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潔,李晚珍,屈萬英,莊凌
(武漢科技大學城市建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5)
《房屋建筑學》課程資源共享建設與實踐
李潔,李晚珍,屈萬英,莊凌
(武漢科技大學城市建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5)
建設“精品資源共享課程”是提高高校教學質量的重要舉措。以武漢科技大學的房屋建筑學課程為例,進一步探索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的建設與實踐,包括課程建設的目標定位、教師隊伍的建設、教學內容的重組、教學手段與方法的優化與改革等,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為精品課程進一步升級、創新打下基礎。
精品資源共享課程;房屋建筑學;建設與實踐
建設“精品資源共享課程”是提高高校教學質量的重要舉措。我們以《房屋建筑學》課程為例,進一步探索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的建設與實踐,包括課程建設的目標定位、教師隊伍的建設、教學內容的重組和教學手段與方法的優化與改革等。在多年的教學研究、改革和實踐中,堅持以學科、專業建設引領本課程教學、以科學研究提升本課程教學、以工程實踐充實本課程教學,牢固樹立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1],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武漢科技大學是一所以工為主,理工結合,工學、理學、文學、管理學、經濟學、法學、醫學、哲學、藝術學等多學科協調發展,是一所湖北省人民政府、國家教育部和六家國家特大型企業共建的地方高水平大學,是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入選高校。
房屋建筑學課程是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等專業一門重要的學科基礎課,該課內容繁雜,綜合性強,但連貫性差,對專業知識缺乏的學生來說,學習和掌握都十分困難。由此帶給任課教師和學生的雙重困惑,長期難以解除,教學效果也一直不盡如人意[2]。
依據最初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及人才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的要求,專業劃分較細,課程學時較多,課堂教學以“粉筆+黑板”為主。20世紀末,世界進入信息時代,國家人才培養目標調整,人才培養方向從專才向通才、從狹窄專業面向寬口徑大專業轉變,培養厚基礎、寬專業、適應面廣的綜合型人才。為了適應新的培養目標和教學要求,課題組總結多年的教學經驗,從教學內容、課程體制到教育觀念、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等方面,結合我校土木建筑類專業教育評估等要求,對房屋建筑學課程教學進行了全面的改革和建設。
作為房屋建筑學課程任課教師,是實施教學的主導者,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勇于探索,主動地嘗試了一系列教學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教學成果。這首先取決于本課題組的教師隊伍建設。
①知識結構:教學隊伍學歷層次較高,主講本課程的6位教師均為碩士以上學歷。
②師資配置:教師隊伍職稱結構合理,“雙師型”教師比例較高,均為副教授以上職稱,其中2人具有一級注冊建筑師資格,1人具有一級注冊建造師資格。隊伍具備很強的工程實踐能力,能夠將理論教學、實踐教學與工程實際有機結合,教學質量較高。
③年齡結構:一個年齡結構合理的教學團隊是教學始終處于領先地位的必備條件,本教學團隊的年齡結構合理,主要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師為主的教學梯隊,年富力強。
④教學團隊教師一直從事房屋建筑學理論課、課程設計、建筑構造和建筑設計的教學工作,對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內容進行了大量的改革和實踐,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同時,教學團隊非常注重教書育人,無任何教學事故發生,年終考核全部合格,并在考核中多次獲得優秀的好成績。在學生評教中,房屋建筑學課程排名居前。
⑤本團隊十分重視以老帶新、傳幫帶,多途徑,多渠道的培養青年老師,青年教師教學效果獲得學校督導和學生的一致好評。
