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東 馬曉星
摘 要:隨著消費者收入以及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飲食文化越來越多樣化;然而現階段國內食品安全事故多發,導致食品安全風險不斷加大,也引發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本文首先介紹了國內食品安全風險產生的原因,提出了完善化解食品安全風險市場機制的相應措施,從而保證食品的安全性,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
關鍵詞:食品安全風險;化解機制;調查研究
食品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物質基礎,其質量如何關系到城鄉居民的健康水平以及農業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如果食品質量不達標,也會制約食品行業國際競爭力,因此,這就需要政府利用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加強對食品安全事務的管理,有效地化解食品安全風險。
1.國內食品安全風險形成的影響因素
(1)食品質量出現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問題。研究表明,食品質量擁有三重特性,即搜尋品特性、經驗品特性以及信任品特性。其中,經驗品和信任品這兩種特性容易使消費者難以獲取準確信息;生產者掌握的食品質量信息不對稱,就會引起食品市場失控。在這種情況下,市場上就會出現逆向選擇,安全、優質的食品得不到優質價格,那么生產者往往會選擇利用劣質的原料替代優質原料,標準規范的生產車間也會被不合格的生產場地所替代。
(2)無法落實好食品市場準入制度。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頻繁發生,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都難以從根源上解決食品監管中的難題。例如,當產品質量出現嚴重的信息不對稱時,政府能通過市場準入制度來應對食品生產加工企業的逆向選擇現象;然而由于食品企業普遍存在分散經營、規模參差不齊的情況,這為市場監管帶來了很大的困難,也難以消除食品生產者的逆向選擇行為。這表明,食品市場準入制度還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應該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討,以保證食品質量安全以及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
(3)食品供應鏈管理力度不足。食品供應鏈主要包括四個環節,即原材料供應、生產加工、流通和銷售,其中任何一個環節都有不多的供應鏈主體。當前食品供應鏈結構日益復雜,更容易出現食品安全風險問題。
2.完善食品安全風險化解機制的對策與措施
(1)加強食品認證機構的監督管理工作。當前一些從事綠色食品認證和有機食品認證的機構獲得了國家認證認可委員會許可,但仍存在很多問題。盡管這兩種優質食品認證機構擁有綠色食品或有機食品標識,卻還沒有通過認證機構確認自身的認證品牌,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維護食品認證的公正性和可靠性。食品認證制度不夠完善,導致認證機構對食品企業缺少駐廠跟蹤檢查認證這一環節,這樣認證食品的質量就有可能滿足不了認證的相關要求。因此必須加強食品認證機構的監督管理工作,嚴格依法監督,對虛假認證、認證不嚴等行為加大打擊力度。
(2)完善食品質量檢驗體系。由于國內食品企業數量眾多,并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而且生產方式比較分散,因此難以保障食品安全,這樣一來完善食品質量檢驗體系顯得尤為重要。具體來說,第一,要依靠當前政府部門所屬的檢驗機構和各類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大型食品企業的質量檢驗中心來開展相關工作。這些檢驗機構在技術、設備以及人才上具有很大的優勢,可以將這些優勢充分利用起來。第二,除了要考慮到檢驗機構的檢驗范圍,還應該充分研究檢驗機構的地域分布特征,這樣有利于消費者就地檢驗有問題的認證食品,有效地降低誤工費用。
(3)打造高效統一的食品安全信息網絡。主張構建協調統一的食品安全管理信息化平臺,這樣首先可以方便各級食品安全委員會、各級行政職能部門與消費者進行有效溝通;其次,還能根據不同等級部門、不同等級身份,對食品安全信息進行相關的查詢,這樣就可以快速地掌握認證食品質量情況等,并針對實際所面臨的問題采取可行的對策,為食品安全生產提供保障;最后,還可以利用市場利益機制提升監管合力,發動獨立認證機構、獨立檢驗機構以及廣大消費者來共同保障食品質量安全,對食品安全風險進行有效控制。
3.結束語
綜上所述,食品安全是重大的民生問題,針對食品安全問題,政府必須從多方面入手,通過加強食品認證機構的監督管理工作,逐步健全食品安全質量檢測體系,打造高效統一的食品安全信息網絡,這樣政府就能夠對食品供應鏈進行全面監管,可以深入分析食品安全問題,進而建立起高效并且職責分明的食品安全風險化解機制。
參考文獻:
[1]毛文娟.環境安全與食品安全風險的利益框架和社會機制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13,(2):10-15.
[2]韓薇薇,王殿華.中國食品安全風險防控成本理論研究[J].學術交流,2013,(7):1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