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毅
摘 要:高中的歷史教育最終目的就是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人文精神,對歷史具有正確的價值觀念,可以從公平正確的角度去評價歷史,借鑒歷史,做到以史為鑒,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并以此科學的態度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而教師應該在日常課堂上積極引導學生將歷史與生活進行相互融合。
關鍵詞:高中歷史;現實生活;相結合
1.課堂教學與生活的結合
在新課改的浪潮之下,把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與現實生活聯系融合在一起是必然的發展趨勢。我們要勇于摒棄傳統的教學方法,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教育問題,在教學中要充分體現歷史學科自己本身的價值。高中歷史教學必須反映人文教育理念,換句話說,就是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上教師應該傳遞給學生的是一種精神文化教育和價值觀、人生觀的啟發和正確引導,激發學生對歷史的共鳴,體現歷史學科的價值,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莘莘學子寒窗苦讀的目的就是為了以后的發展,知識改變命運,教育應著眼于長遠的規劃。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而不僅僅是記住歷史事件發生的人物、時間、地點;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要拒絕死記硬背,要真正做到理解,積極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實際能力,為將來的學習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高中歷史作為一門人文科學,是一門基礎課程。傳統的課堂教育就是教師在三尺講臺上左手持教鞭,照本宣科“填鴨式”教學。教師把考高分作為唯一的目的,只重視結果,教學過程中課堂教學呆板無趣,方式單一,完全忽視了歷史課堂教育過程中應該教給學生們對歷史應該具有的正確的價值觀,對歷史應該具有怎樣的情懷。傳統的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只做到了教書,而育人卻沒有到位。歷史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只是考試,還要學生了解歷史,了解我們國家的基本理念、基本政策、基本方針,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懷。
2.書本與生活的結合
有人說:“藝術來源于生活,而藝術又高于生活。”那么書本作為一種藝術,來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我們學習了書本上的知識后自然要回歸生活。當下歷史課堂教學如何與現實生活建立起聯系?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
(1)在備課時確定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師應思考這節課可以給學生帶來怎樣的啟發,在課堂上要通過怎樣的方法讓學生可以更加透徹地理解這個事件在當時的環境下是怎樣發生的,有怎樣的影響。
(2)擴展書本內容。書本內容畢竟是有限的,教師要把課堂與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就要學會發現身邊的實例,在課堂舉例的時候盡量選一些貼近生活,發生在身邊的事情,這樣學生可以更加容易理解,也能激發學習興趣。
(3)教學方式生活化。在教學過程中講述某一段歷史的時候,教師可以從某一個姓氏入手自然引出要教的,同樣地,也可以讓學生自己查詢自己家族的歷史,從族譜中,從與長輩交談中,了解家族歷史。教師應當充分利用教育資源,用一種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給學生還原一個當時的歷史情境,讓學生可以在教師借助各種教學設備的前提下,在繪聲繪色的表達中可以身臨其境,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有因必有果,因果之間的聯系可以在這些歷史的情節中讓學生充分理解。給歷史課堂注入新鮮的 血液,從生活的角度去看歷史,學生也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從歷史中理解生活的含義。
3.融合注意事項
為了讓高中歷史課堂教育與現實生活有機結合,在高中歷史課堂的教學中應注意那些事項呢?傳統教學中教師是課堂中的主角,而新課改下,要大力提倡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要變成輔助者、引領者,發揮引領的作用。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清楚自己的職責,即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新課改下的教師應該做的就是啟發學生思維,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想要順利地推行課堂與生活兩者的結合,教師應明白學生的配合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運用上文提到的教學方法之前教師應注意只有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歷史上,讓他們對歷史產生濃重的興趣,才愿意配合,進而完成師生之間的互動,順利完成教學目標。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還不禁錮學生思維能力。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運用多種教學方式,相互影響、相互配合。
總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與生活的聯系需要教師先用心去理解歷史對現實生活的意義,明白歷史教會了我們什么,并加之運用,然后利用教學設備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性,把歷史代入現實生活,讓前人的經驗變成現實的財富。
參考文獻:
[1]易丹妮.生活德育的思考[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6.
[2]付學青.淺談藝術與生活[J].文藝生活·文藝理論,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