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海燕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精神文明及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藝術類高校和綜合類高校藝術類專業學生數量不斷增加。由于該類專業的特殊性,這一群體身上表現出鮮明的特征。其人數不斷增長和規模不斷壯大,對我國高校的傳統教育管理模式提出了巨大挑戰。幾千年前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要培養出個性迥異的人才。本文受此教育理念的啟發,試圖從藝術專業學生特點入手,探討如何對他們進行有效且有針對性的個性化教育,以期提高學生教育管理實效。
關鍵詞:藝術專業;學生;管理;個性化教育
1.藝術專業學生的主要特點
(1)偏科現象嚴重:專業很強,人文素養較差,尤以英語為最。藝術類的學生入學前一般分為兩類:一類人從小熱愛藝術,為此花了很多時間,故而專業成績很棒;但花在其他學習上的時間較少,因此文化基礎很薄弱。另一類人中學階段半路出家學習專業,因為文化成績不太理想,故而想通過藝術特長來考上大學。其中后者的文化成績相對前者來說更好一些,專業則相對弱一些。他們的共同點就是文化成績均較差,這種學生進入大學后會形成惡性循環:因為文化基礎薄弱而對文化課學習逐漸失去興趣和信心,尤其表現在英語學習中。如藝術專業學生英語基礎差,相當一部分學生失去了學習英語的興趣,還有一些專業成績拔尖的學生僅因英語成績差而未能考上研究生。
(2)追求自由個性,組織紀律性差。發散的思維、豐富的思想和鮮明的個性是一個藝術生應該具備的專業素質,但這往往容易成為某些藝術類學生某些錯誤觀念的形成。比如,他們認為搞藝術就應該天性自由、散漫,追求獨特的個性,放蕩不羈,才能激發靈感;如果限制多了,就會抑制個性思維發展,影響創作靈感,不能創造出與眾不同的優秀作品。同時專業課老師往往從專業教學的角度考慮,對藝術專業學生的紀律要求比較寬松,盡可能給學生最大的自由與空間,以便讓他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去進行創作。這些因素都導致了某些藝術類學生凡事喜歡從自身出發,對制度和管理不屑一顧,對校內集體活動大都比較冷淡,對紀律教育乃至思想道德教育有較強的逆反心理。
(3)靈活感性,直率重情。許多藝術類學生在高中時期就開始獨立生活,在進入大學之前就有過相關的藝術工作經歷,接觸社會較早,有一定的社會經驗,環境適應能力較強;但同時也受到了社會一些非主流價值觀念的影響。如他們較感性,對直觀的生動的方式感興趣,對抽象的理性的方式反應比較麻木。他們大多通情達理,多不會“死鉆牛角尖”,性格大多直率開朗,易于結交朋友,是非觀念比較明確,愛憎分明且重感情。
2.藝術專業學生個性化教育
相對于普通高校其他專業,藝術專業在培養模式、課程設置、教育環境、教育方法以及學生的學習心態等方面都具有很強的藝術教育的性質和特點,專業性和獨特性較強。基于藝術類學生身上體現出來的鮮明個性,秉承因材施教的理念,為尊重他們的個性發展,更好地挖掘藝術類學生的潛能,在他們當中施以個性化教育顯得勢在必行。
3.藝術專業學生個性化教育的具體策略
(1)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在整個校園中營造濃烈的學習氣氛,讓學生在校園里感受到一種文化氛圍,受到激勵,從而為學生創造學術自由、科技創新的學術環境。有了自由的學術氛圍,才能活躍學生的思想,激勵學生進行學術創新,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2)正視藝術專業學生的弱點,采取適當措施使之揚長避短。針對藝術類學生專業較強、英語很差的狀況,一些仍將英語過級與學位掛鉤的院校以及在研究生入學考試中較為看重英語成績的院校可適當放低英語考試要求,使學生在專業領域內有更好的發展,以充分發揮他們的優勢。
(3)以隱性教育的方式引導藝術專業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實踐中我們發現,某些藝術專業學生有實現個人價值、追求自我成就的明顯的價值觀,但對社會、對國家的責任感淡薄,集體意識較弱;同時由于他們對思想政治教育有較強的逆反心理,因此旗幟鮮明的教育勢必引起他們的反感。為此,高校在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時,應注重教育方式的選擇,以他們能夠接受的方式,潤物無聲;同時結合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進行教育,促進學生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參考文獻:
[1]劉彬讓,牛宏泰,張清柱.試論大學生創新能力及其培養途徑[J].現代教育科學(高教研究) 2007,(2).
[2]豈 穎,王愛蓮.學生個性教育與創新能力培養[J].現代教育科學(高教研究),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