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近期赴有色行業某國企采訪時得知,這家企業因產能過剩、價格低迷、市場萎縮等原因,不得不實施關停,出臺經濟性裁員方案,與員工協商解除勞動關系,并依法給予經濟補償。在市場經濟模式下,此舉本無可厚非,但是,在補償標準上,員工訴求多樣,企業認為無據可依,員工與企業展開了一幕幕口水仗,員工委屈,企業頭疼。
暫且不論企業補償是否嚴格依法辦事、員工要求是否合理合法,筆者要說的是,對于國企員工來說,要堅決杜絕一種長期的、習慣性的“國企員工心態”。
若干年前,當我們的父輩進入國企時,那時的國企大而全,醫院、學校、幼兒園、招待所一應俱全,一些大型的老牌國企,除了沒有火葬場,這個小社會該有的都有了。當一個年輕人成為國企一員時,一生光陰就在國企渡過,一輩子就有了保障,至少衣食無憂。“有困難,找組織”這句話當時很流行,夫妻吵嘴、暖氣不熱、平房漏雨都有專人負責。
時間一年年過去了,于是大家有了一種習慣性思維,認為只要進入了國企,就是國家的人,企業就應該管我的吃喝拉撒生病住房養老等等,直至照片掛到墻上,兒孫的事也要管到底。懷著這種等、靠、要的依賴性思維,即便是企業經濟性關停,實施裁員,也依然不依不饒,堵在廠長辦公室不走,像秋菊打官司那樣“額要討個說法”,讓企業管理者無可奈何。

我無意批評部分人所擁有的“國企員工心態”,這不怨某一個人,而是長期以來體制機制造成的影響,是一種思維的舊框框。這種思維在老牌國企中存在的多,新型國企中存在的少;在中西部、東北地區存在的多,在南方、沿海等發達地區存在的少。
話又說回來,對于企業來說,在經營虧損、無奈實施停產時,要對員工及早地進行合理安置,要嚴格按照國家的法律法規、企業所在地政府的意見和企業所屬上級單位的要求,依法操作,有情操作,陽光操作。在裁員過程中,還應該關注部分員工的差異化訴求,盡量能做到讓大家都滿意。只是,這里要再次強調“盡量”二字, 因為無論何時何地,每一位員工的觀念和訴求都是不同的。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不可能讓所有的員工都百分之百滿意,不可能出臺800套實施方案去對應800名員工。
西方有一句名言:“不要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只要有手有腳有勞動能力,再找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何嘗不可?天底下沒有那么多“為什么”、“應該”、“必須”,此路不通,另辟蹊徑。李克強發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掀起“草根創業”的新浪潮,國企員工不應該再有依賴性的思維,應該激發起強大的創業精神和創新基因,該找工作就找工作,該做生意就趕緊準備。心若在,夢就在,只不過是從頭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