房屋建筑學在土木工程專業等相關專業的整個教學系統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涉及的知識面廣,綜合性強,與實際工程聯系緊密,既是一門古老的學科,又是一門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快速自我更新的學科[3]。隨著建筑業的發展,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不斷涌現,使得建筑設計理念和建造方法不斷更新,現使用的教材即使版本再新,其普遍存在部分內容跟不上建筑發展的時代步伐,顯的陳舊落伍[4]。因此,房屋建筑學教學需突破教材的約束,變教材主導地位變輔助地位,保持教學內容的開放性,及時調整教學內容,通過強調側重點的不同來介紹淘汰和增加的新知識。
實現教學內容更新主要有幾個方面:第一,密切關注專業領域的實時動態,一旦有新的做法和工程規范,立刻在教學中引入,通過課堂教學,課后作業、課程設計等形式適量地擴充和添加部分新內容。第二,加強理論聯系實際,增加實際工程案例。房屋建筑學是一門實踐性、綜合性較強的課程,以往課堂教學側重于原理方法介紹,對于從沒有實際經驗的學生來講,聽起課來云里霧里,而畢業的學生到建筑設計單位或建筑施工企業,一時很難適應,使學校教學和實際需要脫節現象[5],造成了學生就業困難。針對這一現狀,將一些實際工程案例引進教學內容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增強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同時學會思考運用和創新。第三,增加新技術理論和建筑發展的前沿性知識和理念。把最新、更符合時代要求的知識傳授給學生,讓學生了解該學科在國內外的發展動向,如節能設計、養老建筑設計等,為學生畢業后盡快開展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由于房屋建筑學課程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課,科技的高度發展,本課程知識點涉及的信息量越來越大,同時,通才的教育模式又使得本課程的授課學時卻壓縮減少,為了解決相互之間的矛盾,本課程在教學手段與方法上進行了改革和探索。
4.1 教學方法改革及應用效果
4.1.1 多媒體教學
理論教學環節采用多媒體教學,在利用傳統紙質教材和課堂教授的基礎上,利用多媒體手段拓展知識面。教師自制課件、配有大量的示意圖和工程實例圖片,將工程中的實例有機地融入到理論教學中。并且緊隨時代的發展,在授課內容中及時增加新技術理論和建筑發展的前沿性知識。通過幾年的努力,已制作完成多媒體教學課件,各類建筑及構造的彩色圖片,以及主要構件的三維動畫,大大增加了課堂的信息量,調動了學生的興趣,深受學生歡迎。
4.1.2 視頻資料庫
收集了建筑、規劃、環境、園林等一系列的國內外經典優秀視頻資料,同時自制了一些現場施工的錄像,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供學生課間或課后網站在線觀摩,大大擴大了學生的視野,拓寬了知識面,提高了各方面素養,加深了對內容的理解和認識。比如:在講授“屋頂防水做法”時,因毫無實踐經驗,學生學起來枯燥乏味,難以理解,更談不上研究和創新,教師也覺得這一部分內容難講授,但將此部分內容現場錄像,視頻介紹,學生易懂,且印象深刻,同時促使同學們思考和改進有關防水滲漏的頑疾問題。
4.1.3 開放型建筑模型庫
建立了建筑模型室,采用開放式陳列,學生隨時可以使用。模型室的建立,使學生可以自行進行建筑各部分構造的設計、處理,進一步了解建筑的構造做法、施工方法以及結構形式。比如:在講授“樓梯構造”時,采用多功能組合模型組合成的樓梯模型,使學生非常直觀地看出樓梯尺寸關系與相互連接的處理方法。
4.1.4 現場教學
對于以敘述性為主或學生缺乏感性認識的教學內容,在教學中積極推行現場教學,既提高了教學效果,又節省了講授時間,受到學生的好評。比如:在講授“單層工業廠房定位軸線”時,由于絕大部分學生對工業廠房不熟悉,對工藝流程沒有概念。因此,在課堂上講授,許多概念學生不易接受,為此我們充分利用校辦工廠擁有各類工業廠房這一有利條件,將課堂搬到現場,產生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4.1.5 專項調查
為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建筑構造設計中細部處理的重要性,在教學中組織學生對因不合理的構造作法而影響到建筑的使用,影響到建筑的美觀,甚至影響到建筑的結構安全等問題進行專項調查,學生不僅加深了對細部構造處理重要性的認識,同時也學到了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比如:通過“泛水構造”調查、“踏步防滑條構造”調查等,使學生從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構造中明白了許多“建筑構造原理”中不易理解的問題。
4.1.6 設計與理論內容的結合
為了提高學生實踐操作能力,按照教學進度在不同階段布置課程設計,從理論知識的學習到知識的綜合運用,逐步培養學生的設計能力,縮短學生在校學習和進入工作環境的差距,為課程學習更好地面向社會提供合理的平臺。
