特點。
(一)主體性更強
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為大學生群體個體意識的強化提供了物質基礎。而且,經過青少年時期的發展,大學生群體的人際交往不斷增多,社會視野也不斷擴大,自我意識逐漸蘇醒,獨立意識越來越強烈。個體對自己逐漸成熟的認同,使他們對社會事件的看法逐漸變得有意識地不再依附家長、老師,開始逐步形成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表現出來的“成人感”意識日益明顯,渴望并要求自己能夠擁有與成人同等的地位和權利。突出價值觀中的個體意識,反映了大學生不愿被淹沒而成為無個性的人的心態。他們在認知、意志、情感等方面更注重自我意識的獨立性,更強調個性。因此在價值選擇上必然表現出強烈的主體性,其形式表現為鮮明的個性。如果說在傳統媒介主導下的時代,他們自我表現受到了諸多限制,那么在自媒體時代,深受大學生鐘情并可以輕松駕馭的“自媒體”為大學生認知問題和判斷事物的特立獨行、自我張揚,提供了更為便利的條件。
(二)從眾性更明
與主體獨立性相矛盾的是從眾性。從眾性主要表現為由于受到所在群體的影響或壓力,個體往往會改變已經做出的選擇進而選擇與同類群體中的大多數人保持一致。大學生群體在價值選擇上一方面想突出自己的主體性,掙脫來自家長及老師的約束,另一方面又表現出明顯的從眾性。這種矛盾恰恰表明大學生處于人生發展的可塑階段,生活在個體成長和社會教化的張力之間。一方面要表達自我,另一方面又害怕孤獨,而要考慮合群性。如果個體的價值選擇與同類群體差異太大,他們在群體中的人際關系就會因此受到影響,導致被孤立。自媒體時代下訊息的快速傳播、多向互動交流廣泛,使處于20歲左右年齡段的大學生群體從眾性的特征尤其明顯。他們在思想觀念價值選擇等方面更追求與同齡人融合,否則可能因為與周圍群體缺乏共同話題而被孤立。
(三)引導性更難
大學生正處在身心急劇發展和自我意識分化矛盾逐漸走向統一的特殊時期。隨著自我意識的蘇醒以及自主自立意識的增強,處于成人轉折的這個關鍵時期的大學生群體的價值觀趨向成熟,但是這與成人還是存在較大的差異。他們的價值判斷和選擇標準體系還在建立的過程中,內在和外界等現實因素的變化往往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他們的選擇判斷,其價值目標的長久性得不到保障,在價值選擇上呈現出動態性、不穩定性和可引導性。
伴隨著自媒體的廣泛普及,自媒體依存癥也應運而生,尤其是在大學生身上更為突出。大學生使用自媒體的時間和空間都有媒體依存癥的傾向。[2〗這在一定程度占用了大學生的時間和精力,另一方面也說明大學生對自媒體的認可與偏愛。這就為利用自媒體集中而有效地引導大學生群體的價值選擇提供了條件。
對大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觀教育和價值選擇引領是教育者的使命。大學生正處于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思維活躍,對新生事物充滿熱情,但由于思想不夠成熟,辨別是非能力不強,他們極易受到外界各種因素的影響和誘導。自媒體是把雙刃劍,既有利于大學生成長成才,也可能誤導大學生走偏走邪。因此,教育者要著力提升網絡運用能力,掌握運用微信、微博等新媒體技術,引導大學生正確地運用自媒體,善于辨析自媒體信息。
(一)關注自媒體,發現新問題
教育者要及時關注互聯網信息,加強網情分析,從中發現問題,這是正確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的價值觀并進行正確的價值選擇的前提和基礎。由于自媒體中易于表現自我,張揚個性,表達情緒,所以,很多大學生們愿意主動把個人的感悟和對社會現象的看法通過自媒體展示出來并渴望與別人分享。在大學生釋放個人情緒、情感和想法的這個平臺上,恰好為教育者比較全面客觀的了解和掌握他們的思想和生活的最新動態以及發展趨勢提供了最好的契機,及時了解自媒體中訊息,有利于教育者掌握大學生思想和心理方面的動態。除此之外,便捷的自媒體也便于教育者從中獲取海量信息,可以在第一時間看到或聽到最新訊息,及時掌握國際國內的社會焦點熱點事件及其最新動態、發展趨勢以及社會影響等。不論是大學生群體自身思想生活狀態,還是社會重大事件的訊息,都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點和重要抓手。通過對這些信息的梳理剖析,抓住事件的規律和重點,把握其實質,教育者才能及時而有針對性的進行疏導干預,積極有效地幫助和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做出正確的價值選擇。
(二)借助自媒體,拓展新陣地
自媒體時代下,以課堂等傳統方式和手段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價值觀,做出正確的價值選擇依然重要,但如果放棄或忽視微博、微信、微信公眾平臺等自媒體將會使我們的工作陷入困境和死胡同。互聯網自媒體已經廣泛而深入地滲透到大學生群體日常生活學習中,筆者隨機抽選了300名大學生進行調查,微博用戶占80%,微信的用戶占81.6%,而且“當今世界,一個國家文化的影響不僅取決于其思想內容,而且取決于其傳播能力。誰的傳播能力強,誰的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就能更廣泛流傳,誰就更有力地影響世界”[3〗。因此,利用自媒體來開拓大學生群體正確價值選擇教育和引導的新陣地十分必要和關鍵。我們的教育工作者要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自媒體建設和平臺搭建中。互聯網時代,作為大學生思想引領者,不僅本專業知識和業務素質過得硬,更應該是互聯網領域內相關技術運用和經營的行家里手,能熟練運用和自如經營互聯網,包括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工具,才能切實有效地開展工作。思想這個陣地,你不占領,別人就會占領。事實證明自媒體已經成為對大學生進行思想和科學價值觀教育的重要陣地,如果我們沒能很好地加以利用,那么就會被消極的、對抗的思想觀念所充斥和占領,將會給大學生群體的思想帶來極大的不利影響,弱化他們的責任意識,腐蝕他們的心靈,導致大學生們歷史虛無、道德滑坡、拜金主義等一系列問題。目前自媒體已經得到教育者們不同程度的關注和重視,如重慶南開中學校長田祥平開通了騰訊微博,并榮膺“重慶十大名博”稱號,目前已擁有近40萬的粉絲;全國已經有80多個“985”和“211”工程大學建立自己的官方微博等,使校方和學生能夠平等對話,順暢交流,這樣既能彌補科學價值觀教育在線上推廣的不足,又能將價值觀教育的受眾范圍不斷擴大。借助自媒體開拓大學生價值選擇教育的新陣地,將大學生的科學價值觀教育線上線下同時進行,不再拘泥于時間、地點的限制,以適應新時代、新情況和新問題,才能切實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三)巧用自媒體,增強吸引力
