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本次銅業大佬集體減產行為,雖然對價格還是供需,影響都非常有限,但是它打破了國內銅企各自為戰的局面,開始抱團取暖。同時當銅價進一步下跌時,也為進一步減產創造了條件,就這些方面而言依舊有積極意義。
截至記者完稿(2015年12月26日),關于“中國銅冶煉骨干企業聯合減產”的相關新聞,在百度上的搜索量已經達到110多萬條。有關銅業減產的消息從11月份就已經在市場流傳開來,消息一經落實之后更是成了市場關注的焦點,國內主要的通訊社、財經媒體以及行業媒體都報道了此事,不僅如此,國際知名通訊社如路透社、彭博社也有專欄作家就中國的金屬企業減產事件做出分析評論。
就相關的分析內容看,有一部分人認為銅業大佬集體減產自救行為讓我們看到了行業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希望,但大部分人認為,無論對于價格還是供需,減產所帶來的影響似乎并不大。

此次減產的背景是國際銅價持續低迷。受到中國經濟增速減緩和供應過剩的影響,全球銅價已經連續四年下跌,當前價格較2011年高點跌去50%以上。
與此同時,節節下挫的銅價讓市場倍感壓力,這導致國內銅企2015年前三季度的凈利潤普遍出現下滑甚至虧損。作為國內銅企業的前三甲,江西銅業前三季度凈利潤下滑了47%;銅陵有色的凈利潤已經連續三年下滑,2015年前三季度凈利潤再次下滑31%;云南銅業的狀況更差,公司在2013年巨虧15億之后,2015年前三季度重新陷入虧損4.3億。
顯然,10家國內銅企業聯合發出《中國銅冶煉骨干企業聯合倡議書》,計劃2016年減少精煉銅產量35萬噸,意在提振銅價。這本應是重大利好,然而無論是期貨市場還是股票市場,反應都出人意料的平淡。從數據來看,減產消息對銅價提振作用非常有限。數據顯示,12月7日收盤,滬銅主力合約盡管小幅收漲2.17%,報收35330元,價格仍在底部徘徊。A股有色板塊也幾乎對“利好”視而不見,在倡議發出后的一周內,銅陵有色股價毫無生氣,江西銅業也只略漲2%。
對此,業界分析原因眾說紛紜。上海有色網認為,目前已經確認的2016年新增精煉銅產能有50萬噸,新增產能超過減產產能,故此次減產對銅價的提振作用十分有限。
匯研匯語網財經分析師王曉梅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在目前大環境不容樂觀的背景下,減產對于銅價而言只能形成短期利好,并不能主導其中長期的走勢,且在市場供需關系沒有發生轉變以前,以銅為代表的有色金屬市場仍會保持弱勢的形態運行。如果只通過這一個舉措來維持利潤的話,有色金屬企業將難以完成自救。
國金期貨研究報告顯示,“價格還沒有跌到引發清出現貨供應商的地步,大宗商品的熊市最關鍵的因素就是供需結構的重新調整,也就是在長期供大于求的過程之中,供給必然要經歷痛苦的出清過程,而在這一過程中,價格調節機制就是最為關鍵的,只有更低的價格才能導致企業出清。”
“盡管中國的需求和產量占世界比例較高,然而價格話語權卻很弱勢。”卓創資訊有色金屬分析師孫克文表示,“上游銅精礦供應事實上被國外壟斷,決定銅價的因素是銅精礦供應和TC/RC費用,國內銅企話語權相對較小,現在是純粹賺加工費的階段,只要有加工費賺就不停產,甚至繼續擴大產能。”
一位礦業分析人士指出,由于全球銅礦山的經營都是海外礦業巨頭、貿易商占主導地位,所以中國是否限產對全球銅價沒有什么影響,只能部分影響國內區域性的供需。同時,由于國外礦商減產意向不明顯、國內銅需求疲軟、美聯儲加息影響的不確定性等因素,國際銅價依舊會處于一個筑底過程。

市場觀點普遍認為,當前的減產不足以影響供需。他們將原因歸結于兩點:一是減產量太少,難以撼動大樹;二是銅產能在未來幾年將集中釋放,全球供大于求的狀況不但無法改善,甚至可能加劇。
關于第一點,卓創資訊有色金屬分析師孫克文是這樣說的,“2014年銅產量796萬噸,國儲局收儲銅在20萬噸以上,因此單從削減產量來看,可以說是杯水車薪,對基本面影響不大。”他分析認為,江銅集團等企業都是自有礦產量比較大的企業,但是國外供應太多,他們的減產很快就會被國外銅精礦擠占。高盛高華證券也認為,按照2015年國內全年銅產量740萬噸估算,此次減產的35萬噸實際上占國內產能5%不到,這點產量可以輕易被進口填補(2015年10月份銅進口量34.3萬噸)。
關于第二點,高盛高華證券分析認為,之前上行周期中大量的資本投入將推動2016~2017年上游銅礦供應加速增長,到2017年年底前全球供應將增加約140萬噸/年。銅精礦供應增加和冶煉企業需求縮水將使得2016年冶煉現貨加工費上漲,從而可能觸發停產冶煉產能的復產。孫克文表示,“從全球來看,銅的供給是過剩的,國際銅礦產出已經達到一個集中爆發期,2016~2018年國際銅礦產出量將會非常大。”高盛則預計全球銅供大于求的局面將持續至2019年。
此外,國內某期貨公司分析師表示,當前雖然多數有色品種價格跌幅巨大,但并未導致供需結構發生根本性改變。“國內有色行業集中度不高,如果只是產量占前幾位的大企業減產并不能有效減少供給。未來供給側改革還可能出現新一輪的兼并重組,對一些落后產能進行淘汰,提高行業集中度。”
路透社專欄作家Andy Home的分析顯得更為直白和切中要害。他說,中國金屬減產,參與的企業其實是金屬加工商,而非生產商。以銅減產計劃為例,參與的銅冶煉商是將原料加工成精煉銅,這些原料包括廢銅及銅精礦。他們多數沒有參與自行開采銅礦。但減產能夠真正帶來影響的是采礦產業。“這些冶煉商減少采購及加工的原料,自然會被別人買去加工,這個減產計劃對全球銅平衡沒有任何實際重要作用。”
當然,市場上也有一些樂觀觀點。安泰科資深銅分析師何笑輝認為,近幾年國內銅的產銷之間一直存在缺口,即便將來沒有進一步減產出現,35萬噸的減產數量,也會令近年趨于縮減的產銷缺口再度擴大,再考慮進口方面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比如融資需求受阻、人民幣加入SDR等,說減產對供需結構完全沒有影響并不客觀。此外,2015年全球供應過剩約為30萬~40萬噸,35萬噸的減產數量,對于全球供需結構的變化影響相對更為明顯。
事實上,本次銅業大佬集體減產行為,雖然對價格還是供需,影響都非常有限,“但是打破了國內銅企各自為戰的局面,開始抱團取暖。”卓創資訊分析師李曉蓓表示,“同時當銅價進一步下跌時,也為進一步減產創造機會,就這些方面而言依舊有積極意義。”或許這才是“10家中國銅冶煉骨干企業的主要負責人不惜放棄周末,齊聚上海研究限產保價措施”想要實現的真正目的之所在吧。