在教學方法上實行“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注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設置專題設計課、現場討論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根據不同的課堂情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自覺性,激發學生積極性思維,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鼓勵學生創新設計、拓寬思路。
4.2 信息技術手段在教學中的應用及效果
信息技術融合學科專業的特征為具體的實踐應用提供了場域,變革了學生的學習方式,顛覆了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打破教師一言堂的單向知識傳播,注重將學生自主學習與教師指導相結合。學生在課堂上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主動參與討論、創造與思考[6]。
4.2.1 利用計算機技術,隨時更新網絡信息
利用計算機先進技術,實現隨時更新網絡信息,適應建筑行業及建筑技術快速發展的需求:房屋建筑學網站重點課程將設立“工程實例”、“知識拓展”板塊,這兩個板塊是網站所有板塊中更新最頻繁的板塊。借助計算機軟件編輯、制作和網絡的強大的搜索引擎、網絡中心上傳功能,組建起強大的網絡后備資源庫和教學展示平臺,實現隨時更新網絡信息,彌補課本更新不及時的缺點,適應建筑行業及建筑技術快速發展的需求,為學生和社會搭建起一個堅實的橋梁。
4.2.2 建立互動平臺,實現交互性網絡教學
網絡作為一種優勢媒體能夠得到迅速普及,在于它的實時性和可交互性,房屋建筑學課程網站開設“在線答疑”板塊,學生可以通過E-mail、留言等方式發布與房屋建筑學學習相關的主題,無論是任課老師還是同學均可圍繞主題進行探討,學生給予自己的見解與評價,老師及時在課程平臺上答疑。有時如果文字已不能滿足其需求,面對面的直接交流更有效率,這時可通過電腦端視頻來實現,打破了場地和時間的限制,實時性更強,方便快捷。
4.3 其他教改舉措
①設置與課堂教學配套的綜合訓練,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
②加強實踐環節的訓練,突出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師提供不同類型、不同難度的多組課程設計題目,由學生自己選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③改革考試評價方式:模擬測試,改變傳統教學方式,還需改變傳統考試方式。考試可以度量和反映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建立客觀的、符合教學大綱要求的試題庫、單元練習、作業習題,確立不同層次的考試梯度和科學的衡量指標體系,通過在線測試,對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予以質量評價。
當前房屋建筑學課程教學注重實踐應用,強調學生自主學習和創造等特點,符合當下的建筑類人才的培養目標,即畢業生在就業崗位上表現出表達能力強、動手能力強等優勢。在人才培養的教學中同時也有效融合了“線上課堂”和“線下課堂”,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創造能力,利用網絡資源進行混合學習。在學習資源建設上,還需師生共同努力,共建共享課程資源,促進師生共同成長與進步[6]。
[1]趙春暉,廖艷蘋,崔穎.“微波工程”系列課程建設經驗與成效[J].中國大學教學,2013(6):40.
[2]杜高潮,何梅,郭華.《房屋建筑學》課程開放式教學模式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118.
[3]孫超法.以課題為中心的房屋建筑學課程教學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4):62.
[4]徐蔚.高職高專《房屋建筑學》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浙江水利水電專科學報,2007(2):95.
[5]韋安永,畢宣可.房屋建筑學課程教學改革與探析[J].教育與職業,2004(24):17.
[6]趙麗.從共享到共生:教育技術專業課程教學模式探究[J].中國大學教學,2016(2):49.
G642
A
1007-7359(2016)06-0043-03
10.16330/j.cnki.1007-7359.2016.06.016
武漢科技大學精品資源共享課程 “房屋建筑學”(編號:Z2014006x);武漢科技大學教學研究項目“高校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與應用模式研究-以房屋建筑學課程為例” (編號:2015x034)。
李潔(1965-),女,廣西桂林人,畢業于武漢理工大學,碩士;教授,主要從事教學理論研究、綠色建筑技術研究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