傳統的灌輸說教式的思想教育和正確的價值選擇引導因缺乏對大學生主體地位的考慮,以及教育方式手段的缺陷而日益失去吸引力,效果大打折扣。自媒體以其平等性、交互性和資訊的豐富性等可以彌補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在上述方面的不足。如果我們能夠巧用自媒體這一平臺,增強大學生思想教育和正確價值選擇引領方式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教育和引導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就會事半功倍。首先,教育工作者可以開設自己的微博、微信、QQ等,也可以主動申請將自己變為大學生個體主持下的“媒體”的受眾,在自媒體平臺上創設或參與大學生的話題討論,充分尊重大學生個體的言論自由和主觀感受,真正以他們為主體,與他們實現平等對話,互動交流,發現問題時循循善誘,從而提高自身的親和力和吸引力,了解他們真實的內心世界,教育和引導才具有針對性。其次,利用自媒體優勢,將科學價值觀教育內容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圖片、音頻、視頻、簡潔生動的文字等形式展現出來,使抽象、枯燥的理論具體生動起來。再次,在引領大學生做出正確的價值選擇時,應充分認識到大學生群體價值選擇的從眾性的特征,注意營造出群體間相互理解、相互認同的氣氛,增強大學生個體的群體歸屬感和認同感。依托各級團學組織及其所開展的“青馬工程”活動,培養一批政治素質硬、政策理論水平高、創新能力強、有一定的組織協調能力的優秀學生骨干,使他們成為大學生群體的“網絡大V”和意見領袖,通過他們釋放出更多的正能量,對大學生群體施以積極健康的影響,引導大學生群體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建立正確的價值選擇標準。
習近平指出:“做好網上輿論工作是一項長期任務,要創新改進網上宣傳,運用網絡傳播規律,弘揚主旋律,激發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握好網上輿論引導的時、度、效,使網絡空間清朗起來。”[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掌握駕馭網絡傳播規律的本領,克服“本領恐慌”,熟練運用“網言網語”,在自媒體環境下不斷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1] 羅斌. 網絡傳播中的自媒體研究[J〗.新聞世界,2009,(2)
[2] 沈媛媛,等.自媒體視閾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路徑淺析[J〗.江蘇高教,2015,(2)
[3] 蔡赴朝.發展現代傳播體系,提高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輻射力和影響力[N〗.人民日報,2011-11-07
[4] 習近平.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強調總體布局統籌各方創新發展努力把我國建設成為網絡強國[N].人民日報,2014-02-28
(責任編輯:陳勇)
How to Guide College Students in Their Value Selection in the We-media Era
Ai Min
(QualityEducationResearchCenter,AnhuiXinhuaUniversity;Department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HuishangVocationalCollege,Hefei, 230022,China)
Value sele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We-media era is characterized by more prominent subjectivity and conformity and greater need for guidanc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not only keep a watchful eye on the We-media for new problems but also make good use of the We-media to expand education front and increase their appeal. An important task of today'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o provide guidance so students can use the We-media in a proper manner and make correct value judgement and selection
We-media; college student; value selection; guide
2016年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項目(SK2016A0896)
艾敏(1966-),女,徽商職業學院思政部副教授。
10.13585/j.cnki.gxfdyxk.2016.05.014
G641
A
1674-5337(2016)05-006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